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设计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2 设计的审美范畴

设计美表现为实用的功能美和精神的审美,设计的美,不仅要体现功能的实用美,而且更要体现在满足使用者审美需求时的艺术美。实用美主要体现在设计所创造的实用价值之中,实用价值作为一种人类最早追求和创造的价值形态,是设计和造物活动的首要价值。设计实用价值的实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与保障。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解决基本的生活需要,开始敲打和磨制出简单的石制工具,这些工具的实用价值体现出实用美的意义。然而,设计艺术仅仅考虑功能的美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必须考虑设计对象的结构、色彩、材质等美学要素及形式美的相关法则,从而满足使用者内心的审美需求。设计美的构成要素表现在设计所用的材料、结构、功能、形态、色彩和语意上。

在设计中,设计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不是彼此孤立的,相反,两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设计物的审美价值是在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设计物必须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即有效性。其次,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是统一在设计对象之中的,两者共同构成了设计对象的综合价值,从而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要,只有这样,设计物的审美价值才有存在的意义。

4.2.1 技术美

技术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同时产生的。它是调节和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也是沟通人与社会的中介。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但是,技术不仅包含在生产过程中,而且也构成了生产过程的前提和结果。技术作为一种活动和技能,融合在社会生产过程之中,表现为对于工具和成果的制作;技术作为一种对象或成果,提供给人们应用的器皿、器械、设施、工具和机器等,其中机器是不以人为动力来源的工具系统;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表现为人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它们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

技术对象是技术领域的物质成果,作为人类肢体、感官和大脑的补充和延伸,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并且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从旧石器时代各种石器工具的制造,人们在追求效能的同时不断进行形式的改进,由此培育了美的萌芽。直到今天,航天飞行器和各种高新技术成果,无不为人们开拓着新的审美视野,提供新的审美价值。这一切说明,技术美不仅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第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审美存在。

例如,远程桌面计算能力,能向其赋予更大的自由度,使其可在远离办公室的地方工作(图4.1)。而利用高分辨率的投影技术以及触摸表面输入功能,这种概念对远程工作进行了重新构想,让人们能在仅使用一台设备的情况下从事远程办公活动。对于产品演示和客户服务来说,这种概念都能带来完美的体验。

图4.1 未来远程办公概念设备Solo

Solo设备是一种存取设备,而并非计算硬件,这种设备允许用户在办公室以外访问必要的软件和系统,从而使得用户可在家中工作,甚至在飞机上也能办公(图4.2)。

图4.2 多场合使用

除了能为个人用户提供可远程办公的好处之外,这种产品还配备了一个手势识别传感器(图4.3),允许用户进行全角度的输入识别,这意味着任何围坐在这种设备旁边的人都能控制其显示的内容。

图4.3 手势识别传感器

4.2.2 功能美

如果说技术美展示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美与真的关系,它表明人对客观规律性的把握是产品审美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正是生产实践所取得的技术进步推动人们将自然规律纳入人的目的的轨道,使人超越必然性而进入自由境界。因此,技术美的本质在于它物化了主体的活动样态,体现了人对必然性的自由支配。那么,功能美则展示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美与善的关系,说明对产品的审美创造总是围绕着社会目的性进行的,从而使产品形式成为产品功能目的性的体现和人的需要层次及发展水准的表征。当然,技术美和功能美是从美的根源和内涵的不同层次作出的考察,两者只是从不同视角对产品审美价值进行界定。

人类对待功能及功能之美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18世纪以来的近代美学思潮中,美曾是一个与功能、实用价值无关的纯粹性的东西。康德提出的美的自律性和艺术的自律性把功能全都排斥在外,认为美是超越有用性的产物。新康德学派更是强化了美的自律性。在黑格尔以后的德国美学思想中,美是理念性的东西,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了重新阐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著作中写道:人类通过自己实践活动,创造出了众多的对象,既包括物质产品又包括精神产品。18世纪以来的近代艺术与这种美学思潮相适应,实践着“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冲破这种对美的膜拜,是大工业生产实践对实用艺术的迫切需要。当19世纪下半叶尤其是进入20世纪,机械生产已经能够生产出很好的功能又独具审美价值的产品时,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生活、功能与美的关系;思考的结果,导致了“工业美”“功能美”等诸多新美学观念的产生与确立,使“功能美”成为现代产品美学、设计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功能美”的另一个代名词是机器美学,它首先设计的不是对象的审美价值,而是实用价值,现代主义创始人格罗佩斯认为“符合目的就等于美”,合用就是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科布西埃也认为:设计是服从于功能的需要以使造型适应于它所追求的目的。格罗佩斯和科布西埃等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了机器美学的发展。

功能往往指的不仅仅是实用功能,它还具有使人精神上产生愉悦、给人以心理享受的审美功能,功能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概念,一件设计产品一旦投入市场,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它就会对其周围的一切产生一定的功能效应,这其中就既有实用经济方面的价值功能,又有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这所有的功能都为“人”服务的。

功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物理功能

它包括产品的使用安全性和基本操作性能、结构的合理性等。

(2)心理功能

它包括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肌理和装饰要素对使用者产生的心理作用等。

(3)社会功能

它包括产品象征或显示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阶层、兴趣爱好等。

由于产品最主要的功能是将事物由初始状态转化为人们预期的状态,因而产品的结构、工艺、材料等物理功能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同时产品的设计服务对象是“人”,因此还应该对产品的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引起充分的重视。

一般而言,人们设计和生产产品,有两个基本的要求,或者说设计产品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特征:一是产品本身的功能;二是作为产品存在的形态。功能是产品之所以作为有用物而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没有功效的产品是废品,有用性即功能是第一位的。设计的美是与其实用性不可分割的。产品的功能美,以物质材料经工艺加工而获得的功能价值为前提,可以说功能美展示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美与善的关系,说明对产品的审美创造总是围绕着社会目的性进行的。

功能美的因素,一方面与材料本身的特性联系着;另一方面标志着感情形式本身也符合美的形式规律。功能美作为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物质实体的美,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审美形态,也是一种比较初级的审美形态。借助于功能美,物的形式可以典型地再现物的材料和结构,突出其实用功能和技术上的合理性,给人以感情上的愉悦。也就是说,功能美体现产品的功能目的性,它既要服从于自身的功能结构,又要与它的使用环境相符合。

功能美的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首先,人工环境和产品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它们所具有的功能美把社会前进的目的性和科技进步直观化和视觉化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由此使得对功能美的反思成为人们对社会进步的一种感性和精神的占有。

其次,功能美通过物的组合体现出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协调,给人一种特有的场所感和对人类时空的独特记忆。产品是一种适应性系统,成为沟通人与环境的中介。产品作为人的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起着减轻人们生活负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具有功能美的产品所体现的人性化特征,使人在接触和使用时不会产生陌生感和对失误的恐惧心理,同时又能使产品与人在精神上保持沟通和联系。

第三,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依托,产品的功能美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表征和审美心理的对应物,成为人们自我表现和个性美的一种展示。现代设计把注意的中心由静态的产品转向动态的人的行为方式,从而使产品的生态定位和心理定位成为设计和功能美创造的重心。设计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发挥着引导作用,功能美有助于人们的生活方式走向更加科学、健康和文明。

第四,产品的功能美通过人与物的关系体验使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温馨和人间亲情。设计是重过文化对自然物的人工构筑,它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和表现的。一定的地域文化反映了特有的社会习俗,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价值观念等反映在产品之中。所以产品的功能美也成为社会习俗美的表现。产品中材料运用的真实感和宜人性、细节处理的精巧和独到、组合配置的均衡等都表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勤劳朴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最后,产品的功能美是激发人们购买欲和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成为产品使用价值的一种展示和承诺,从而不仅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且传达出产品对于人的效用和意义,成为一种实体的广告。

研究表明人体工程学座椅的舒适性是通过身体动作和位置的变化来适合身体,一个简单的椅子可以为你的身体提供一种舒适的方式,椅子的核心是一个可以灵活变形的软绵材质,它可以允许不同的位置互相变换形状,因此有非常好的适应能力,可调节靠背以最大的舒适度来适应你的身体曲线(见图4.4)。

图4.4 可以变形的椅子

4.2.3 形式美

在自然界中也许人们最容易感受到形式美的魅力。在隆冬的季节,扑面而来的大雪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洒落在行人的外衣上。当你用显微镜去观察雪花的六角形针状结晶时,你会为它结构的精巧和组合的多样性而叹为观止。雪花晶体的对称性是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表现。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结构形态充满了比例、均衡、对称、对比和节奏。色彩更惹人注目,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说,“我喜欢运用色彩,因为色彩在很远的距离就可以为人们所看到”。

对于形式和色彩,我国古代美学观认为“人之有形、形之有能,以气为之充,神为之使”“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指出事物的形式是与生命内容相关联的,君形者,神、气也。正是精神或生命内容才使形式相映生辉的。色彩的幻化更是不可胜数。

在这里,人们已经把形式从不同事物内容的联系中抽象出来,把形式的美做了比较和概括。那么人们是怎样感受到形式美的呢?

形式美的运用构成了形式法则,它们体现了不同的形式结构的组合特征,可以产生各异的审美效果。按照质、量、度的关系去研究形式美的规律,它包括: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统一与变化等。

(1)节奏与韵律

在艺术设计中,节奏和韵律是造型美的主要因素之一,优美的造型来自节奏韵律关系的协调性和秩序性,节奏产生韵律,它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节奏和韵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造型设计中,节奏感来自重复的形态。重复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规律,就是具有同样性质的东西反复地排列,在大小、方向、形状上基本保持一致。设计中的重复以一定的空间来表达,设计的节奏是建立在形的重复的基础上,相同的形态重复排列组合可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自然中的节奏与韵律如图4.5所示。

图4.5 自然中的节奏与韵律

(2)比例与尺度

比例构成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在数学中,比例是表示两个相等的比值关系如ab = cd。比例的选择取决于尺度和结构等多种因素。世界上并没有独一无二的或一成不变的最佳比例关系。尺度则是一种衡量的标准,人体尺度作为一种参照标准,反映了事物与人的协调关系,涉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适应性。在大城市中,如天安门广场等空间环境所依据的是一种社会尺度,它适应于大量人群的活动需要。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了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值。

古希腊的神庙建筑、雕塑和陶瓷制品以及中世纪教堂都采用过黄金分割的比例(图4.6)。近代巴黎埃菲尔铁塔底座与塔身的高度也采用了黄金分割比,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埃利用黄金分割比构成一种建筑设计的模数。我国数学家华罗庚(1910—1985)在推广优选法时,也提出以0.618作为分割和取舍的根据。

图4.6 古建筑中的黄金分割比

(3)对称与均衡(图4.7)

图4.7 建筑设计中的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事物的结构性原理。从自然界到人工事物都存在某种对称性关系。对称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事物在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保持某种不变的性质。如人的面部是左右对称的,而人在照镜子时在人的形象与映象之间则形成一种镜面的反射对称,它产生左右侧面的互换。一个圆是以一定半径旋转而成,因此构成了一种旋转对称。此外,还可以通过平移或反演等方法形成不同类型的对称。

均衡则是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构成的均势状态,或称为平衡。如在大小、轻重、明暗或质地之间构成的平衡感觉。它强化了事物的整体统一性和稳定感。均衡可分为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图4.7左边表现为中心两侧在质和量上的相同分布,给人以庄重、安定和条理化的感觉;右边则通过中心两侧的不同质和量的分布造成均衡,给人一种生动活泼和动态的感觉。

(4)对比与协调

对比与协调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对比是对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设计中通过不同的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由于对比造成强烈的感官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兴奋和注意,形成趣味中心,使形式获得较强的生命力。对比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形式的对比和感性的对比两个方面。形式的对比以大小、方圆、线条的曲直、粗细、疏密,空间的大小、色彩的明暗等对比吸引视线。感觉的对比是指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多从动静、软硬、轻重、刚柔、快慢等对比给人以各种质感和快感的深刻印象。协调则是将对立要素之间调和一致,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虚实互补,使不同性质的形式要素联系在一起。协调是使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具有共性,形成视觉上的统一效果。协调综合了对称、均衡、比例等美的要素,从变化中求统一,满足了人们心理潜在的对秩序的追求。

设计中采用对比使构成要素差异强烈,从而展现丰富多彩的产品形态。对比可以使形体生动、个性鲜明,成为注视的焦点,是取得变化的重要手段。协调是指同质形态要素形、色、质等诸多方面之间取得相似性,构成要素趋向统一。对比是强调差异,而调和则是协调差异。在产品形态设计中对比与协调实际上是多元与统一的具体体现。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图4.8),硬朗的石材与柔美的水面相辅相成,对比与协调之中呈现出丰富、迷离的视觉体验。

图4.8 苏州博物馆

(5)变化与统一

变化是由运动造成新形式的呈现,它可以渐变的微差形式或序列化形式构成不同的层次。层次是变化的连续性所形成的过渡,可以将两极对立的要素通过变化组合在一起,给人以柔和而蕴含丰富的感觉。由正方形向圆形的渐变中,既可保持一定的基本形,又给人以丰富的变化感觉。

整体的统一性是任何设计构图的基本要求。完形心理学认为,知觉总是把对象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形成图形和背景的分化。图形是视觉注意的中心,而其余的便被排斥到背景中,成为图形的衬托。因此,多样性的统一构成和谐,有其完整之美,给人以强烈的整体感,如图4.9所示。

图4.9 平面构成中的变化与统一

4.2.4 生态美

现代生态观念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美的审美观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身生命的关爱,也超越了役使自然而为我所用的价值取向的狭隘。生态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它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如生活环境中的蓝天、碧水和绿树成荫,而且表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的状态之中。作为城市景观的生态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活环境的洁净感和卫生状况;其次是环境的宜人性,可以给人以生理和心理的舒适感,最后是道路的畅通和交通的发达也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状态;此外,空间的秩序感,布局的合理化和情感化,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多样性等都关乎社会生态。而作为人生境界,生态美则涉及整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对象世界的交融与和谐。

下面,一起来欣赏下易德地景观设计——鱼池城市(图4.10)。

设计师们努力地建立一个大家都想拥有的城市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幻境的制作。在这个城市中,有时尚的高楼大厦,有幸福林带,还有无限美丽的天空……

设计师们选择“金鱼”作为入住这个城市的公民,不只是因为它们如抽象化的人间祥物,更主要是它们自身所散发出的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它们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的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寓意了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世界的认知。从“金鱼”的躯体上可以获得传递美的讯息与符号,从“金鱼”身上可见其附着的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与憧憬。

把数千条鲜红色的“金鱼”装载在城市中一幢幢透明的大楼内。当观者站立在这样的楼宇间,被这样拥挤状态的“金鱼”所拥挤并环绕周身。“金鱼”群们不停游动的身姿以最直接和最有力度的视觉效果传递给观者一种强烈的信号,展示着完美与现实的冲突。城市的建设带动着生活不停的进步,“金鱼”作为一种符号,它们代表了城市发展的契机和本源。

图4.10 景观设计——鱼池城市

幸福林带是鱼池城市中的公园和大氧吧。因为“金鱼”们需要更为新鲜和干净的水质。水通过幸福林带进行生态过滤后而变得纯净清甜,从而提高了城市中公民的生活品质,这就是幸福林带对鱼池城市的重大贡献。

有了纯净的水质是不够的,鱼池城市还需要色彩斑斓的天空。城市的天空展现了梦境从此时此刻开始的梦幻境界。一朵朵烟云围绕笼罩着鱼池城市,它们代表了阳光,随着时间的变化色彩也在不停地变换着。这是没有被污染过的天空,色彩单纯而明亮,好像透过这样的天空就可以看到“金鱼”们的内心世界。

鱼池城市的设计是代表了设计师们对城市发展的愿望和理想。古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们和“金鱼”共处于世间……

4.2.5 艺术美

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审美反映和精神建构,它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将人的感受、审美经验和人生理想物态化和客观化,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艺术品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产物,它要通过人的精神活动作用于社会生活。

艺术家要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材料来进行艺术生产,因此,每一种艺术都有它自身的物质载体。

造型艺术中有五种形象的构成要素,这就是线条、形的组合、空间、光影和色彩。

(1)线条

线产生于点的运动,可以表现出内在运动的紧张。线在自然界中有大量形象的表现,不论在矿物、植物和动物的世界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冰雪的结晶构造便是线的造型,植物种子的生长过程,从生根发芽到长出枝条,也是从点到线的运动。各种动物的骨骼也属线的构成,它的变化的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轮廓是物体外缘形成的线条,达·芬奇说:“当太阳照在墙上,映出一个人影,环绕着这个影子的那条线,是世间的第一幅画。”

(2)形的组合

形的组合是对绘画形象的整体建构,在西方绘画中称为“构图”,在中国画的六法中称为“经营位置”,成为绘画创作的关键。形的组合是由块面和体积组成的结构,它通过时空关系揭示出一种情感意义,使艺术取得情感特质和符号形式。所以说构图一方面联系着各种形体的组合,另一方面涉及作品的立意和构思。一个有机整体的构图,像一个具有磁性的视觉引力场,各种视觉要素之间都会产生力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运动指向的张力结构。艺术品所产生的情调,不仅在于对其结构序列和形式关系的认知,而且具有比联想和回忆更深层的心理根源。艺术的魅力往往是在创造这种象征性形式的过程中产生的。

(3)空间

构图方式涉及人的空间意识和对空间的处理。中西绘画有不同的空间观念和处理方法。西方绘画有一个固定的视点,它往往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由此形成各种透视关系,线透视造成近大远小,色透视造成近浓远淡,消隐透视造成近清晰远模糊。中国画则不采取一个固定视点,而是用心灵之眼,笼罩全景,从整体看局部,“以大观小”(沈括《梦溪笔谈》)。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4.11),便是时空流动自由、视角变化有序的全景图,它是靠一个固定视点所无法完成的。

图4.11 《清明上河图》

(4)光影

光影构成了绘画中的色调,它反映了物体形象的虚实对比,同时包括了明暗之间的色彩关系。一定体积的物体,它的物像会存在不同的明暗分布。线条是抽象的产物,虽然也可以暗示对象的明暗分布,但由于光是流动的,光影的变化难以单纯用线条来表现。图像在体面造型明暗相宜的光影中可以脱颖而出,更具立体感和雕塑感。

(5)色彩

色彩可以赋予绘画一种质地的真实感和表情性。中国美学认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还是低层次的艺术。颜料的色彩有限而自然色彩幻化无穷,以有限逐无穷总会挂一漏万。水墨无色实乃大色,它可以代表一切色。中国画用色讲究“随类赋彩”,只注重类型的概括却不重光色的变化,而墨色是净化和升华了的色彩,它的干湿、浓淡和有无可以反映色彩的斑斓。对色彩的表现是油画的优势,它运用条件色,重视物体在不同光线环境条件下的色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