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第九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会计透视

会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早期会计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会计产生于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为了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必须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有效的反映,取得必要的核算资料,据以控制生产过程,实现预定目标。正是这种客观需要,会计行为便应运而生了。

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反映经济业务的某些计算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一些具有现代色彩的会计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世界上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就出现了专职会计。据《周礼》记载,我国古代的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就出现了“会计”一词,并设有专门核算周王朝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司会定期对宫廷的收入支出实行“岁计”“月会”。

我国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清册”。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本期结存,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计算方法,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二、复式簿记

尽管早期的会计概念已经孕育了现代会计思想,但仍不足以形成现代会计。会计学家认为,现代会计始于15世纪的复式簿记。换言之,复式簿记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始。

复式簿记诞生在地中海沿岸,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11世纪,阿拉伯数字取代罗马文字,使记账变得清晰;11世纪至13世纪,意大利沿海城市成为与东方贸易的联结中心;航海业的发展为海上贸易创造了条件;商业贸易对资本的需求推动了借贷活动和银行信用的发展。因此,复式簿记诞生了。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传教士卢卡·巴其阿勒(Luco Pacioli)在《算术、几何与比例的概要》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复式簿记,为推动复式簿记在欧洲和全世界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巴其阿勒被公认为“现代会计之父”。著名诗人歌德赞颂复式簿记,称复式簿记乃人类智慧之绝妙创造。

这一时期,簿记的目的在于向业主提供有关资产、负债情况的信息。簿记不仅反映了企业经营业务,也反映了业主个人的业务。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假设尚未出现。同时,会计还缺乏统一而稳定的货币计量单位。

三、工业革命

复式簿记产生以后,从15世纪到18世纪是会计发展的停滞时期。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商业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中心从意大利向英、法等国转移,复式簿记也从意大利传播到整个欧洲。这一时期,会计核算以内部管理为主要目的,很少向外提供信息;会计的内容主要是个体、合伙经营的商业业务,不需要复杂的会计技术;会计期间假设得以形成,有的企业按年度计算损益。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会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直到19世纪后期,发生在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工商活动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进步。工业制度的建立和设备的大量采用,提高了企业长期资产的比重,长期资产的成本化要求促进了系统折旧方法的产生。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要求把业主投入的资本和实收资本的报酬加以区分。会计实务中逐渐形成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思想,损益表开始成为正式对外报表。由于重工业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制造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逐渐提高,正确分摊费用和计算成本成为会计中的重要内容,成本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会计的发展,公共会计师职业开始兴起,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皇家特许会计师协会。

这一时期,会计的目的仍然以内部管理为主;会计的内容从商业活动业务为主转向工业业务为主;持续经营假设得以形成,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得以建立;在会计实践中,不仅重视资产负债表,而且也重视损益表。

四、会计分化

进入20世纪以后,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深刻变革,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从20世纪20年代起,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营组织形式。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企业经营活动基本上由股东集团聘任的经理来控制,这时,会计不再局限于为企业主服务,而要考虑企业外部利益集团的需要。传统会计逐渐发展为主要向外部有利害关系者提供财务信息的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定期提供一套通用的财务报表,以便会计信息用户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财务会计的程序和方法具有严格的规范,要求遵循一整套关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公认程序。

二战以后,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更加剧烈。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迫切需要会计不仅要能反映过去,而且要能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与财务会计相对应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以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为主,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灵活,方法也多种多样。

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标志着会计进入了成熟时期。

此外,这一时期,会计领域不断拓宽,新的会计分支不断出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的管制,税收会计和政府会计得以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持续高涨的通货膨胀,动摇了财务会计的许多重要基础,由此形成了通货膨胀会计;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社会福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会计领域中出现了社会责任会计;随着跨国经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会计迅速发展起来。

【小知识】

1494年复式簿记出现后,会计开始以一门真正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而载入史册。

1853年,以“自由职业”的身份出现(实际上是为公司股东服务)的“特许”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扩大了会计的服务对象,发展了会计的核算内容,使会计获得了社会的承认。

二战后,传统的会计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前者主要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财务信息,后者主要帮助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进行经营决策。

以上事件被称为会计发展史上三个里程碑。

五、信息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出现,人们对会计本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现代会计学家一般将会计看成一个信息系统。

1946年,因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产生了众多会计电算化软件,将传统的手工账逐渐搬到计算机上,实现了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巨大飞跃。

1999—2005年,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出现了会计组织流程的再造,即通过互联网让所有的财务聚集到一个点上,对分散式的、封闭式的财务流程和信息系统实施再造,以实现财务共享。

近几年来,新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也被引入会计、税务、审计等工作当中。2017年,财务机器人以及财务机器人解决方案面市,一个“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时代正悄悄来临。

【小知识】

财务机器人具有以下优势:

替代财务流程中的手工操作(特别是高重复的);

管理和监控各自动化财务流程;

录入信息、合并数据、汇总统计;

根据既定的业务逻辑进行判断;

识别财务流程中的优化点;

部分合规和审计工作将有可能实现“全查”而非“抽查”;

机器人精准度高于人工,能7×24小时不间断工作;

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每个步骤可被监控和记录,可作为审计证据,以满足合规要求;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的投资回收期短,可在现有系统基础上进行低成本集成。

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系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会计数据载体从纸张转向磁介质和光介质;会计数据处理工具从草稿纸、算盘转向计算机;会计信息输入输出的方式从低速单向传递变为实时双向交流。此外,互联网、EDI电子数据交换,使每个人都具有了相同的获得信息的条件。

【小提示】

财务机器人的应用将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六、中国会计与国际接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会计采用中西并存的会计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会计工作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部设置了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机构——会计制度司。会计制度司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多种统一的会计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和规章,促进了会计工作的改进。1958年以后,我国会计工作进程受阻。“文化大革命”期间,会计制度被废除,会计机构被撤并,会计工作遭到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新的会计法律、规章,会计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加强,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经纪律松弛,数字不实,账目不清,监督不力。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会计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加强会计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对《会计法》进行了部分修改。1992—1993年,我国对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这场改革被誉为“会计风暴”。其间,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统一了记账方法,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这是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会计核算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的转变,标志着我国会计走向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道路,为我国企业引进外资、走出国门奠定了财务会计的基础。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经过修改的《会计法》,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会计法》的再次修改和发布,对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对《会计法》做出修改。本次修改内容主要包括: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对从事会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应当具备的条件做了明确的规定。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股份制改造日益兴起,并在国内上市。同时,我国企业到香港、境外等地发行股票,接受外国政府贷款、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等越来越多,从而带来了会计的国际协调问题。公众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被提到议事日程。“琼民源”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和证券监管部门对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此后又陆续发布了收入、投资等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的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完成。

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为了克服行业会计制度的缺陷,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是一个跨行业、跨经济成分,融准则和制度于一体,统一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为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小提示】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

会计法律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称,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发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会计行政法规是指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如《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会计规章是指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的内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其职责制定的会计方面的文件,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影响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正在大幅度削弱,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更加便捷,推动着经济领域中包括会计标准在内的各种标准、制度的国际趋同;信息资源正在被更广泛的领域、更多的群体分享,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产品。

基于以上原因,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38条具体准则,规范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将我国会计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会计准则等交叉奠定了基础,对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小提示】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准则解释等构成。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反映了我国企业当前绝大部分的经济业务和行业特点,能够满足企业对外披露财务报告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的持续性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