第三部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
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自信的力量越来越被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文化、文化自信与民族繁荣、国家昌盛之间的密切关系,精辟论述了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一、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其强大的四大支柱分别是强大的美军、强势的美元、尖端的高科技和影响广泛的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实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也要注意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但是,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中,认识到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强调文化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十九大报告制定的2035年的文化方面的目标是: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二、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中国文化建设必须高扬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念……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十分重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美国通过好莱坞所制作生产的大量影视作品,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即所谓的“民主”“自由”“爱国”等价值理念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世界各国青年一代影响深远。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电影院都要播放好莱坞电影,中国每年要进口20~30部好莱坞电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影响力丝毫不亚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在这方面,中国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应该借鉴学习美国的经验。其实,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大量的素材、满满的正能量,有待我们挖掘、整理、包装、升华,最后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传播主流价值观。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我们要致力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强大包容性和“天下为公”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过的文化。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息息相关。任何外来文化传入中国,要在中国广为传播,深入人心,都必须经历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化既是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马克思主义这个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理论最后却在马克思不曾预计的遥远的中国生根、发芽、结果。探究其中的原因,绕不开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和相似性。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全人类、为全人类谋幸福”的思想并无二致。郭沫若先生在1926年所撰写的《马克思进文庙》一文对这种相似性做了很好的描绘。马克思风风火火地闯进文庙对孔子说:“近来有些人说,我的主义和你的思想不同,所以在你的思想普遍着的中国,我的主义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便来直接领教你:究竟你的思想是怎么样?和我的主义怎样不同?而且不同到怎样的地步?这些问题,我要深望你能详细地指示。”孔子不慌不忙地请马克思阐述自己的思想,听闻马克思的主要思想观点之后,孔子不禁拍手叫绝,表示“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还背诵了《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郭沫若先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马克思来到中国并走进文庙与孔子对话的场景,暗示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古代主要是儒家大同理想社会有大义相通。“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是中华民族最为悠久、最为深厚的文化基因之一。
四、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历史一再证明,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们很好地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但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真正解决挨骂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还不够的状况与我国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不相匹配。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主导和制定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贫穷落后,只有奋起直追,缩小差距,并努力去适应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包括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修改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去与国际规则对接。然而,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我们要谋求更大的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因为,参加游戏、获得金牌远远比不上拥有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来得重要。为塑造国家的良好形象,谋求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各国无不努力创造于己有利的舆论环境。因此,话语权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的战略制高点。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当前,世界力量对比开始发生继欧美崛起后的第三次历史性的大变动。新兴大国日益要求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话语权,从而对拥有国际话语霸权的欧美国家形成挑战。而拥有国际话语霸权的欧美国家,面对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话语权的要求,一方面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另一方面,其种族、体制、文明的优越感又根深蒂固,使他们不愿意放弃国际话语霸权。因此,激化了国际话语霸权与反霸权的矛盾。
近年来,围绕人权、民主、台湾、西藏等一些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西方媒体常常率先发难,与我国争夺话语权。他们往往先声夺人,形成强大的话语压制,掌握话语霸权。西方媒体对我国的失实报道,本质上是我国与西方媒体争夺话语权的斗争,是国际话语霸权与反霸权斗争的一个例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发展模式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不论从长远来看,还是从近来发生的一系列类似事件来看,西方舆论界就中国问题与我国争夺话语权的斗争不但会继续,而且必然会日趋激烈。
在争夺话语权的努力中,我们不能因为西方媒体做了失实报道,就一股脑地把一切责任推给西方媒体,不从自身找原因。事实上,在与西方媒体争夺话语权的博弈中,我们自身有大量工作要做,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形式、方法和手段,讲究策略和技巧,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遵循国际传播通则,不断改进宣传方式,使用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习惯、方式和语言,这样才有吸引力、亲和力、影响力,从而形成强势主导、权威引领、抢占舆论制高点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在与西方舆论界争夺话语权的斗争中,我们是具有优势的。首先,凡是涉及中国的事务,我们都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占有有利的条件,完全可以抢占先机,先发制人。但是,总结过去的教训,往往由于反应滞后,反而让西方媒体先发制人,大肆进行恶意炒作,致使我们丧失了主动权。这些情况说明我们的反应机制存在问题。这种机制不改变,就没有话语权可言。因此,我们应尽快整合资源,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先入为主,争取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通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举办G20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国关注的不仅是自身福祉,更是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中国展现出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导力”,成为“全球治理进程的主要协调者”“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等,国际舆论评价凸显中国正日益成为重大国际机制的“塑造者”和“建设者”,不仅能够显著提高自身的国际话语权,也可以推动国际体系更为公正合理地发展,共筑创新、联动和包容的全球经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已经写进了十九大最新修订的党章里。而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坚定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因此,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