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际物流的网络系统
所有的国际物流活动都是在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支持下完成的,即基于国际物流网络信息系统、跨国界的各种物流活动。
一、国际物流的构成
国际物流网络是由国际物流节点和国际物流通道连接而成的,是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网络以及与之相伴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具体地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和信息网络。
国际物流网络“节点”是指国际物流网络中收发货的各个环节,即物流线路的连接点或端点。具体来讲,是指国际物流网络中从事各种物流活动的空间场所,如国际物流中心、外贸仓库、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储运中心、中转站、管道站等。通过这些节点,将商品收进发出,并在这些节点中存放保管,不同类型的物流节点具有不同的作用。
国际物流网络“连线”是指各种运输方式的通道,如海洋运输通道、陆桥运输通道、铁路运输通道、航空运输通道、管道运输通道等,它们连接着各国际物流节点。
节点之间以及通道上的信息传递则构成信息流,所有节点和通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系统则构成国际物流的信息网络系统。国际物流网络中的各环节业务活动的衔接和完成都依赖于信息网络系统。国际物流是由多环节、多层次、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运作系统,整个物流流程中的通道和节点非常多,并且各节点之间的物理距离很远,要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转,使各环节之间的平顺衔接,就必须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因此,信息网络的效率直接影响着国际物流运作的总体效率。国际物流活动就在信息网络支撑下,在物流节点和物流通道上进行。
确保系统中的节点与通道之间及通道与通道之间的良好衔接,有利于保证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高效运转。例如,不同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之间的衔接,通过站台和配送中心的储存场所,在收货工具和发货运输工具间建立快速运转和配送平台,采用直拨的货物运输方式,避免多次的出库入库存储过程;确定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使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及出口装运能力配合和协同,尽可能避免某一级仓库过度储存,使物流网络系统各节点存货均衡,保证国际物流畅通。
二、国际物流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的中心问题
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系统,有利于加速商品周转、资金流动和商品的国际流通,为促进商品尽早、尽快地打入并占领国际市场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也是扩大对外贸易、提高跨国公司竞争力和成本优势的重要保证。因此,国际贸易活动与国家之间的物资交流与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合理规划和设置密不可分。那么,在国际物流网络规划设计中,应明确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呢?
(1)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和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确定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合理布局。
(2)在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前提下,确定国际商品由卖方向买方实体流动的方向、规模、数量,确定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过程(流程)的重大战略、进出口货物的卖出和买进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等。
三、国际物流网络合理化的措施
我国的国际物流网络虽然已取得一定的规模,但是,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网络系统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多的物流总体目标;
(2)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3)减少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如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等积压现象,以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4)改进运输路线,减少同向、迂回运输;
(5)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6)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对方入港;
(7)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8)考虑国内物流运输段,在出口时要尽量做到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即“四就一直”的物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