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特征和管理要求
事业单位是依法设立,通过社会服务,参与某一领域的公共管理的非营利组织。因是国家设立(或以国有资产设立),与西方的非营利组织相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经济活动与企业相比也存在许多不同。
(一)目标和业务活动的差异性
事业单位服务于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具体事业目标和业务活动存在差异性。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服务于不同的领域和范围,事业单位多存在业务活动的专业性特征,具体事业目标也各不相同。因为差异性,国家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也因具体事业目标的差异和业务活动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二)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与行政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不同,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但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在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经费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所以,事业单位按经费来源可以分为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两类。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存在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模式,事业单位也相应划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类。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是指有一定数量稳定的经常性收入,但还不足以抵补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支大于收的差额需国家预算拨款补助的单位,如公立医院。自主事业单位又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有稳定的经常性收入,可以解决经常性开支,不需要财政直接拨款,因而一些地方往往放松对它的管理,造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不断膨胀的趋势。
(三)资金使用的强约束性
事业单位的资金多来源于财政拨款、服务费收入以及个人或机构的捐赠,所有资金的使用以保障事业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事业单位获取的是公共资金或社会资金,提供的又是公共社会服务,因此资金使用必须对国家和社会公众负责。国家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范围和标准有比较强的约束,对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也有许多独特的控制程序,比如预算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招投标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财政票据管理、公务卡结算等。
(四)核算及绩效考核的复杂性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财务核算上以权益管理和利润形成为主线,核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相似度高,总体要求一致,且以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相互间经营绩效的可比性强。事业单位因所处领域不同、事业类型不同、开展的业务活动不同,具体核算内容和要求也有所不同,不同领域都有各自具体的财务核算制度。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宗旨,其经济活动并不以保值增值为目标,而只是事业活动的辅助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往往难以实现科学准确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往往从资金使用的合规和事业目标的完成角度进行绩效评价,可比性和合理性只能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