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记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红楼人物之我见

慢慢地走进《红楼梦》,熟悉了的金陵十二钗就像朋友一样,那么真切感人,禁不住拿起笔,记述她们,描摹她们,为她们打抱不平,为她们肝肠寸断,记录下这点点滴滴,也许笔力并不遒劲,但一定真实;也许认识不够深刻,但一定以手写心。

第一部分 我看林黛玉

【第一篇:我看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可以说是《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最好的一个,也看得出是作者最喜爱的人物之一。

在贾府中,她显得孤傲又不合群,话语尖刻伤人,爱耍小性子,又动不动就哭,多愁善感的。大大咧咧的史湘云说她“小性,行动爱恼人”,就连与她毫无关联的丫头小红也说她嘴爱刻薄人,心里细,甚至赵姨娘也发过她的牢骚。林黛玉看起来很敏感,小肚鸡肠,整天觉得别人怎么算计她,哭哭啼啼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从小失去了父母,从此便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由此看来,林黛玉的小肚鸡肠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无依无靠的她又恰恰有着一颗强烈的自尊心,生怕被人轻看了。她刚刚进贾府时,便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看到贾府如此奢华,便更加小心,说话依着别人的说,连喝茶漱口都要先瞧瞧别人是怎么做的。正是她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变得异常敏感。周瑞家的为女孩子送宫花时,把剩下的两朵给了林黛玉,当她得知自己得的是别人挑剩下的时,便赌气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看似小家子气,却恰是强烈自尊的体现。

林黛玉的善良可爱之处也到处有所体现。史湘云因一句玩笑话与黛玉闹了别扭,谁也不理谁,而当黛玉看到宝玉写的帖子后,觉得可笑,便主动拿去给湘云看,毫不在意之前的矛盾。宝钗的几句安慰、教导,便让她向宝钗敞开心扉,也体现出黛玉的善良、天真。

(王子晗)

【第二篇: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地位几乎是等同的,她和宝玉一样有着反抗精神,但反抗得不够彻底;她才华横溢,做起诗来文不加点;她爱使“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总之,黛玉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物。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进程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红楼梦曲——枉凝眉这首曲为二人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贾宝玉在叛逆的道路上,得到了林黛玉的同情与支持,在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深厚的爱情。然而,爱情故事的结局却是不幸的。封建礼教不允许婚姻自主,而且不允许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爱情走向悲剧的结局,是与封建世家的利益及政治上的考虑有着莫大关系的。

林黛玉父母早亡,思想开放,才华横溢。她寄居到“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尘埃。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进行揭露和嘲讽。她正是用她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

(余曦晖)

【第三篇:浅议《红楼梦》钗黛之判词】

在《红楼梦》里,判词就是部分主要人物结局的一种隐晦的总结。所有判词中,又以十二钗判词为最。金陵十二钗图册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有大橱装载着各省薄命女子的生平判词,遂找到自己家乡金陵的柜子观看几册。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曲中称红楼梦的主旨是“怀金悼玉”,所以所谓正册里十二钗的判词其实却只有十一首,因为曹公把两人合二为一了。原文里,“宝玉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便引出了这四句言词。

即使是第一次阅读《红楼梦》,我们读到第五回的时候也会对书中的主要角色略有了解。原文中“林中挂、雪里埋”那样一幅凄惨悲凉的画面与在当时仍然繁盛的荣国府和宁国府格格不入。作者在这无比违和的画面下描绘了两个悲惨的结局。最先引起我注意的便是第三句“玉带林中挂”了。“玉带林”三字反读便是前几回频繁出现、同样是本书主角之一的林黛玉的谐音。因此这句话说的便是林黛玉,先是画面中的“两株枯木”代指“林”字,而“枯”字则点名了悲剧的结尾。下一句“金簪雪里埋”显得更加凄惨。“冷美人”薛宝钗,便与判词中的雪相联系;而金簪埋在雪里,却无人拾起的画面,仿佛在告诉我们金簪留在雪里,而人已经不在了的结局。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这段复杂的三角恋爱的悲剧收场令人深思。

我在最初阅读判词的时候却有些反感这样的写法——这本长篇小说明明有一百二十回之多,而偏偏在第五回就将整个结局直接告诉了读者。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便是读者最反感的“剧透”,即在文章刚进入主题时就已经揭示了结果。这样难道不会削弱后面给读者带来的情感吗?

然而,在继续读下去后,我对判词的感受又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判词,即是分别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总结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然而这种“剧透”是隐晦的,即在判词中丝毫没有透露任何一位角色的名字或是具体的结局。因为在第五回,我们还不能对书中角色性格有具体的分析,而且有些角色还尚未出场;因此我们只能在读到判词时粗略预测下此句形容的对象和其结局。当我们为晴雯抱屈而夭无比伤心时,如果重新品读那句“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便会无比心痛。因为我们的判断终究会与真正的结局有所出入;而当真正看到一位性格鲜明的角色去世时,往往会想起某首判词中的词句,便不禁心头一颤。

(王天杨)

【第四篇:我看黛玉】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轻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人般素雅。手中怀拥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眼便会望见你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好?

宝玉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姿,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为何黛玉她会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红尘,还是对这世界有所不满……我已明了,“凄”是因为她身世凄凉,体弱多病,她的外延和内涵都是如此“美”,是一种柔弱美,是一种病态美。

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黛玉即为典型!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脱草胎而成人形,为报答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还他,但把我一生的泪全还给他。”上天注定她要为那贾宝玉流尽一世的泪。她那一颗一颗晶莹的泪编织了一场梦,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爱情心曲和激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绪仍未停止,梧桐碧已潇潇,我可以看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慢地走了出来,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非喜,常有深情凝望。抚着莹白轻纱,便在水边葬起花来。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满是忧伤情怀,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只有她这般的好为落花寻归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坚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最坚强的女子。谁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社会的无声抨击。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李心依)

【第五篇:黛玉——红颜命薄】

林黛玉,母亲早逝,贾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在贾府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藐视功名权贵,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途道路。她和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酷地扼杀了,她最终泪尽而逝。

黛玉的性格是两方面的。首先,因为她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上表现出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姐。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像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可以看出: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一方面,她有突出的阶级优越感。另一方面,在黛玉的性格中,传统封建观念与叛逆是共存的。她出身高贵,生活在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于父母先后过世,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叛逆的个性。她永远也学不来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们。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尘埃,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进行揭露和嘲讽。人们都说,黛玉是任性、敏感、多疑、小心眼儿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她正是以自己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

除此之外,黛玉也会直接地去反抗封建礼教。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黛玉却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她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爱读《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藐视封建礼教的庸俗和八股功名的虚伪,从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账话”去劝说宝玉,因此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己”。正是二人的这种共通点成就了宝黛爱情的共同基础。但可悲的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爱情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像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是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信号。从此黛玉便每况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无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毁灭,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赢得美满的婚姻和一生的幸福。

(林惠怡)

【第六篇:我看宝黛】

第五回在整部《红楼梦》中是很重要的一回,这些人物的判词预示了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命运。在正册判词中,第一首便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只见头上一页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林中挂”便包含“林黛玉”,而“金簪雪里埋”则是引出了“宝钗”,她们二人似乎从来都出现在同一判词,同一诗中。记得有的学者分析过,这两个角色是作者最钟爱的,对于作者来说,她们一直都是一个人,只不过具有两种个性罢了。

林黛玉从小寄人篱下,却容貌秀美,才华横溢,但她又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她本身是天上的一棵绛珠仙草,下凡把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爱情带给她更多的是痛苦和眼泪,面对无情的封建势力,她只能以死作为抗争。“堪怜咏絮才”便是讲“未若柳絮因风起”。她就好似被风吹起的柳絮在空中飘飞。

薛宝钗是大家千金,她亦有着美丽的容貌、绝顶的聪明,她不像林黛玉那样刻薄、敏感,她恪守礼教,举止娴雅,但城府极深。“可叹停机德”说的是一个叫乐羊子的人读书做官都没有恒心,太太把织线隔断,以此来告诉他没有恒心和毅力就会失败。宝钗常常劝宝玉好好读书,正是因为她心中这种强烈的道德力量。虽然最终成就了“金玉良缘”,却因态度相忤,志趣相异,落得独守空闺、抱恨终身的下场。

她们都有着倾城的美貌与才华,却终在无情的封建势力下以悲剧收场,她们凄悲的命运在判词中就已经注定,可是她们短暂却凄美的一生,不知叩响了多少人的心扉,给予后人无限思考。

(刘嘉媛)

【第七篇:黛玉与小心眼】

提到《红楼梦》中小心眼的人物,很多人都会说是黛玉。但是,我认为林黛玉受委屈了,林黛玉小心眼是有的,而成为一个标签并不准确。

小心眼的意思是狭窄的胸襟、短浅的眼光和多疑的心理。处在林黛玉的位置,多疑的心理不可能少,虽有宝钗、湘云与她同为客,实则都比她硬气;又有袭人、鸳鸯,虽是丫头,地位比她低,能量却不比她小。作为一个身体不好、无力管些事情的人,又是那么聪明,看着身边诸多事情的发生,怎么会不产生疑惑、不产生畏惧呢?她的人如盛在玻璃碗中的沙子,若是碗碎了,沙子只能无奈地落下来,若贾母倒了,她便倾泻如沙了。

我起初也并不认同她对宝玉的态度,觉得有点无理取闹:明明是喜欢却又说着反话;总爱生气,然宝玉一哄就好。我觉得这一点与她对宝玉的看法有关,人们常说《红楼梦》是宝钗黛的爱情故事,而我认为勉强可称为“爱”的只有黛玉和宝玉之间的关系。宝钗想嫁到贾家,也并非真的喜欢宝玉,而宝黛之间的感情起码是真实的。黛玉对宝玉的喜爱,也表现在少女正常的独占心理。然而,宝玉却偏偏对哪个女孩子都是体贴的、喜爱的,黛玉的危机感自然重了,耍不了大性子、大手腕,只有使些小性子了。接触不到大事情,小事便也扩大化了,胸襟再宽广的人也会有不想分享的东西。林黛玉认为情感是最重要的,而钱呀什么的,都无所谓。正如她给嬷嬷钱时,是“抓起一把”,数都不数,直接给人。而宝玉对她的关心和与她相同相通的性情之交,是她凉凉的生活中最明媚的阳光,她恐怕天上的乌云将光遮了去,又恐夜晚将近。在意的必然在疑。

宝玉喜欢黛玉的一点便是她不提功名利禄,不强迫他考取功名,而是讲随性的诗词,更重要的是与他心志相通。黛玉饱读诗书,从原书中也可以看出她喜爱的诗人有杜甫和王维,那她自然从诗中了解品读世界,这或许局限了她的眼光,但我认为不是她的错。若她再看开一点,不拘于小悲小伤,更好地享受当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黛玉小心眼,是事实,然而并不是全部,并且不是完全的小心眼,谁都有不想撒手的时候,谁都有为一句短话而思绪万千的时候。一个失去了所有爱的人后终于见到知己的林黛玉,只贴上小心眼的标签定然不合适。读书品人时,看前人的结论固然有用,但若能通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论与前人是相同还是不同,都会与人物更近一步。

(刘子彦)

【第八篇:我眼中的黛玉】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曹雪芹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曹雪芹在给黛玉起名字的时候,想必也是费了极大的心思,这样一个人配上这样的名字,让人竟挑不出一点瑕疵来。“林”是双木,大概是代表林妹妹由内而外,又由外到内的清新自然之气吧,这些,从她的样貌穿着,或是自然的诗风中不难看出。更何况林妹妹的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这一个“林”字,倒成了她从哪里来的最好解答,成了前世今生的纽带。“黛”是青黑色,总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这里是林姑娘的性格,多愁善感,有苦也愿意自己受,自己憋着,不愿意跟别人诉说。“玉”是冰冷之器,触手生凉,大概是她给别人的感觉,冷冰冰的,不似宝钗那样周全,也总爱调侃一下别人,一些下人也觉得她不好相处。况且,这“玉”字与宝玉相对应,这二人的情真是怎么解也解不开了呢。

林黛玉当真是令人心疼的一女子。“如春风拂面”的面容姿态;是美人却是病西施。多愁善感的性格,被命运套牢的前世今生。我们一直以为林黛玉这样一位天真单纯的小女孩儿在花样年华中应该得到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幸福,由于命运的捉弄,却等来“万事皆不得”这样的悲剧命运。

要论作者想在林黛玉身上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大概就是揭露人们不能改变命运的无可奈何,痛斥生来定命运的社会现实。从林黛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外系的孙女,在贾府中也没有人特别的疼爱,虽生得一副可爱面庞,碍于身份,也没有几个能说得上话的同龄人。前世的约定,让她今生注定要受尽千般苦,为宝玉流干最后一滴泪,并且接受孤独绝望而死的结局……在今天看来,这无疑是社会制度和风气的错,压抑得人们喘不过气来;而在科学尚未被崇尚的旧社会,人们就必须要将这责任加上迷信的外壳,说是和命里无运有关,我们今日再来想他们当日的情形,便是觉得无奈了。

她是那么的美,又是那么的令人叹惋。

(王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