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程(第五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体育与政治

知识窗

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的力量无与伦比,它能激励人民,团结人民。要打破种族藩篱,体育的力量胜过各国政府。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系统互动的关系,即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体育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政治对其他各种社会活动(包括体育)的干预越来越明显,体育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复杂又微妙,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绝对化的公式来表达。从理论上讲,体育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首先要受政治经济的制约,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发挥其一定的上层建筑职能。其次,由于体育有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它可以被各种不同的政治所控制和利用,因而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又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实践证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体育与政治互相作用的关系,表现得越来越紧密,政治对体育的干预,体育受政治的制约日益明显。

回顾奥运发展史,体育与政治的关系高低起伏、时紧时松,政治冲突尖锐时体育比赛也深受影响。

1894年,现代奥运会的倡导者顾拜旦爵士拒绝邀请德国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大会。

1916年,奥运会因政治的最极端表现形式——战争而停办。

1936年,希特勒把柏林的奥运会变成了日耳曼纳粹分子的宣传表演会。作为对纳粹的让步,美国队从4×100米接力赛中换下了两名犹太族短跑选手。

1940年和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奥林匹克运动会。

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因阿拉伯人威胁要抵制运动会,以色列被拒绝参加。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国际奥委会,民主德国不被承认,民主德国代表团拒绝入场,最后,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作为一个队参加比赛。

1956年,由于苏伊士运河战争,一些阿拉伯国家抵制了奥运会。由于国际奥委会接纳了中国台湾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退出。匈牙利事件使西班牙、瑞士、荷兰宣布退出,以示对苏联的抗议。在苏联和匈牙利比赛水球时发生了严重的骚乱。

1960年,韩国进入奥运会,朝鲜宣布退出。

1964年,南非因实施种族隔离制度,被禁止参加奥运会比赛。

1968年,美国黑人运动员抗议美国的种族主义:两名黑人运动员在演奏国歌时,垂着头,挥舞着拳击手套,以至被宣布终身不得参加奥林匹克比赛。同时,在墨西哥城也发生了枪杀抗议学生的事件。

1972年,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阿拉伯恐怖分子枪杀,开幕式变成了追悼会。由于国际奥委会允许罗得西亚参加奥运会,激怒了非洲国家,国际奥委会只好撤销了原来的决定。

1976年,28个非洲国家因新西兰橄榄球队访问南非,而抵制了奥运会。同时,加拿大政府拒绝对中国台湾地区的代表团发放签证。

1980年,美国、联邦德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家抵制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奥运会,以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另有16个国家在开幕式、闭幕式上不打国旗,而只打奥运会五环旗。

1984年,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等国拒绝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以示对前一届奥运会的报复。

198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拒绝参加在韩国汉城(今首尔)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奥运会。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在奥林匹克公园发生了爆炸事件,一人当场死亡,100多人受伤。

“冷战”结束以后,奥运体坛政治斗争渐趋平和,奥运会与政治似乎拉开了距离。但幕后的斗争,场外的较量仍在继续。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因非体育原因而受阻便是一例。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政治的联系将更加活跃。体育作为我国政治经济的“窗口”,作为展示中华风采的“橱窗”,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将更为强化,体育的政治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对此应有深刻的理解和充分准备。

第一,作为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体育比赛的成绩直接影响国家的声望和威信。

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声望的因素固然很多,其中,竞技比赛,特别是奥运会等大型国际竞赛,对世界各地影响面之广,输送信息之明确,产生效应之迅速,超过了很多大型活动的影响力。

比赛胜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荣誉,为胜者当场升国旗、奏国歌,向世界人民展示,让世界人民仰慕。

第二,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之一,重大竞技比赛的胜利提升民族自尊心,增强自豪感,激发起巨大的爱国热情。

体育比赛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胜负悬念引人关注,加之比赛双方各具代表性,重大比赛的胜负与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名誉相联系,因此,大型体育比赛已成为各国人民瞩目的社会活动,重要赛事甚至达到倾国倾城的程度,比赛的意义远远超出竞技场,超出比赛本身。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十米气手枪射击运动员夺得本届奥运会比赛的第一枚金牌时,国人沸腾,海外华侨欢呼雀跃,海内外掀起了巨大的爱国浪潮。可见竞技比赛可以抒发爱国情感,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国民士气,弘扬国家威风。这种巨大精神力量和凝聚效应,对于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来说尤其重要。

第三,作为社会感情的调节要素之一,体育可以欢娱身心、稳定情绪,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体育具有健身性和娱乐性,在社会上存在着最为广泛的社会需求。满足人民的意愿、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本身就是美化生活、稳定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

当今人们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加,利用体育活动来调节身心,协调人际情感是必要的。当社会矛盾出现可能激化的苗头时,适时主办和观赏大型赛事,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则可以起到转移大众视线、缓和激烈情绪和弱化对抗行为的作用,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赢得时间。

1990年我国主办了北京亚运会。这是有史以来我国主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在当时的国内背景下,比赛圆满成功,对于促进国内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作为增进友谊的桥梁之一,体育能够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特定情况下还可以提供灵活的外交场合和机遇。

比赛具有双边性和交往性。国际比赛中,作为人民使者的各国运动员,通过场上交流和场下的广泛接触,可展示各国人民的风采,加深与他国选手的友谊,中国的“乒乓外交”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时还应看到,竞技比赛至少在形式上具有非政治性,可以使任何国家,甚至政治上有隔阂乃至敌对国家的运动员走到一起,同场竞技。与此同时,双方的官员也要进行必要的接触。

因此,在特定情况下,为打破外交僵局,常以比赛为契机,进行外交接触,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刻取得重大的外交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