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大概是初入无线通信设计领域的朋友们最直接的感受了。相对于研发工作而言,无线规划设计更加注重实践。因为这种实践性,我们很难在学校开设的科目中找到有直接指导意义的课程。也许在学校时我们在老师的教鞭下记住了麦克斯韦方程,也懂得了交换机的交换原理,甚至连GSM的网络结构也一清二楚,但是在面对图纸设计或者网络规划的时候,还是常常会不知所措。我们在学校里耗费了好几年工夫学到的通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到底有没有用?
学《通信原理》有没有用?有用,要不然你怎么知道语音信号是怎么被转换成电流信号的。学《光纤通信》有没有用?有用,否则你怎么知道无线网络中的传输网络结构呢。学《电磁理论》有没有用?很有用,因为无线信号的损耗计算就全依赖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所以一开始没看到这些课程的用处,因为我们还没开始走万里路,而经验,要在实践中积累。
行万里路是件苦差。首先我们得找到正确的方向。身边不少同事经常感慨干了通信设计以后没学到东西,路越走越窄,前途迷茫。可笔者要说的是无线设计是一项综合了理论和实践的工作,要说理论,从网络制式的工作原理到网络容量你是否搞清楚了呢?可能有人会问了解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我们做网络规划的时候是不是要做容量估算?要不然怎么知道哪个基站配置多少个载波(或者信道)才合理呢。要说实践,无线工程的流程搞清楚了没有呢?或者从最直接的效果来看,你所出的设计是否已经能做到资源配置合理,绘制图纸毫无差错了呢?当然,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而已。无线设计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把这个工程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能大大增强我们对无线通信系统的理解,这对我们以后转型管理岗位或者设备商岗位也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希望本书能给大家在无线规划设计领域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希望它能指引大家在该领域一直走下去。
本书的写作以无线基站工程建设的主要流程为主线,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到后面的查勘设计出版,沿着工程建设的时间点来逐渐展开。笔者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也力图避免出现太多公式,让本书尽量通俗易懂。
本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1~3章可归为理论部分的内容介绍。在这3章中按照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分别介绍了现网中的主流网络制式,包括GSM、CDMA IS-95、CDMA200、WCDMA、TD-SCDMA和LTE。对这6种网络制式,重点介绍了它们的网络结构、关键技术和网络容量性能。第4章是无线网络规划部分的内容介绍,在这一章里重点讲解了无线网络的覆盖规划和容量规划。第5~10章是关于室外宏基站查勘和设计部分的内容介绍,包括无线工程的建设流程,宏基站的电源系统,爱立信、华为和中兴三个厂家典型设备的结构、容量和使用原则,宏基站的天线系统,宏基站查勘事宜的总结,以及工程中常用到的软件工具和施工图纸绘制注意事项等内容。第11、第12章则是关于室内分布系统查勘和设计部分的内容介绍,重点阐述了室内分布工程中常遇到的无线设备和覆盖场景分类等内容。
由于各个设计公司都有各自的工作习惯和设计思路,所以书中所举例子和参数仅作为参考。大家在选用时务必注意,不要轻易照抄照搬。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无线院副院长蔡衍哲、广东原创通信咨询设计有限公司技术专家王明明、湖南华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专家郑坤权、中国移动设计院广东省分公司技术专家彭岳龙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专家李学勇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爱立信(西安)信息通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程立文经理、郭威经理、卢小琴、胡洪勋、梁健禧、钟敬元、周志诚、王雷、林吉富、陈淼以及劳悦、周天信、唐永裕、周怀杰和卢永建等同事和朋友也为本书做了大量工作。最后,感谢父母、陈华发、陈华达、李慧霞等在生活上给予我的关怀和照顾。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而且时间仓促,所以本书难免存在错漏和疏忽的地方,还请诸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