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论合作社的功能内涵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作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基础。本文首先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理论的社会现实基础,即政治、社会及经济基础;然后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组织内涵与本质属性的主张;接着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功能的相关论述:主导功能是社会—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是其附属功能;最后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发展前途的主要观点:合作社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点”,是最符合“自由人联合体”和“重建个人所有制”要求的微观经济组织形态。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合作社 功能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合作思想的合理部分与深度考查合作社运动过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合作社发展经验,逐步形成他们的合作理论,并为后来者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理论以欧洲无产阶级合作运动与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作为现实依据,揭示了合作社的丰富内涵,对合作社的本质属性与基本功能做了精辟的论述,科学阐释了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前途,具有合理的现实指导意义与科学的未来规划意义,对当代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理论背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理论的现实基础
(一)合作理论的政治基础
1.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理论的重要政治基础
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使资本主义生产迈向大机器生产时代,大机器工厂作业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效率与劳动强度。与此同时,工人受剥削程度加深,农民、小手工业者等社会小生产者群体的利益遭到大机器资本的挤压,利益分配不均以及无产阶级的生存困境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升级。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资本化的机器支配劳动,无产者的生存资源被极大剥夺,生活环境恶劣,社会地位极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政府机构与大资产者几乎成为一体,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产者几乎拿不到应有的社会救助,他们只能在社会夹缝中存活。
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大生产下资本家与无产者的巨大财富差距,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引发激烈的国际工人运功。马克思是无产工人运功的支持者,他曾加入国际工人协会,并为协会起草过重要文件。马克思对国际工人运动有深入研究,并指出国际工人的奋起反抗取得了两大成就:第一个是争取到了10小时工作制;第一个是工人发起的合作社运动。正如他所说:“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财产的政治经济学还取得一个更大的胜利。我们说的是合作运动,特别是由少数勇敢的‘手’独立创办起来的合作工厂。”但马克思在盛赞合作社运动的同时,也指出合作工人的社会地位过低不能保证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用合作制对抗资本主义只会是空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优于空想社会主义合作思想的重要论断。马克思指出:“不管合作劳动在原则上多么优越,在实际上多么有利,只要它没有超出个别工人的偶然努力的狭隘范围,它就始终既不能阻止垄断势力按着几何级数增长,也不能解放群众,甚至不能显著地减轻他们的贫困的重担。”所以马克思强调,要使合作社普遍的建立,无产阶级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从而保证工人、农民与小手工业者等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
2.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与管控也为合作理论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合作运动使工人与贫农建立起可以安身立命的合作社,也为共产主义的建立准备好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组建的合作社总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遭到资产阶级商人与政府的渗透,从而改变无产阶级所创建合作社原本的发展方向。此外,最早能顺利运行的合作社是小资产者与无产工人及农民共同组建,小资产者以自身财产助推合作社发展,会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有私人利益诉求。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合作社难以成为纯粹的无产者生产组织和为无产工人及农民谋福利,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的:“关于现在的合作社,那么只有它们是工人自己独立创设的,既不受政府保护,也不受资产者的保护,才是可贵的。”政府的管控与小资产者的牟利使无产者组建的合作社发展曲折,农民与工人为争取公平继续奋斗,合作运动继续高涨,阶级冲突继续存在。
(二)合作理论的社会基础
1.无产者的生活困境促使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合作理论产生的社会基础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欧洲余热不减,英国、法国、德国等经济军事强国利用工业革命成果完成了生产力的升级,进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生产速度加快与工厂数量增多使生产资料的流转不再限于资本家之间,工业生产也日趋社会化,这与资本家因追逐剩余价值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矛盾愈发严重。大机器生产的战车轰隆向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却催发出越来越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欧洲社会带来巨大动荡,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冲击,他们变得更加贫穷,生活条件更加窘迫。
在遭受经济危机破坏的欧洲社会,工人和贫农等无产阶级成员经历了深重的灾难。他们每天食不果腹却要被迫进行长时间劳作,他们深受疾病缠绕却无钱就医,他们要养家糊口却挣不到足够的生活费用。资本主义矛盾的爆发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愈加艰难,疾病蔓延,导致大量贫民死亡,生死存亡的压力促使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变革,这为19世纪欧洲的合作运动提供了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广泛社会基础。
2.国家土地的重新处置是合作社与共产主义相统一的基本前提
工人革命的胜利为未来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带来了曙光,工人们组建合作组织作为无产阶级执掌政权的基地,如法国巴黎工人革命后无产阶级建立起的巴黎公社。无产工人的合作组织争取到了部分国家土地的处置权利,这是工人合作运动的根基所在,合作社的建设不再如无根之萍,合作运动可以脚踏实地地开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拥有土地,是合作社与共产主义相统一的基本前提。恩格斯更是主张,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应夺取大地主的土地作为国家公有土地,合作社在这片土地上建设,才能真正成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组织形式。
3.股份公司的组建与信用制度的确立是合作理论的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后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总量得到跨越式增长,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充分汲取重商主义的经济成果,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值。社会财富被资产阶级截取,工人、贫农等财富的生产者沦为真正的无产者,他们的经济能力极其微弱,经济来源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贫穷、饥饿、疾病等成为无产者生活的主色调。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下,无产阶级唯有求变才能维持生存,发动工人革命几乎成为求生本能,合作运动是途径也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机器大工业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工人的苦力劳动远远不如机器,资产阶级掌控着双重劳动力,却只需要支付比工人单独劳动时更少的工资,使更多的社会财富向资产阶级聚积。生产力提高与资本量增加使资本主义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数量巨大的财富分配过程产生了股份制。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期,股份公司盛行,而股份公司的管理有赖于信用制度的建立。股份公司的组建与信用制度的确立给工人创建合作工厂提供了启示,使工人在革命运动中快速建立起合作工厂,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运动论述的经济基础。
二、内涵揭示:马克思恩格斯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与基本功能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合作社的组织内涵与本质属性
1.马克思恩格斯论合作社的组织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论及的合作社有着丰富的内涵。合作社以合作制作为生产关系基础,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合作社为无产劳动者处置国家土地资源与工业生产资料,它是无产阶级为发展国家经济自愿联合的基层社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理论来源于前人合作思想精华和对欧洲工人合作运动的考查,思想与实践经验的融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合作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合作工厂的建立过程中汲取了直接合作思想,随即围绕合作社的社会地位、合作经济的性质以及合作社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发表主张,构成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的重要内容。
(1)合作社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经济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是工人革命运动的支持者,在参与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做工人们的良师益友。他们著书立说,提出科学的社会演变思想,为工人运动提供思想指导,指明工人运动的光明前程,即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工人革命的前路,是走向“自由人联合体”,同时重建个人所有制,即在完全发挥资本主义生产能力,使得物产极大丰富以后,社会形态顺应自然规律演变到共产主义社会,实行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所有制。但马克思恩格斯表示,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工人革命运动取得成功以后就能建成的,所以真正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并不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直接转变,而是要有一个过渡发展的过程,合作经济就是这一过渡性的经济形式。
恩格斯曾指出:“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里说的“合作生产”即是无产者组建合作社进行协作生产活动,通过大规模的合作社经营,使无产者生产出足够多的物资,摆脱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依赖,完成过渡阶段的准备工作。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合作经济是对旧的资本主义经济积极的扬弃,从资本主义演变到共产主义必将经历漫长的过程,合作制正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过渡的经济形态。
(2)关于合作社的存在形式与基本社会制度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考查的合作社多是以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组建起来,欧洲的合作社更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环境中。但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过渡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无产劳动者自愿组织成立,以合作制进行经营运作。这里的合作制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对私有制的扬弃,也是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确立做准备。但是现实中的合作社大多是小资产者带着自有资金入股,或是资产阶级政府以扶持合作社为名出资占股,以至合作社向股份公司或政府企业转变,合作制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合作社的性质被社会制度所左右。
(3)农业合作社对于提高整体劳动生产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使当时的社会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资本家与无产工人的劳资关系却极大地限制了工人生产能力的发挥。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组建无产者联合的合作社,确立合作社的生产关系,不仅充分发挥无产者的生产力,还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合作社应注意农业领域的建设,开发农业上的劳动生产力,以适应社会工业的发展水平,让无产工人与农民携手联合,完善过渡时期的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共产主义的公有经济打好基础。合作农民是发展合作经济的重要基础力量,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在农业这一物质资料薄弱领域发展合作经济,更易于完成共产主义社会集体所有制确立之前的过渡。
2.马克思恩格斯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突出强调合作社的本质属性或本质特征就是“合作”,是区别于企业主注资合作或股份资本管控的平民互助组织。马克思认为工人与贫农创建的合作社是克服资本统治弊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郎吉”。合作社的创建为工农逃离资本主义的剥削以及释放更大的工作潜力提供了条件,同时又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在市场上与资本主义垄断抗衡的组织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坚守合作社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争取把更多的私人财产变为合作社占有的财产,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为无产阶级合作社铺开更广阔的道路。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合作社是区别于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经济组织,它本身的全部功能应服务于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事业。在经典合作理论指导下,几乎所有农业发达国家,在合作社初办时就以综合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宗旨,并有合作社法典保障其健康发展,在坚守合作社本质属性的前提下保证合作社的长久生命力。
(二)马克思恩格斯论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功能
1.马克思恩格斯论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合作社是帮助弱势群体摆脱困境的组织,应坚持自愿和互利原则。合作社不能违背平民的意愿,强迫他们入社;更不得因某个人的利益而侵吞合作社财产。恩格斯强调合作社的自愿平等原则:“我们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合作社发展中应把广大的无产劳动者联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社的基础活动,维护劳动者的集体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采取示范引导组织建设与不能剥夺、强迫农民是合作社最基本的原则,是决定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和成果优劣与否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后来为《国际合作联盟章程》所吸纳,也为后来各国许多研究合作制的学者所接受。
2.马克思恩格斯论合作社的基本功能
(1)主导功能:马克思恩格斯突出强调合作社的社会—政治功能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突出强调合作社的主导功能是社会—政治功能。马克思高度赞扬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旧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圣西门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者的迫害,主张建立新的实业制度以满足劳动大众的物质精神需要;傅立叶认为旧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仅使劳动者生活在地狱,还剥夺他们的劳动热情,主张建立新的和谐制度以改变劳动者的生活环境,释放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欧文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的和谐公社,让社会底层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他们的愿望,是建立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而合作社是弱者群体的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对抗资本主义垄断的力量基础,是实现马克思所述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过渡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合作社一方面可使无产农民分享到社会的共有福利,另一方面可使无产农民从资产阶级的剥削中解脱出来,让无产农民可以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积蓄力量。无产阶级的合作社应“保留合作之体,发挥执政之能”,合理发挥合作社的社会功能与政治功能。从合作社组建初期的情况看,凸显合作社的社会—政治功能有利于保证合作社的生命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合作社“拯救农民”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共产主义社会提前到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表明,合作社的本质属性要求坚持以社会功能与政治功能为主导,应始终坚守联合互济、资源共享、利益公平的“合作”底线。合作社在任何时期都不能以任何理由而异化成非合作或假合作形式的经济组织。
(2)附属功能:马克思恩格斯也重视合作社的经济功能
无产阶级创建的合作社应该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否则又会屈服于资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应把国家资源用于合作社,使之迅速扩大规模,并以合作制的方式完成无产阶级政权国家的生产、消费等经济事务,从而无产阶级的生活区域避免资本的入侵。从合作社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准备极其丰富的物质资料,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应稳步提高。马克思恩格斯支持工人经营自己的合作工厂,充分利用被遗弃的工厂,资金允许时收购企业主被迫停产出卖的工厂,进行合作制改造,无产工人合作经营,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又可借助购买工厂的遗留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无产阶级合作社经济发展的潜力。经济功能完善的合作社能更好地完成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过渡。
三、前景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论合作社的发展前途
(一)合作社是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经济形式
马克思认为合作工厂本身就是通向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必经“过渡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非常经典的论述:“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凿开的第一个缺口……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作内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扬弃,然而却是积极扬弃的,因而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点’。”马克思从社会中合作社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到合作社受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表现出的当时社会的许多弊病;同时又高度肯定合作社本质属性的优越性,指出合作社是工人阶级推动社会主义向高级化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完全的自由人社会的过渡形式。恩格斯赞同马克思的观点,并指出农业合作社亦是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过渡性组织。农业合作社并不仅仅是合作工厂的辅助性组织,其作用也不局限在改造小农和小手工业者上。通过对农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技术以及肥料等方面的扶持,可促进大规模农业合作生产的形成,推动其向完全的共产主义发展。
(二)合作制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合作制是最符合“自由人联合体”和“重建个人所有制”要求的微观组织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的微观组织形态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和“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著名命题,而合作制是最符合这两个命题的“过渡点”。“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从青年到中年一以贯之的非常成熟的重要命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所构想的未来社会的理想形式。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中,马克思精辟地阐释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内涵,并论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想前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再次指出“自由人联合体”的重要意义,强调这是工人阶级需要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是未来代替耗尽潜力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社会形态。合作制正是在保留“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的自由的劳动者经济联合体,是通向未来理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过渡形式,但并不是能让无产阶级完全排除资本主义剥削的经济手段。无产阶级必须以掌握政权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为指导完善现实的合作制,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因素,才能通过“重建个人所有制”以逐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蒋玉珉.合作经济思想史论 [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4]谢元态.股份—合作制:通向理想的“自由人联合体”[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谢元态,彭成娅.股份制与合作制: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过渡点 [M]// 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八卷).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6]谢元态,魏海云.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之路:历史.趋势与前景——应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合作经济基本原理的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7]尹世洪.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理论新探 [J].江西社会科学,1994(2).
[8]杨继瑞.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所有制和合作社若干论述的辨析 [J].财贸研究,1991(4).
[9]王志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集体所有制设想的再思考 [J].晋阳学刊,1994(5).
[10]朱晓鹏.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就是社会主义”的思想[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1999. (10).
[11]国鲁来.合作社的产生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12]马善弓.把农户联合为合作社——马克思恩格斯论合作社 [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1(4).
[13]杨坚白.关于商业合作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J].财贸战线,1984(6).
[14]国鲁来.合作经济概念不反映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J].农村经济问题,1987(3).
[15]黄道霞.集体所有制与合作制——对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述的考证 [J].经济研究, 1984(1).
[16]黄文忠.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制理论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4).
[17]孔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合作制理论研究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