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供应键构建概述
3.1.1 供应链构建的体系框架
供应链构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总体上,供应链构建体系应包括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架构模型、供应链环境下的运作组织与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和基于供应链的信息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3.1.1.1 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架构模型
供应链的构建必须同时考虑本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管理关系,形成合理的组织关系以支持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因此,在进行供应链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内容之一就是供应链上企业的主客体关系。根据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作用,恰当设计出主客体的责任、义务及利益。接着,就是完成组织设计,支持主客体关系的运作。
3.1.1.2 供应链环境下的运作组织与管理
供应链能够取得单个企业所无法达到的效益,关键之一在于它动员和协调了整个产品设计、制造与销售过程的资源。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将所有企业捏合到一起就可以达到这一目标。其中核心问题在于能否将所有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同步运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不协调而产生的停顿、等待、过量生产或者缺货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供应链构建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构造适应供应链环境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客户的需求管理,准确掌握市场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特征。二是建立供应链环境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主要涉及基于供应链响应周期的资源配置优化决策、基于成本和提前期的供应链订单决策、面向同步制造的供应链流程重构。三是与同步生产组织匹配的库存控制模式,如何应用诸如自动补货系统(AS/RS)、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接驳转运(Cross-Docking)、虚拟仓储、提前期与安全库存管理等各种技术,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生产与库存控制目标。
3.1.1.3 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与同步制造相呼应的是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组织模式。它的目标是如何寻找最佳的物流管理模式,使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管理能够准确响应各种需求(包括来自客户的需求和合作伙伴的需求等),真正体现出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的本质。为此,在构建供应链时,必须考虑物流网络的优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选择、运输路线的优化、物流作业方法的选择与优化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应用各种支持物流运作管理决策的技术与方法。
3.1.1.4 基于供应链的信息支持系统
对供应链的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毋庸置疑,在设计供应链时一定要注意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整个系统中来。这方面的内容可参考相关专著和文献,此处不再赘述。
3.1.2 供应链构建的原则
从以上提出的供应链构建体系框架出发,在供应链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首先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保证供应链构建的设计和重建能使供应链管理思想得到实施和贯彻。
3.1.2.1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在系统建模设计方法中,存在两种设计方法,即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方法。自顶向下的方法是从全局走向局部的方法,自底向上的方法是一种从局部走向全局的方法;自顶向下是系统分解的过程,而自底向上则是一种集成的过程。在设计一个供应链系统时,往往是先由主管高层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规划做出战略规划与决策,然后由下层部门实施决策过程,因此供应链的设计是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综合。
3.1.2.2 简洁性原则
简洁性是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原则,为了能使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供应链的每个结点都应是精简的、具有活力的,能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比如供应商的选择就应以少而精为原则,有的企业甚至选择了单一供应商原则(即一种零件只由一个供应商供应)。通过和少数的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减少采购的成本,有利于实施JIT采购和准时制生产。生产系统的设计更是应以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为指导,构造精益的制造模式和精益的供应链。
3.1.2.3 集优原则(互补性原则)
供应链各个节点的选择应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达到优势互补,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就像一个独立的制造单元。这些所谓单元化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面向目标、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3.1.2.4 协调性原则
供应链绩效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建立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是实现供应链最佳效能的保证。和谐描述的是系统充分发挥了系统成员和子系统的能动性、创造性及系统与环境的总体协调性。只有和谐且协调的系统,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能。
3.1.2.5 动态性原则(不确定性原则)
供应链身处动态的环境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在供应链中随处可见,许多学者在研究供应链运作效率时都提到不确定性问题。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容易干扰供应链的稳健运营,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供应链运营中断,因此要及时预见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供应链运营的影响,主动采取措施,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延迟和失真,增加透明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预测的精度和时效性,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因素对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的影响。
3.1.2.6 创新性原则
创新设计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原则,没有创新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创新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要产生一个创新的系统,就要敢于打破各种陈旧的思维框框,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进行创新设计,要注意几点:
(1)创新必须在企业总体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并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2)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企业的能力和优势。
(3)发挥企业各类人员的创造性,集思广益,并与其他企业共同协作,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
(4)建立科学的供应链和项目评价体系及组织管理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可行性论证。
3.1.2.7 战略性原则
供应链的构建应有战略性观点,从战略的视角考虑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建模的战略性还体现在供应链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预见性上,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应和企业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并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进行。
3.1.3 供应链构建的策略
设计和运行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对每一个制造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高用户服务水平,达到成本和服务之间的有效平衡,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柔性,快速进入新的市场,提高工作效率等。但是,供应链构建也可能因为设计不当而导致了失败,因此必须采用正确的设计策略。
3.1.3.1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构建策略
基于投资考虑,美国的费舍尔教授提出了供应链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的观点。供应链设计首先要了解用户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是什么,因为产品生命周期、需求预测、产品多样性、提前期和服务的市场标准等都是影响供应链设计的重要问题。供应链的构建必须与产品特性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Product Based Supply Chain Design, PBSCD)。
不同的产品类型对供应链设计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前所述,人们将产品分为边际利润高、需求不稳定的创新型产品,边际利润低、需求稳定的功能型产品,构建供应链时就应该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功能型产品一般用于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变化很少,具有稳定的、可预测的需求和较长的生命周期,但它们的边际利润较低。为了获得比较高的边际利润,许多企业在产品式样或技术上进行革新以刺激消费者购买,从而使产品成为创新型的,这种创新型产品的需求一般不可预测,生命周期也较短。正因为这两种产品的不同,才需要有不同类型的供应链去满足不同的需求管理。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目标,主要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库存投资(或低单位成本)之间的平衡,同时还应包括以下目标:
(1)进入新市场。
(2)开发新产品。
(3)开发新分销渠道。
(4)改善售后服务。
(5)提高用户满意度。
(6)降低成本。
(7)通过降低库存提高工作效率等。
设计和产生新的基于产品的供应链,主要应解决以下问题:
(1)供应链的成员组成(包括供应商、设备、工厂、分销中心的选择与定位)。
(2)原材料的来源问题(包括供应商、流量、价格、运输等问题)。
(3)生产过程设计(包括需求预测、生产什么产品、生产能力、供应给哪些分销中心、价格、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和跟踪控制、库存管理等问题)。
(4)分销任务与能力设计(包括产品服务于哪些市场、运输、价格等问题)。
(5)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6)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等。
在一些高科技型企业(如惠普公司),产品设计被认为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众多学者提出了为供应链管理设计产品(Design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F-SCM)的概念。与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PBSCD)不同,DFSCM目的在于设计产品和工艺以使供应链相关的成本和业务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大量的实践经验告诉人们,在供应链中,生产和产品流通的总成本最终决定于产品的设计。因此,必须在产品开发设计的早期就开始同时考虑供应链的设计问题,以获得最大化的潜在利益。
3.1.3.2 基于多代理的集成供应链构建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除了具有由人、组织简单组成的实体特征外,也逐渐演变为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的人-信息-组织的集成超智能体。基于多代理的集成供应链模式(见图3-1)涵盖了两个世界的三维集成模式,即实体世界的人-人、组织-组织集成和软环境世界的信息集成(横向集成),以及实体与软环境世界的人-机集成(纵向集成)。
图3-1 基于多代理的集成供应链模式
可以采用多种理论方法指导基于多代理的集成供应链建模。基本流程为多维系统分析→业务流程重构→建模→精细化/集成→协调/控制,在建模中并行工程思想贯穿于整个过程。
基于多代理集成供应链的建模方法主要有基于信息流的建模方法、基于业务流程优化的建模方法、基于案例分析的建模方法以及基于商业规则的建模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