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2018(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检验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对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效果以及创新人格在创新意识培育中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在培养民众的创新意识和塑造创新人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人格对创新意识培养有很强的中介效应;美国样本中个体的创新意识相对中国样本的创新意识更强烈,创新人格对创新意识的作用显著,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阶段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前,美国个体的高等教育经历对个体创新意识的提升幅度相对有限,创新人格在高等教育创新意识培养的中介效应并不充分。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注重创新人格塑造,发挥创新人格在创新意识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人格的完善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创新人格是创新意识生发的土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高等教育应当在课程体系、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人格教育,注重讲授知识和学科的创新演进过程、创新人物的事迹和贡献等促进创新人格的塑造。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还应当以崇高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高等院校应当以课程、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在高等教育中将创新企业家引入课堂,让高校学生近距离领略勇于竞争、不惧风险的企业家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第二,加强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人格和创新意识教育的衔接。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大相径庭,初等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以应试为主要目标,采用高压、紧凑、呆板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高等教育阶段管理相对比较宽松,又造成一部分学生迷失自我、丧失前进的目标。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结合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点,切实规划好每个教育阶段的人格和创新意识培养目标,并体现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促进个体人格完善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8/19/c_126887271.htm.

[2]刘春学.创新意识及其社会培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3]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内在整合[J].求索,2003(5):169-170.

[4]王世波,王铁男,王成,等.个体差异中创新意识与自我价值对IS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25-28,37.

[5]张华,张庆林.企业家创新意识与企业创新潜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14):87-92.

[6]叶清.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73-74,77.[7]王琪琪.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特征及创新意识培养开发的探索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8]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9]母小勇,谢安邦,阎光才.论构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创新课程体系之理念[J].教育研究,1999(11):15-20.

[10]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7(1):97-101,112.[11]周慧颖,郄海霞.世界一流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50-53.

[12]李彦,孙永清.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2 (3):57-60,65.

[13]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叶清.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73-74,77.

[15]BARRON F, HARRINGTON D M.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1,32(1):439-476.

[16]STERNBERG, R. J. 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25-147.

[17]张晓明,郗春媛.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80-83.

[18]王澄海.中美研究型大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差异[J].中国大学教学,2012 (12):88-89,34.

[19]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79-1780,128-129.

[20]MURRAY, H. A.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8.

[21]张树东.成就动机、家庭影响力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教育学报,2007 (1):59-65.

[22]迟昊阳,赵冉,侯志瑾,等.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拖延: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233-236.

[23]文敏,甘怡群,蒋海飞,等.成就动机与学业倦怠、学业投入:未来取向应对的纵向中介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88-396.

[24]周静,王卫红,李丹.大学生心理控制源、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307-309.

[25]杨慧芳,顾建平.企业管理者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研究[J].心理科学,2007(3):719-722.

[26]杨颉,姜燕媛.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 (1):63-69,190.

[27]杨茹,丁云,阚和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107-110.

[28]姜丕之,汝信.康德黑格尔研究:第1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0.

[29]刘川生.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 (1):4-7.

[30]BROCKHAUS R H. Risk Taking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23(3):509-520.

[31]丁栋虹,张翔.风险倾向对个体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6(2):229-238.

[32]李海垒,宫燕明,张文新.大学生的冒险性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感知的创业文化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152-158.

[33]尹俊,黄鸣鹏,王辉,等.战略领导者成就动机、冒险倾向与企业国际化[J].经济科学,2013(3):72-86.

[34]FERREIRA S, MORO M. On the Us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Data for Environmental Valuation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0,46(3):249-273.

[35]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10):1173-1182.

[36]康乐.大学社会责任理念与履行模式[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