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财经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基于融合创新的“大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

陈寿灿陈寿灿,浙江工商大学校长。

浙江工商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商科专门学校之一(1911年),在悠久的办学历史里,曾经历十六次易名,但每一次易名都没有离开一个“商”字。近年来,随着学科专业的立体化、丰富化,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面对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等新形势,如何基于商科办学优势及其扩展,培养出更多融合创新的大商科人才。

“大商科”是我校提出的一个“大概念”,是指一种以开放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以社会营利组织商务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基于商务活动的广泛社会联系与辐射作用,在商科与文、法、理、工等相关学科彼此互动交融中,以“重点明确、辐射广泛、注重协同与联动”为主要存在特点和发展愿景的现代大学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发展理念。

大商科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工商融合、创新引领”,将商科教育、人文教育与理工教育的相关要素相互渗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大商科人才。“融合”是手段,“创新”是目的,“融合创新”是大商科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

一、融合创新:大商科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

(一)融合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商科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知识在不断分化深入的基础上不断融合,进而产生新的知识。因此,仅具有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是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的。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产业需求的变化日新月异,从而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此外,我国正面临着产业升级转型的重大变革,其突破瓶颈在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缺乏和创新动力的不足。我国能否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高校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商科是现代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商科已经发展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同时与文、法、理、工等具有密切联系和交融互渗的关系。因此,融合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商科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二)融合创新是我国宏观发展战略对大商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

“十三五”时期,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国实施“互联网+”重大发展战略,组织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此外,还实施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等一系列重大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

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对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商科人才培养应当主动适应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培养具有鲜明创新意识、扎实创新能力、广阔知识视野的大商科人才为目标。因此,融合创新是我国宏观发展战略对大商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

(三)融合创新是我国教育“十三五”规划对大商科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吁

“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将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继续强化高校创新体系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强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可见,融合创新是我国教育“十三五”规划对大商科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吁。

二、基于融合创新的大商科人才培养路径

近年来,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具有“大商科”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中心、教师发展、课堂开放”的教学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深入开展“一体多元”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综上所述,融合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融合多元的人才培养机制,融合多样的人才培养手段,是我校大商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1)理念融合。“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是我校大商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它融合了“培养才能”和“陶育人格”两种先进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将通识教育的育人理念和专业教育的育才理念紧密结合,使得大商科人才不仅仅是“经世之才”,也是“济民之士”。从大商科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而非具有单一知识结构的商科人才,体现了大商科人才培养理念与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适应融合。

(2)机制融合。大商科人才培养机制超越了封闭单一的课堂育人、学校育人,而是以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与社会各界广泛开展联合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以及课程资源等建设。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校政、校企、校院合作机制,加大推进社会力量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构建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3)手段融合。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协调多元育人资源,共同达到培养目标。除了重视课堂教学外,还充分发掘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实践教育、第二校园求学以及学生学习社区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课堂,不断探索充实大商科育人内涵。

三、我校在大商科人才培养上的具体做法

我校“大商科”办学特色具体体现为“工商融和、创新引领”。即将商科教育、人文教育与理工教育的相关要素相互渗透,培养经世济民的“大商科”人才。2011年,我校首次提出“大商科”理念以来,不断深入实践,努力培养具有“专业的人、文化的人、世界的人”特质的“大商科”人才。为达到此目的,我校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项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具体做法是:

(一)“工商融和”的专业教育

基于优势特色学科,为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我校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跨学科课程,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大商科”特色。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由于我校原为商业部直属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直着眼食品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与品质安全控制。通过将现代商业思想和商科教育的精髓融入现代食品专业教育,我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大商科”视野和知识结构的食品人才。以谢宏为代表的校友创办了贝因美集团(国内知名孕婴童产品和服务企业)等一批食品企业。

(二)“融会贯通”的通识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并突出“大商科”的人才培养特色,我校把通识选修课程分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经济·管理·法律”“写作·认知·表达”“自然·工程·技术”“创新·创意·创业”六个模块。其中,文科类学生需选修“自然·工程·技术”模块学分、理工类学生需选修“文学·历史·哲学”类学分,非经管法类学生需选修“经济·管理·法律”类学分。通识课总学分为12学分,原则上在一、二、三年级选修,将在5年内建设40门左右的具有浙江工商大学特色的精品通识选修课程。

我校采取多种途径保障通识课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方法上,我校通识课教学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或“翻转课堂”的方式,改变现有的课程小论文的单一考核方式,丰富考核方式,突出课堂互动、课堂讨论、课后学习、合作学习的成绩评定。此外,还设立了通识课助教制度,通识课助教由参加青年教师助讲培训的教师或通过考核的优秀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

(三)“创新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我校大商科人才培养的重点和亮点。其一,我校建立了“校、省、国家”三级学科竞赛、创新项目联动体系,从2012年起,学校每年有30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极大地调动了我校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其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成立了创业学院,负责统筹全校的创业教学、创业实践和创业教学研究工作。开设了创业实验班,学校为创业实验班的学生单独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创业导师,开设创业理论、创业技能、创业专题和创业体验等创业课程和若干专题讲座,并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其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能,学校规定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至少1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参加创新项目研究、学科竞赛获奖、申请发明专利、发表论文著作、听取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等方式来获得。此外,学校从2010年开始试行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制度,允许学生以在校期间完成的、经学校确认的科研作品(包括公开发表论文、学科竞赛获奖作品、省级以上创新项目成果、发明专利等)代替毕业论文。

四、我校大商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

大商科人才培养的宗旨是特色发展,基本方法是融合创新,价值导向是追求卓越,实施策略是“经管为主、工商融合、多科交叉、协调发展”。经过近6年的全面实施,学校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教学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大商科”背景的人才。我校大商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较高的就业质量。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毕业一年后调查,我校毕业生的人均薪酬水平处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以2015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水平为例,应届毕业的54个专业中,有10个专业为全省同专业最高。另外有30个专业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其中16个专业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500元以上。可见,我校毕业生的月薪酬水平与浙江省同专业相比最高、平均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时优势明显。

(2)较高的升学率。上述调查显示,我校2015届毕业生继续在国内外读研深造的升学率为19.24%,高于浙江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9.69个百分点,在全省本科院校排名第4位。说明我校学生通过考研提升自我水平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培养质量较好且发展态势良好。54个专业中,48个专业的升学率高于浙江省同专业平均水平,25个专业的升学率超过20%。较高的升学率说明我校学生自我发展意识较强,学校学风良好。

(3)较高的满意度。上述调查显示,2012-2015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83.9%、85.3%、88.12%和84.38%,均高于浙江省高校的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我校2015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满意度为87.83,略高于浙江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86.51)。此外,在浙江省55所本科院校排名中,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均进入前1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