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近平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的思考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基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做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安排。
一、继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演变
发展战略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在不同时期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发展战略决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例如从1954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现在实施的“十三五”规划,就是发展战略短期规划的集中体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远战略规划,我国从毛泽东开始就有了最初构想。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提出,用“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一个基础。”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周恩来用“四个现代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目标界定。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党的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四个现代化”概念所做的最早表述。
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毛泽东在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年9月,在党的八大召开期间,毛泽东把实现第二步目标所用的“几十年的时间”明确为50年到100年。后来,尽管我国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四化”目标也调整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发展战略一直没有放弃,分别在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和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予以重申。
“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沿着“毛主席想办而未来得及办成的事”,客观地对20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做了深入思考。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又首次提出以“小康”概念来界定“中国式现代化”要达到的目标。后来经过反复研判当时中国国情,邓小平提出将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分两步走,达到“翻两番”的小康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党的十二大根据这一思想,确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小康”战略部署,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邓小平在“两步走”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长期规划。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提法,全面阐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他指出:“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据统计,1988年我国已提前完成第一步,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到了1995年,我国又提前完成了第二步,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的目标也如期在2000年完成。
基于此,党的十五大及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基础上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第三步做了细化,规划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在21世纪的头10年,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八大根据发展实情,分别对“新三步走”的前两步发展目标做了调整,由“总体小康”提升到“全面小康”,由“国民生产总值目标”提升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目标”,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目标”提升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目标”。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已经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即,我们党必须以高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前瞻“新三步走战略”。因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对“两个一百年”交汇的30年发展做了安排,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战略规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的发展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直是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在此期间,强国战略思想也经历了几代共产党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党并没有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强国,当时对现代化的理解仅限于社会主义工业化。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当时,我们把现代化强国仅仅理解为工业国,可以说这是共产党人建设现代化强国思想的萌芽。
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头三年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我们对现代化强国的理解逐渐由单纯的工业拓展到了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如前文所述,周恩来在195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起强大的“四个现代化”。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进一步号召:“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些思想在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予以了确认。至此,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构想初步形成了。
但是在1957年后,反右扩大化,1958年全国上下“共产风”又盛行,强国建设陷入了“十五年超英、二十年赶美”的激进一面。在吸取了“大跃进”失败的教训后,我们党对强国构想的认识逐渐转向了务实的一面。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修改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时,特别强调了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说:“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根据毛泽东的提议,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将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了出来。他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强国梦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被提上议事日程。
“文革”十年浩劫,尽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强国梦并没有熄灭。197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没有完全拨正“文革”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被动局面,但却重申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号召,激起了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想的昂扬斗志。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要“韬光养晦”,不宜把强国作为战略目标。因此,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的目标定位一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今,改革开放近40年了,我国经济总量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科技、文化、国防等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世界源源不断地贡献出“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已具备了“有所作为”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九大,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新时代“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构想,丰富和发展了强国战略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和根本路径,成为引领我们阔步走上“接近或赶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康庄大道的行动指南。
二、创新与突破
习近平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创新与突破集中体现在它完整勾画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根本路径,是新时代的强国战略。
(一)在战略时间安排上突破原定计划
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上基本锁定在2050年左右。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两步走”设想第二步要用50到100年,大致就在2050年左右。邓小平“三步走”和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都明确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在21世纪中叶。习近平认真分析和科学研判当今国际发展形势和我国发展预期,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谋定在2035年,比原定时间提前了15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
(二)在强国内涵和质量要求上赋予新意
一是对毛泽东时代的“四化”强国建设赋予了新意,不局限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而是着眼于以解决时代课题为导向,无限延展了现代化外延,使强国战略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如习近平提出要加快“航天强国、海洋强国、网络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质量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制度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等一系列强国建设目标。二是对强国建设的要求不再以经济翻番为唯一指标。在毛泽东制定“两步走”发展战略和邓小平制定“三步走”目标时,国内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195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7210倍的差距这一情况基本维持到2000年左右。1978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我国的4.5倍左右,20世纪90年代还一度达到我国的7倍多。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开始下滑,2000年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平均维持在4万多亿美元,而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开始突飞猛进,在10年后超过日本,至今稳居世界第二。2016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达11.2万亿美元,是日本的2.3倍左右,与美国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50美元左右增加到2016年的8100多美元,增加了32倍,城乡人均收入达到23821元,人均收入增速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总之,从社会物质发展方面来看,我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党的十九大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做出“中国已进入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发展经济必须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经济增速保持中高速,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人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理想追求以及社会生态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然,战略目标不再以国内生产总值翻番为指标,但并非不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三是对强国战略的内涵不断加以完善。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三大增加了“富强”二字,党的十七大又增加“和谐”二字,党的十九大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加上“美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更加全面和丰满。加上“美丽”二字,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呼应,而且更加强调了现代化的结果和终极追求。不止需要物质上富足,更需要环境美丽和生态宜居,现代化事业才会永续发展,强国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阔,才会打造更加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挑战与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新时代“两步走”强国战略制定的基点和依据,也预示了未来征程上的重重挑战和无限希望。
(一)要深刻把握基本国情“变”与“不变”的挑战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实质上就是对基本国情的更深刻认识,从而使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前进征程上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前,尽管我国社会已发生了许多历史性变革,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很突出,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社会文明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生态环境保护、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难题都亟须解决。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愈加广泛,从过去对某一个方面的要求变成了对多方面的要求,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同时,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大国外交变数难以预知,“一带一路”建设任重道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重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全球治理理念的实践,种种情况都将会成为我们强国路上面临的重大挑战。一句话,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要求我们必须竭力去跨越现实差距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巨大鸿沟,而且这条鸿沟并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呈螺旋式整体上升,稍有不慎,鸿沟会越变越大;只有脚踏实地努力缩小差距,与时俱进提高要求,才能让螺旋上升的鸿沟越变越小。
(二)要深刻把握“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挑战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阶段的目标愿景。这个愿景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要求,而是全方位的整体提升,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精神等各个领域,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最高价值追求。这个愿景虽没有国内生产总值之类的“硬指标”,但一些看似“软”的“软指标”的要求比“硬指标”还要高。如对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这些“硬指标”,目标要求虽然很高,但从趋势上看,达到预定要求指日可待。而这个愿景用了一个“根本”和五个“基本”来描述要实现的“软指标”,如要求“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客观分析这些指标,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揭示的当前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根本”与“基本”指标是鼓舞人心的,表达了我们的雄心壮志,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补齐这些短板不可能凭借“敲锣打鼓”就能实现,而需要充分认识到它们的艰巨性和挑战性。总之,“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步时间紧迫,要求全面,“短板”复杂,需要我们始终以问题为导向,敢于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三)要深刻把握实现强国的过渡性挑战
从2035年到2050年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的过渡阶段,是实现强国战略最具挑战性的15年。能否牢牢把握好这15年,关系到强国建设的成败。如何走好这15年?首要的是“基本现代化”的成果必须巩固,这是实现强国战略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再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才会有底气向强国迈进。同时,我们应当想到,由“基本现代化”到强国迈进的这一步犹如世界上许多国家从中低等收入国家跨越进高收入国家行列一样艰辛,稍有不慎还会反弹,甚至停滞不前。就我国本身来看,亦如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一样,从单方面的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从单方面的粗放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无一不是“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不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阵痛,哪有破茧成蝶的美丽乾坤?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夙愿和梦想。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达到一个新高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得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超越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将得到充分展现,这是不可阻挡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两步走”强国战略指引的路径“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会如期实现,强起来的中国一定能领跑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