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内容说明
1.索引表
本指南采用中文名称索引和UN号索引两种形式。
(1)中文名称索引
按危险货物中文名称的拼音顺序列出索引表。根据危险货物中文名称可以迅速找到指南条目,在危险货物中文名称后相继列出了危险货物英文名称、UN号和指南号。
举例:
如果危险货物中文名称中含有数字、英文字母、希腊字母、罗马数字或符号等,在排序时对其进行忽略,按照出现的第一个汉字进行索引。例如,2-氨基-5-二乙氨基戊烷,按照“氨”进行索引。
(2)UN号索引
按危险货物UN号的数码顺序列出索引表。根据UN号可以迅速找到指南条目,在UN号之后相继列出了危险货物中文名称、危险货物英文名称和指南号。
举例:
UN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指南号
1090 丙酮 Acetone 127
爆炸品没有按UN号或货物名称在UN号索引或中文名称索引中分别列出,而是以危险性的项别出现在中文名称索引和UN号索引的首页中。
在中文名称索引和UN号索引中,对于吸入性有毒物质用灰色重点标注,提示其初始隔离和防护距离需要单独查阅。
另外,如果指南号中带有字母“P”,说明其对应的危险货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聚合反应危害,例如:丙烯醛,稳定的,指南号131P。
2.应急指南卡
应急指南卡是本指南的中心内容。应急指南卡列出了全部安全措施。每个指南卡是针对相似化学性质和毒理特性的一类危险货物编写的,并提供了保护自身和公众安全的建议及应急措施信息。全部有效指南卡有63个预留1个。
指南卡的标题标明了该类危险货物的共同性危害。
举例:
指南124 气体——毒性和/或腐蚀性——氧化的。
每个指南卡由3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依据接触该危险货物可能产生的火灾、爆炸和健康效应,描述了“潜在危险”,危害性最大的列在首位,应急救援人员应首先查阅这部分,以便于决定如何保护现场人员和周围公众。
第2部分:依据现场环境列出了应对“公众安全”所采取的保障措施。它提供了事故现场紧急隔离、推荐穿用的防护服和呼吸防护器等有关信息,列出了少量泄漏、大量泄漏及火灾现场等三种情况下的建议隔离距离。
第3部分:列出各种“应急响应”,包括急救措施。针对危险货物发生火灾、泄漏等不同事故情况提出了可采取的应急措施及其对策的建议。有关医疗救护方面的措施只是急救时的一般性指导意见。
3.毒性物质
本指南第四部分关于初始隔离和防护距离的内容主要是用于防止有关人员接触有毒有害气体所采取的应急措施。这部分内容通过2个列表表示,第一个列表即表4-1按UN号列出吸入性毒性物质,它包括化学武器和与水接触能释放出毒性气体的物质。表4-1推荐两种安全距离:“初始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为便于识别,这些物质用数字或字母顺序进行了排序。该表给出了所有需要显示的物质在不同泄漏程度下所应采取的隔离和防护距离。由于不同大气条件对受灾面积的影响在白天和夜晚有很大差异,表格中的距离值按白天与夜晚两种情况进行细分。在夜晚,空气较为平稳,空气中的物质扩散较慢,故夜晚时的毒性区域影响面积大于白天。而白天大气运动剧烈,加快了空气中毒性物质的扩散,从而造成毒性物质浓度降低。事实上,毒性物质蒸气的质量和浓度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它存在与否。
“初始隔离距离”是指全部人员从泄漏源向四周撤离的距离。这个距离被定义为一个圆圈(初始隔离区外围)任一点到泄漏源中心的半径。当该圆圈内的人处于泄漏源的上风向时,可能处于危险当中;当处于泄漏源下风向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防护距离”是指在泄漏源下风向采取防护措施的安全距离。防护措施是指保护应急救援人员和公众健康和安全所应采取的措施。在这个范围内的人员应撤离或者躲避在安全区域。例如UN1955,即“压缩气体,毒性(吸入危害区域A)”,少量泄漏情况下的初始隔离距离是100m,即表示向四周撤离的直线距离为100m,其防护距离:白天是0.5km,夜间是2.5km。
4.遇水反应物质
表5-1(遇水反应产生毒性气体物质表)按UN号列出了在水中扩散能产生毒性气体的物质,并列出了其可产生的可吸入性毒性气体。表中还列出了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名称。那些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但不产生可吸入性毒性气体且不在水中扩散的物质,表4-1和表5-1将不适用,其安全距离可在相应的应急指南卡中查找。
5.吸入性毒性物质(TIH)
吸入性毒性物质(TIH)是在该物质扩散过程中,已知对人类有害并形成威胁健康的气体或挥发性液体;或虽对人类健康影响未知、但按实验结果其致病浓度达到5000ppm或以上,其毒性有可能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
6.隔离和防护距离
隔离和防护距离出现在应急指南卡和表4-1(初始隔离及防护距离表)两处。如果使用者不熟悉本指南,可能容易混淆。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应急指南卡仅针对非吸入性毒性物质(有37个指南卡),如指南128;有些应急指南卡仅针对吸入性毒性物质或遇水反应物质(有5个指南卡),如指南124;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应急指南卡是既针对吸入性毒性物质又针对非吸入性毒性物质(有21个指南卡),如指南131。
正确确定初始隔离和防护距离的方法如下:
①如果是吸入性毒性物质(在索引表中标注为灰色),可直接在表4-1(初始隔离及防护距离表)中查找初始隔离和防护距离。应急指南卡中也有相应的提示。若想了解索引表中标注为灰色物质撤离时的相关信息,可参考表4-1(初始隔离及防护距离表)。
②如果是非吸入性毒性物质,而其对应的指南卡既针对吸入性毒性物质又针对非吸入性毒性物质,其初始隔离距离会在指南卡的“公共安全”中提到。它只适用于非吸入性毒性物质。此外,在指南卡中也会提醒使用者,对于非吸入性毒性物质,在下风向可以根据需要增大隔离距离。例如,指南131易燃液体—毒性,对使用者的指导意见是:立即从泄漏点向周围至少隔离50m,如果遇到大泄漏时,现场指挥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可决定适当加大隔离距离,从50m开始增加到认为安全的距离。
③如果是非吸入性毒性物质,且其对应的指南卡只针对非吸入性毒性物质,初始隔离和防护距离则参见应急指南卡而不是初始隔离及防护距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