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50年代起,壳牌公司就开始了气化技术的开发。当时,该公司开发了以油为原料的壳牌气化技术(SGP),至今有150套以上的装置采用该技术。
在积累油气化经验后,1972年开始在该公司的阿姆斯特丹研究院(KSLA)进行煤气化技术研究。1976年,煤气化工艺(SCGP)达到一定水平并建立了一座处理煤量为6t/d的试验厂。
1978年,在汉堡附近的哈尔堡炼油厂建设一座处理煤量为150t/d的工厂,公司利用这座装置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试验,至1983年该装置停止运转为止,累计运行了6100h。
1987年,壳牌公司在美国休斯敦附近的DeerPark石化中心建设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工厂,这座命名为SCGP1的示范厂进煤量为每天250t高硫煤或每天400t高湿度、高灰褐煤,共运行了15000h。SCGP1试验了约18种原料,包括褐煤乃至石油焦。
1988年,荷兰国家电力局决定由其下属的Demkolec公司在荷兰南部的BuGGenun兴建一座发电能力为253MW(净输出)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厂,日处理煤2000t、气化压力为2.8MPa。Demkolec电厂于1993年年底试车,1994年年初开始进入为期3年的示范运行,截至2001年,该气化装置运转率达到95%以上,从此Shell公司开始向市场推出壳牌气化工艺。
从1972年开始到2001年商业化,Shell工艺的开发经历29年。近年来,国内大量引进了这一技术,对该技术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1~4]。
2006年,壳牌公司在中国推行的第一套气化炉在湖北开车,至2009年,国内共订立19个合同购买了23台炉子,都是上行的废热锅炉流程。此后,中方企业在开车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并作了改进。国内专家建议针对制氢等产品,采用下行水激冷工艺流程[5]更为合理。
2011年,壳牌公司在中国国内建立下行水激冷装置,2013年10月开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