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开发城市矿产的意义与必要性
1.2.1 开发城市矿产的意义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国经济、科技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资源消耗。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表1-2为我国2014年部分资源产量情况,都保持着增长速度,尤其是精炼铜,其增速达到15%左右。
表1-2 2014年我国部分资源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2015中国矿产资源报告》。
我国人口众多,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相对贫乏: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和7.9%,铝土矿、铜矿、铁矿储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9%、22.7%和70.5%,煤炭人均占有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9%。资源的难以为继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据悉,2014年我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60%、32.2%、78.5%,铜矿、镍矿、铝土矿、天然橡胶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如此高的依存度等于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中。
资源的日益消耗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目光放在固体废弃物上,从其中寻找再生资源并使之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城市矿产体现了一种广义资源观,它是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开环经济模式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闭环经济模式的重要载体或工具,将蕴藏在废弃物资中的零部件、原材料和能源进行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的过程。该过程不仅能够获取再生资源,缓解矿产资源单向开采造成的压力,而且能够减少因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获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目前发达国家“城市矿产”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其中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生产再生金属已经达到许多国家金属总产量的45%以上。在日本的再生金属产业中,再生铝的产量几乎占总产量的99.6%,再生铅的产量也达到了总产量的62%;在欧盟各国中,各种有色金属的平均回收率约为34.8%,其中有大量常用金属的回收利用率达到了40%左右。总的来看,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都来自“城市矿产”产业的资源回收利用。
从固体废弃物中寻找资源减少了对原生矿产的依赖,实现资源的无限循环利用,开发城市矿产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保证人类社会的长久延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需要资源保证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应开发城市矿产,这关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储备战略。
1.2.2 开发城市矿产的必要性
1.2.2.1 循环利用,缓解资源压力
目前,我国已经开采的400处主要矿区大都进入中晚期,25种矿产到2020年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而在这25种矿产中有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石油、铁矿砂、氧化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将长期短缺,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另外,有专家估计,我国经济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相当于现在三个地球的资源的储量。可见,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201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量相当于节约1.7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4亿吨。从1994年到2013年间,共利用废钢铁10.8亿吨,相当于少开采矿石46亿吨、节省原煤10亿吨、减少17亿吨碳排放。可见大规模、高起点、高水平地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实现废弃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将有效弥补我国原生资源不足,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2.2.2 培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开发城市矿产,市场空间巨大,蕴藏着无限商机。2010年全球再生资源行业规模已经达到2200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占70%以上。2014年我国十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值6446.9亿元,同比增长0.4%,产业规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国内再生资源行业是一个极具规模、极具潜力的庞大产业。发展城市矿产,打造成产值过千亿元的再生资源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增长方式与物质代谢模式,将资源和环境作为内生要素纳入经济建设,可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科学发展。
1.2.2.3 开拓创新,转变发展模式
2014年我国GDP总量占全球的13.43%,而2014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占全球的12.4%、煤炭占46.9%、铜表观消费量占40%、原铝占51.14%、粗钢产量占全球49.5%,由此可见我国的资源回用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目前国家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降低单位GDP能耗成为重中之重,而城市矿产能够在更高起点,更宽领域,更大平台上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发展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的改变,是对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也是推动经济转变发展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