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农业投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中国对东盟农业投资概况

2.1 中国与东盟农业的合作背景

2.1.1 资源领域

1. 自然资源的互补性

东盟国家大部分地处热带,热量充沛,降水量大,自然条件优越,生产资源丰富。柚木、橡胶、木棉、棕榈油、金鸡纳霜等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大米、木材、椰产品、烟草、蔗糖、咖啡和麻等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也居于世界前列。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少,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对各种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国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无法满足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东盟国家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热带资源对中国来说相当重要。目前,东盟有许多森林和土地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开发利用,资源和市场的互补性为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林木资源:东盟国家的林业资源相当丰富。东盟热带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20%,占中国木材总需求量的28%,主要有龙脑香、红木类、花梨木、紫檀、柚木类、硬木类、岛松、南亚松等,仅柚木就占世界蓄积量的80%以上。虽然中国森林资源不如东盟国家,但在加工技术方面有优势,在合理开发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双方进行林产品加工和精深产品开发合作,有利于双方开展林业投资。2014年,中国进口阔叶锯材801.5万立方米。其中,前十大进口市场就包含有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进口数量为354.6万立方米,占比44.24%。

耕地资源:东盟十国土地面积43260万公顷,其中农用地12384万公顷,耕地6868万公顷,林地21425万公顷,内陆水域面积1544万公顷。其中,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仍有大量未开发的可耕地。丰富的耕地资源是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重要基础。

图2-1 东盟国家土地面积及构成

水资源:东盟地区河流密布,水域面积广阔,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000~300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5000毫米。除新加坡外,人均水资源丰富,其中老挝人均水资源近6万立方米。但降雨量季节分布不均,雨季、旱季分明,旱季用水量紧张。

温光资源: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化,有寒温带到热带的复杂气候,从南到北,有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和寒温带5个温度带,而东盟国家都处于热带,温光资源丰富,因此适宜生长的优势农产品差异巨大。

2. 粮食产需的互补性

人多地少的现实决定了中国在粮食进口上的长期依赖性,中国对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的进口需求量逐年增加,东盟地区生产能力和潜力巨大,中国与东盟双方在粮食产需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见表2-1,中国稻米进口市场高度集中于东盟国家,特别是泰国和越南。泰国历来是中国最重要的稻米进口来源国。1992—2009年,泰国在中国稻米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有3年高达99%以上。然而,近年来由于泰铢的大幅度升值以及生产资料成本快速上升,导致泰国稻米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迅速提高,泰国大米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与泰国相反,越南大米价格日益走低,而且稻米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越南在中国大米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也迅速由15.32%提高至65.90%,首次超越泰国成为中国最大的稻米进口来源国。(1)2015年,越南大米出口量和生产量均排在世界第一位;泰国稻谷产量、出口量排在世界第二位。2015年中国稻谷和大米进口前三大市场分别为越南、泰国和巴基斯坦,分别为179.4万吨、95.7万吨、44.3万吨。此外,老挝、缅甸、柬埔寨也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条件,目前已成为中国农业投资的重要选择。

表2-1 1992—2012年中国稻米进口市场结构单位:%

资料来源:UNCOMTRADE。

在小麦方面,尽管中国小麦在世界上没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但与东盟各国相比,还是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东盟国家是中国小麦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2015年中国小麦出口5296.3万吨,从中国进口小麦的国家主要是马来西亚和美国,其中,马来西亚进口数量为2319.5万吨,占比43.79%。因此,可根据需要增加对东盟国家粮食产业投资。

3. 经济作物的互补性

由于温光资源丰富,东盟国家在热带经济作物方面的优势突出,最典型的是棕榈油和橡胶,而中国一直是进口大国。200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2015年中国进口橡胶达273.5万吨,金额超过39亿美元,橡胶出口国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出口量分别为180.5万吨、34.5万吨、28万吨。在食用油料、油脂方面,目前中国油脂的自给率为60%~70%,有1/3要从国外进口。其中,棕榈油是三大植物油中唯一不能由中国国内大量粗棕油生产的,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2015年中国进口棕榈油为431.2万吨,贸易额为27.7亿美元,主要是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进口,今后东盟仍是中国主要的粗棕油、棕榈油供应地区。(2)

中国是水果和蔬菜生产大国。自1999年起,中国水果产量始终位居世界第一,蔬菜产量也是连续12年位居世界之冠。美国农业部发表的一份关于落叶果树水果的报告显示,2015—2016年产季,全球苹果产量达到7690万吨,其中,中国产量将达到4300万吨。与苹果的情况类似,中国梨的产量与出口量均呈现上涨趋势。2016年全球梨的产量比上年增加81.4万吨,达到2520万吨,其中约75%的产量来自中国。此外,中国的葡萄产量也十分突出。2016年全球鲜食葡萄产量达到2100万吨,其中中国葡萄的产量达到960万吨,而中国针对泰国以及越南等国家的出口量也至少增加76%。(3)东南亚国家则在热带果蔬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泰国、越南和菲律宾是中国热带水果主要进口来源国。2015年,中国从泰国和越南进口鲜柑水果和坚果,分别占该类水果进口量的14.8%和31.4%。同时,在蔬菜方面,泰国等东盟国家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胡萝卜、辣椒、大蒜等温带蔬菜。因此,中国和东盟地区在热带作物和果蔬等经济作物领域具有很强的产需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

4.“蓝色粮仓”产业的互补性

“蓝色粮仓”是以优质蛋白高效供给和拓展粮食安全的战略空间为目标,利用海洋和内陆水域环境和资源,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基于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融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渔业生产体系。由于地域优势,东盟的大部分国家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发展“蓝色粮仓”的天然优势。其中,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鱼类资源相对丰富,种类较多,产量较高。印度尼西亚的金枪鱼产量位居亚洲第一,在世界上也居前列。泰国每年出口冻虾30万~45万吨,是全球出口虾大国,出口量约占世界销量的35%。(4)中国是世界产鱼大国,并且在水产养殖技术以及水产品种苗培育、水产品加工方面,相对于多数东盟国家来说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与东盟在海洋渔业捕捞、海产品加工等“蓝色粮仓”产业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5.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互补性

从农业劳动力资源情况看,东盟内部各个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新加坡和文莱从事农业的人口非常少,并且农业劳动力的素质较高。马来西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也较少,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下降,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工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农业劳动力短缺。2014年,马来西亚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仅为18.7%。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其他东盟国家以农业为主,农业劳动力丰富,但素质相对较低。2014年,缅甸农业就业人口为1890多万人,约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70%;柬埔寨的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则高达80%;越南相对较少,但也占55%。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很快,但农业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农业技术应用能力强。中国与东盟农业劳动力在结构、数量、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2.1.2 经济领域

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规模等方面差别迥异,按照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等反映经济规模的要素来考虑,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新加坡和文莱。这两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很少(两国人口占东南亚总人口的1.4%,国土面积则仅占0.14%),但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新加坡和文莱作为东盟中最为富裕的国家,其人均GDP一直和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接近,2014年分别达到59423美元和36583美元。第二层次为马来西亚和泰国。2014年,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1062美元、5550美元,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中等偏上水平。第三层次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这六个国家2014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531.5美元、2849美元、2063美元、1692美元、1122美元和1269美元,(5)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整体上高于其他四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表2-2可以看到,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但又比其他国家领先许多。同时,中国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层次,并且各层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这种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上的差异性和相互交错,构成了较强的互补格局,从而使中国与东盟国家从整体到局部都可以找到相互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空间,可以较好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协同发展。这种差异性、互补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并维护双方合作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表2-2 2014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情况

注:①为2013年数据。

资料来源:2015年中国—东盟统计年鉴。

2. 产业结构的互补性

21世纪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就增长速度来说,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则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就就业比重来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从结构上看,中国既有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低层次产业,又有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在东盟国家中,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加工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主要优势在于椰子、橡胶、木材加工,以及矿产开采与冶炼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新加坡的产业层次更高,主要以技术与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很显然,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产业优势差异较大,合作潜力和合作价值大,还能促进各国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与结构优化。

3. 农业生产技术的互补性

从农业生产技术来看,东盟国家内部存在较大差异。新加坡的农业高新技术非常发达,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农业技术相对发达,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较快,而其他国家如柬埔寨、老挝、缅甸等的农业科学技术则较为落后。中国和东盟都非常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总体而言,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普遍高一些。中国农业技术在种植、养殖、良种繁育、农业生物开发、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机具生产加工、畜牧业检测防疫、农业科技培训推广、饲料、化肥、农药生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如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为东盟国家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和东盟国家都以小规模农业生产为主,大多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中国多年来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向东盟国家进行梯度转移。

2.1.3 社会领域

1. 农业发展相互需求

目前,中国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峻,以耕地和水资源为代表的境外农业自然资源已经成为中国农业资源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底,中国耕地面积已不足1.2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约0.091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其中,河南等部分省市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公顷的警戒线。中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6)中国与东盟各国地缘接近,中国在育种技术、作物生产管理、资金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东盟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生产成本较低、土地开发程度不高。中国农业发展亟须拓展生产和销售区域,利用全球资源化解内部困境,而东盟地区对中国农业技术有强烈的需求。因此,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资源、技术等领域的差异化和互补性为双边、多边农业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决定了粮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进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改善生态举措的实施,中国农业用地不足的矛盾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而未来中国的粮食需求还会大幅度提高。东盟地区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稻米产区之一。国际谷物协会统计显示,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是东盟五个最大的大米生产国,每年出口大米总计超2000万吨,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根据李兆伟(2013)对世界主要农产品区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东南亚国家稻谷区位熵(LQ指数)较高,世界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孟加拉国、缅甸、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显然,东盟可以成为中国今后粮食进口的一个重要来源地,而这些东盟国家则可以由此获得稳定的外汇收入,可谓互惠互利。

2. 农业互联互通进程加快

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中国致力于加强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愿意支持本地区包括东盟各国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中国愿意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7)“一带一路”倡议在于实现以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8)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是双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中国与东盟以农产品运输通道为纽带,以贸易、投资、技术、政策和人员互通为合作目标,以平等协商、循序渐进为合作方式,以丝路基金为融资渠道,共建区域农业互联互通合作平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共同打造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参与东盟一体化建设,注重与东盟互联互通战略相对接,将使中国农业企业赴东盟投资更加便利,不但可以享受到区内的农产品关税优惠政策,还可以规避发达国家专门针对中国农产品设置的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出口风险,从而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出口。这些必将促进中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增长,以及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3. 地理邻近和文化融合

中国与东盟各国地理距离比较近,不仅海域相连,而且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部分国家陆地毗邻。如云南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相连,而且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比较近,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投资利润。广西已建成出海、出边大通道,形成了与东盟国家的立体交通网络。2015年,中老铁路和中泰铁路开工,未来的交通运输将更加便利。地理位置的邻近,逐渐完善和便利的交通,使得中国与东盟进行农业合作具有天然的优势。

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人、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根据2013年中国贸促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地有3000万华人华侨,其中有2452万人在东盟国家,占比70%。中国和东盟国家血缘相亲、人文相通,在民心相通、文化融合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近年来,双方人文交流不断深化。每周有千余架次航班穿行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双方人员往来2016年超过2300万人次,互派留学生规模达到19万人。东盟国家庞大的华人群体在生活习惯、语言、教育、传统以及消费习惯方面与中国有着广泛的共同点,这将有利于农产品的贸易和投资。民心相通、文化相通和消费习惯相同为中国企业实施对东盟农业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和独特优势,中国企业不仅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市场,而且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

随着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全面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已成为联系最广泛、成果最丰富、交往最密切的对话伙伴,政治互信度越来越高,文化交流逐渐加强,使得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往来中具有更大的便利,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