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气中细颗粒物及测定
3.1 大气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的许多重要性质(如体积、质量和沉降速度等)都与粒子来源、大小等有关。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理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别,为准确的反映大气现状,了解和准确测定大气颗粒物十分重要。
3.1.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1)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1999年,M.Lazarridis对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包括一次颗粒物与二次颗粒物的来源以及自然源与人为源)、化学组分进行了成分分析[1,2] (表3-1)。
表3-1 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
由表3-1可知,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复杂,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识别和定量,是制定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基础。2000年以来,我国对近30个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进行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气颗粒物PM10主要来自六类源:扬尘(土壤尘、道路尘、建筑尘),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生物质燃烧,SO2、NOx、VOCs氧化产生的二次颗粒物。
(2)大气颗粒物的粒径范围[3,4] 大气中各种颗粒物的粒径范围见图3-1。
图3-1 大气中各种颗粒物的粒径范围
(3)二次颗粒物组成的重要影响[2,4,5] 从气态前体物经过核化成新生成的粒子(纳米级粒子)和非均相转化成积聚模态粒子,二次颗粒物在大气中存在寿命长,可以传输几百至上千公里。将局部问题演变为区域问题;使城市和周边联系起来;二次颗粒物所在的粒径及其吸湿性,对能见度的下降贡献大,造成区域性灰霾;给城市和区域大气污染监测、预报和控制带来新的挑战。
大气细粒子PM2.5作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核心污染物,对大气污染监测也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3.1.2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3.1.2.1 按粒子来源与状态来分[4,6]
大气颗粒物有:机械粉碎生成的固体微粒,扬尘形成的粉尘;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不燃性微粒,如汽车尾气、烟草燃烟;煤及含碳物燃烧时产生的飞灰、烟尘、烟雾等。
大气颗粒物按粒子来源可分为下列几类:
①粉尘(微尘,dust)——包括机械粉碎的固体微粒、风吹扬尘、风沙颗粒、直径在100μm左右的固体微粒。
②烟(烟气,fume)——由熔融及化学反应、升华、蒸馏等产生的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如熔融金属凝结的金属氧化物,以及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酸盐等固体微粒,直径为0.01~1μm。
③灰(ash)——如煤、木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硅酸盐等固体微粒,直径为1~200μm。
④烟尘(熏烟,smoke)——如煤燃烧时产生的固体炭粒、水、焦油状物质及不完全燃烧的灰分所形成的混合物,如果煤烟中失去了液态颗粒,即成为烟炭。
⑤雾(fog)——水蒸气冷凝生成的颗粒小水滴或冰晶,呈液态,颗粒直径为2~200μm。
⑥霭(mist)——与雾相似,液态,气象学上称轻雾,水平视程在1~2km之内,使大气呈灰色,颗粒直径大于10μm。
⑦霾(haze)——颗粒直径0.1μm左右,是由干的尘或盐粒悬浮于大气中形成的固体颗粒,使大气浑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水平视程小于2km。
⑧烟雾(smog)——0.001~2μm的固体,现泛指各种妨碍视程(能见度低于2km)的大气污染现象。光化学烟雾产生的颗粒物粒径常小于0.5μm,使大气呈淡褐色。
3.1.2.2 按监测粒径来分
①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TSP) 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采样,在滤膜上所收集的颗粒物的总质量,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②飘尘和降尘 长期飘浮在大气中,颗粒直径小于10μm的悬浮物称为飘尘(airborne particle);粒径大于10μm,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而很快沉降下来的微粒称为降尘(dust fall)。
③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IP) 指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进入呼吸道的粒子,粒径小于等于10μm。
3.1.2.3 按形状分类[7-9]
颗粒形状有球状、立方形状、角锥状、圆角状、片状、针状、纤维状、柱状、不规则状等,见图3-2[9]。这些形状除完全对称的球状、立方形状、柱状等可测量以外,其他形状难以量化。大气颗粒物形貌电镜放大图见图3-3。
图3-2 颗粒形状
图3-3 大气颗粒物形貌电镜放大图
3.1.2.4 按物理化学性质分类
根据粉尘的润湿性、黏性、燃烧爆炸性、导电性、流动性等可区分不同属性的粉尘。
①按粉尘的润湿性分为:润湿角小于90°的亲水性粉尘和润湿角大于90°的疏水性粉尘。
②按粉尘的黏性分为:拉断力小于60Pa的不黏尘,拉断力60~300Pa的微黏尘,拉断力300~600Pa的中黏尘,拉断力大于600Pa的强黏尘。
③按粉尘燃烧爆炸性分为:易燃易爆粉尘和一般粉尘。
④按粉尘流动性可分为:安息角小于30°的流动性好的粉尘,安息角为30°~45°的流动性中等的粉尘及安息角大于45°的流动性差的粉尘。
⑤按粉尘的导电性和静电除尘的难易分为:电阻率大于1011Ω·cm的高比电阻粉尘,电阻率为104~1011Ω·cm的中比电阻粉尘,电阻率小于104Ω·cm的低比电阻粉尘。
3.1.3 大气颗粒物的汇集
大气颗粒物有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之分。天然来源的大气颗粒物有一次颗粒物、二次颗粒物,人为来源的有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微粒、汽车尾气排出的卤化铅凝聚而形成的颗粒物和S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硫酸盐粒子等的二次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在大气中都会有汇集现象。大气颗粒物的汇集有干沉降和湿沉降[6]。
(1)干沉降 干沉降是指颗粒物通过重力作用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干沉降对粒径小于1μm的颗粒物去除率较高。
①重力沉降 重力对颗粒物的作用。沉降的速率与颗粒的粒径、密度、空气运动黏滞系数等有关。粒子的沉降速率可应用斯托克斯定律求出:
v=(ρ-ρ0)gd2/(1.8η) (3-1)
式中,v为沉降速率;g为重力加速度;d为粒子直径;ρ和ρ0分别为颗粒及空气的密度;η为空气的黏度,Pa·s。粒径和密度愈大,则沉降速率也愈大。
②布朗运动 粒径小于0.1μm的颗粒靠布朗运动扩散、互相碰撞而凝集成较大的颗粒,通过大气湍流扩散到地面或通过碰撞而消除。
(2)湿沉降 指通过降雨、下雪使颗粒物消除的过程。存在雨除和冲刷两种机制,对粒径为4~5μm的颗粒物去除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