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国内外众多教育学和心理学学者分析了高等教育、创新人格和创新意识之间的联系。教育学科的学者主要关注高等教育对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心理学科学者的关注点在于创新人格与创新意识的关系,两个学科的文献目前尚缺乏有机的融合。
(一)高等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等教育创新意识培养机制包括合理搭建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在课程体系方面,增加实践课程、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人文通识课程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开阔视野;设置边缘交叉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协同创新。在教学方式方面,高校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广小班教学,鼓励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在鼓励创新方面,大学通过营造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观察和实践,将创新意识内化,成为创新性人才。同时,高校提高学生社会创新参与度,鼓励学生参与义务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和创业等社会创新实践活动,体验社会创新过程,增强创新意识。
(二)高等教育和创新人格塑造
在心理学中,所谓人格是指基本和稳定的心理结构与过程,它们组织着人的经验并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日趋完善的人格,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大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创新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担任着人格教育与培养的重任。创新人格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开发、塑造和提升与创新有关的人格特质。
Barron和Harrington认为,具备创造力的个体的人格特质包括良好的审美观、广泛的兴趣、精力充沛、独立判断、直觉、自信等。Sternberg提出,创造力的人格特征维度由七个因素组成:能忍受模糊情境、愿意克服障碍、愿意成长、具有内在的动机、冒险精神、被肯定的欲望、愿意为被肯定而工作。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特质包含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也有学者将大学生创新人格概括为:不断进取的自信心,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胸怀社会的责任心,百折不挠的意志力,独立的批判精神,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不同的研究者对创新性人格有着不同的概括和分类,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基于研究者对创新性人格的分类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评估高等教育对成就动机、社会责任感和风险倾向三种创新人格特征的塑造作用。
(三)创新人格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创新是一个形成创新动机、产生创造性构想和实现创造性构想的过程,是一种复合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它除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思维能力以外,还需要理想和成就感提供向导,需要责任感提供动力,不畏惧失败、勇于承担风险,并辅以一定的心理调适机制。创新人格是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源,也是创造性个体心理结构中的关键因素。以往的研究表明,以成就动机、社会责任感和风险倾向为代表的创新人格特征对个体创新意识有较强的作用。
1.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动机,是指在竞争环境下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到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默里(H. A. Murry)在1938年提出了“成就需要”的概念,他把成就需要定义为“完成困难任务,掌握、操纵或组织物理对象、人类思想;尽可能独立和迅速地从事这些任务,排除障碍并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超越自我;与他人竞争且胜过他人;通过成功提高自尊心”。国内也有学者对成就动机及其效应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成就动机能对创新意识产生激发作用。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个人渴望他人的认可,有动力采用创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创新过程中,他们收获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成就感。成就动机越高,个体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水平就越高,求新求变的愿望就越强烈。成就动机取向强的个人比成就动机较弱的个体更有毅力,在遭受挫折时不气馁、不放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成就动机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
2.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人格特质,使个体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客观需求以及自己在满足社会需求中的作用,并表现出相应的责任行为,体现出个人的社会价值。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责任居于重要地位。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公民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内容。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关系密切,它使得创新主体更为敏锐地观察社会现象,对现实中不科学、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采取更强烈的批判态度,更自觉地寻找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契合点,从而激发创新动机,产生更强的创新意识。而且,社会责任感也是创新意识的持久的动力源泉,使个体不把创新行为视作个人私事,不受个人兴趣、好恶和短期利益的影响,以开拓创新为己任,持续创造社会价值。
3.风险倾向
风险倾向是指个体处于风险情境中的行为模式,表现的是个体对所处风险情景中的因素进行判断,对未来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而做出冒险决定的程度。有许多文献研究个体的风险倾向与创业以及企业管理之间存在的联系。丁栋虹和张翔引入风险感知作为中介变量探讨风险倾向对个体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李海磊等人探讨大学生的冒险性、感知的创业文化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尹俊等人基于上层梯队理论,探讨和检验了战略领导者成就动机和冒险倾向与企业国际化的关系。与创业类似,创新活动意味着创造前所未有之事物,在此过程中可能遭遇挫折、失败,也可能受到传统势力和权威的反对,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具有冒险精神、风险倾向的人更愿意从事创新活动,拥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四)研究假设的提出
已有的文献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方面,目前缺少定量分析,一些调查研究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内部,没有调查受过高等教育人群和未受过高等教育人群创新意识的差别;其次,对高等教育影响创新意识的机制研究不足,较少指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并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缺乏国际比较研究。
从以上分析可知,高等教育存在两条培养创新意识的路径:第一条路径是通过合理搭建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等手段直接增强受教育个体的创新意识;第二条路径是通过人格教育开发、塑造和提升包括成就动机、社会责任感、风险倾向在内的创新人格特质,间接地培育个体的创新意识,即创新人格在创新意识培养中存在着中介效应。因此,本文将以中、美两国数据检验如下假设:
H1:高等教育对个体的创新意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H2:高等教育对个体以成就动机、社会责任感和风险倾向为代表的创新人格塑造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3:以成就动机、社会责任感、风险倾向为代表的创新人格特征对个体创新意识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4:创新人格特征在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