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遥远的乐河》很耐读。这本书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展示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一段历史。在宏观层面,金声使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探寻“三线建设”的决策、过程和结果,试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一个历史判断。但金声毕竟是一个诗人,于是他以他成长的摇篮乐河为叙述对象,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真实的细节中,对“三线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直观的、形象的、生活化的演绎,所以这本书既有思辨的理性,又有可触摸、可感知的故事化描述。
关于“三线建设”,学术界是有分歧的。一种观点认为,“三线建设”是一个错误的决策,总体来说,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三线建设”改善了中国的生产布局,推进了中国的国防建设,强化了中国制造业水平,功不可没,并且举出了许许多多成功的例子。评价一个历史事件,如果停留在某些细节、某些个案、某些片段上,并以此做出结论,显然是一种盲人摸象式的研究方法。当我们把视线放到20世纪60年代国家在外交上实行“两面开弓,四面出击”指导方针的时候,当我们把视线落到当时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转向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当我们把视线集中到当时所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这一体制具有强烈的命令经济性质的时候,就可以从总体上对“三线建设”这一事件得出另一个结论。这就是“三线建设”的决策,是基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编制者在形势判断出现严重偏差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总体上这不可能是一个科学的决策,在实践中也不可能在总体上取得成功。当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军工企业实行大规模搬迁的时候,我们已经有足够的事实来证明这一结论。因此,金声在《遥远的乐河》中对“三线建设”的看法,我是支持的、赞同的。金声用宏观与微观、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造手法,公正而又形象地得出他的结论,表现出一个三线子弟对这段历史一种特有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