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铜合金的熔炼及原理和工艺
一、铜合金的熔炼及原理
影响铜及铜合金铸件质量的因素不外乎化学成分、气体夹杂物和晶粒度等,至于显微组织,既取决于化学成分,又可在热处理时进行调整,对铸件来说,多数不需要热处理,因此如何控制气体、夹杂物和铸态晶粒度对合金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铜液中的气体常有H2、O2、N2、CO2、SO2、CnHm等,其中N2、CO2和CnHm属于中性气体,和铜液中金属元素很少发生反应,危害较少。关键是H2和O2。H2在铜液凝固时析出而形成气孔,O2在铜中的溶解度甚小,常形成金属氧化物小粒子,难于上浮,既影响铜液流动性又常成夹杂物损害铜的质量。H2和O2的来源主要是炉料和大气中的水汽。H2的另一来源是炉料带有油污,分解成C和H2。反应式如式(4-2),式(4-3)所示:
(4-2)
(4-3)
因此铜及铜合金的熔炼首先是防氢和脱氢,然后是脱氧,去夹杂物,最后是控制和细化晶粒度,防止铸件缺镉,这几方面任何之一做得不好,都影响铸件质量。
1.防氢
防氢进入铜液中,首先采用干燥、无油污、无锈的金属炉料,浇冒口回炉料应少于50%(防渣也防气)。选用熔化炉,以反应炉熔炼的铜液含气最少,其次是燃气炉,反射炉,采取氧化气氛熔炼十分重要。炉内气氛对铜液吸氢有直接的影响,不宜用还原性气氛,因为铜液中的H2和O2有平衡分压的关系:炉气中O2的分压大,则H2的分压PH小,当氢的分压降低,则氢在铜液中的溶解度(H的数值)减小。可见,氧化气氛的炉气可防止或可减少气入侵铜液。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当铜料熔化后,升温过程中,覆盖一层氧化性的熔剂(覆盖剂),以防止铜液从大气中吸氢。常用的覆盖剂如:CaO 50%+KNO350%,或CaO 50%+NaB4O750%或CaO 50%+NaCl 25%+Na2B4O725%,或碎玻璃+硼砂(3:1)或玻璃+长石,当采用石墨坩埚炉,燃烧焦炭或燃油时,加大鼓风量也有利于造成氧化气氛的炉。
2.脱氢
如前所述,脱氢需要铜水中有充足的氧逐出H2,从而减少H2的溶解量。或其他惰性气体造成铜水沸腾带走H2,抽真空也可除H2,但相对复杂。对于黄铜因铜液有较高的锌的蒸气压,有去H2的作用,故可不另脱氢。脱氢操作主要用于青铜,对青铜的脱氢方法分两类: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是用钟罩压入MnCl2,其沸点是1190℃,故需在铜液温度达到1250℃时加入炉中。价格较便宜的脱氢剂是MnO,或MnO+玻璃+硼砂(34:33:33),或单独用锰矿石(MnO),或铜锈(CuO)+硼砂(Na2B4O7)1:1。钟罩压入深度应在铜液深度的1/2以上,压后用铜棒搅拌(最好用石墨棒),静置5min,使夹杂物上浮,而后扒渣浇铸。也可采用物理加化学联合脱氢法,其具体工艺为用氮气吹送粉状的六氯乙烷或其他粉状氧化物。吹氧脱氢也较方便,吹氧温度1150~1200℃,消耗量0.25~0.5m3/t铜水,当氧气压力为19~29大气压时,吹氧5~10min。
3.脱氧
脱氢之后,铜液中有相当多的氧可用强氧化剂脱之,很多金属是脱氧的,如可用Al、B、Mg、Ca、Zn、Si、Mn等,但生成的金属氧化物不易上浮而造成铜液夹杂物或影响化学成分,故除非很必要时或不限制某种杂质元素时,很少用金属脱氧。一般采用磷铜合金较普遍,因反应快而且生成气态P2O5自动溢出。用磷铜+少许强的金属脱氧剂,则可防止金属夹杂物上浮难的问题。
除用磷铜脱氧之外,也可用锰-铜合金。适用于铝青铜,加入量为铜水的0.5%~1.0%,也用NaCl,加入量为铜水0.5%~1.0%,或硼砂(适于黄铜),加入量为铜水0.05%~0.1%。
4.变质
所谓变质处理,也可叫孕育处理,是铜液精炼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通过变质处理可改善结晶状态,去除微小夹杂物,提高力学性能。处理时可把变质剂(或叫精炼剂)烘干后,撒入铜包底上,用铜水冲熔后搅拌之即可。
可酌情选用以下变质剂。
(1)冰晶石(Na3AlF6)+工业氯化钠(NaCl)=4:6或5:5,以铜水的质量的1%计算加入量。
(2)冰晶石20%+萤石(CaF2)20%+氟化钠(NaF)60%,总计1%铜水重。
(3)冰晶石25%+工业盐10%+KCl 35%+硼砂28%+木炭2%,以铜水的1%计加入量。
(4)1号稀土合金(含铈、镧等30%~33%,硅30%左右,铁40%左右),加入量为铜水的0.4%,可细化晶粒,增加强度。
从成本比较,矿产冰晶石系列较便宜,化工产品则贵,从增加强度、硬度,防止枝晶间分散疏松考虑,稀土更有效。
二、纯铜的冶炼工艺
从矿石中提炼金属铜称为粗铜。地球上能提炼出金属铜的矿石品种不下250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这三类都是硫化铜矿(CuS)。另外一类是氧化铜矿和极少的自然铜矿。硫化铜矿和氧化铜矿含金属铜仅有0.4%~2.0%,必须经过粉碎和选矿工序,使铜富集达到20%~30%,成为粒度≤0.074mm的精矿粉,该精矿粉中,通常含有Cu 20%~30%,S 25%~35%,Fe 20%~30%,SiO25%~15%,CaO≤5%,精矿粉中含铜达到20%~30%,才能用火法熔炼成为粗铜,也就是说,不能从原矿石中直接提炼出金属铜。少量生产可用焦炭为燃料的坩埚炉,较大量生产的可用反射炉或自焙电极炉,后两者均是长方形熔池,熔炼温度均需≥1200℃,熔池中的化学反应如式(4-4)、式(4-5)所示。将熔融的铜水浇成铜锭(粗铜),若需增纯,可经电解,形成电解铜。
(4-4)
(4-5)
高纯铜因为不含其他合金元素,在熔炼过程中直接受大气中氧、氢、水汽等的侵入机会多,不像黄铜有锌的蒸发作屏障,不像青铜,与氧亲和力较强的铝、锰、铬、铁等元素首先生成氧化夹杂而可控制进入渣中,而纯铜液在熔炼过程中吸氧、吸氢的机会和程度均大于其他铜合金,以致产生合格的高纯铜铸件被公认为是很难的。难题中的关键在于脱氧,所以历来生产者在熔炼高纯铜时都离不了木炭。
纯铜冶炼所采用的原材料包括:粗铜、木炭、覆盖剂和精炼剂等。其中粗铜的含量>99.9%,块度150mm×150mm×25mm,干净、干燥、无油垢、无泥沙、无锈蚀。入炉时预热到300℃左右。冶炼所采用的木炭一般经高温干馏(800℃左右)2~4h,去除有机物和水分,粒度<20mm。冶炼铜时一般要加入回炉料,包括铜的废件、浇冒口等,由于它的夹杂物含气量高于电解铜,因此回炉料用量少于每次熔化量30%,入炉时须预热到300℃,随纯铜陆续多批少量加入。
冶铜采用的覆盖剂包括几种配方,其一为碎玻璃+硼砂+苏打=6:2:2(质量比),将硼砂、苏打分别在500℃下烘烤1.0~1.5h,使失去结晶水;将碎玻璃(1.0~5.0mm)50℃烘烤1.5h;当三者冷却到室温以上混合均匀,封严,置干燥处待用。其采用石灰石(CaCO3)+玻璃(配比为1:9),石灰石烘至300℃左右1~1.5h后与碎玻璃混合待用。
精炼剂可采用六氯乙烷(用量0.4%~0.6%)或采用自制精炼剂,其成分为:NaCl:NaF(氟化钠):KCl(氯化钾):C2Cl6(六氯乙烷)=2.5:1.5:3:3(质量比),在120℃烘干2h,混合后待用。
冶铜采用的脱氧材料:可采用磷铜(磷含量8%~14%)、镁锭(镁含量99.5%,破成小块,注意包严,勿氧化)、锌锭(锌含量为99.6%)或者无铁铈镧混合稀土。
熔炼炉一般为感应电炉,采用石墨坩埚与石墨钟罩,在熔炼时基本原则是:严密覆盖,快速熔炼。在坩埚底部先加木炭及覆盖剂,用量约为该炉铜溶液的1.2%~1.6%,在熔化的铜液上面有厚度50~80mm的覆盖层,以后随着熔化进行和覆盖剂的消耗,随时补加木炭与覆盖剂,保持覆盖厚度。
待坩埚预热到400~600℃时,加入纯铜与炉料,这些炉料均应预热300℃后入炉,炉料开始熔后,则应加大送电功率和电流,在短时间内使铜液升温到1180~1200℃。
纯铜在作为导电材料使用时,其纯度对其电导率影响十分明显,因此须对粗铜进行进一步精炼,包括脱氢、脱氧等工艺步骤。脱氢除了降低铜中的氢含量外兼有去除夹杂物的效果。一般采用干燥的惰性气体(如氩气、氮气等)通过石墨管插入铜液中下部,压力0.15~0.2MPa,使铜液翻腾约2min。如无专用设备,首先四元精炼剂(NaCl 50%+NaF 30%+KCl 10%+冰晶石10%)总重按铜液的1.0%~2.0%进行烘干。将烘干的精炼剂置于烘干的石墨钟罩内,压入钢液的下部,摇动后抽出。
如上所述,脱氧一般采用磷铜合金较普遍,加入的纯磷值为0.03%~0.05%,按磷铜成分折合磷铜量,再用纯镁块,用量为0.03%~0.05%(占铜液总重)。磷铜和镁块均经预热约60℃,每次脱氢、脱氧应间隔5min左右,使气体、夹渣上浮排出。
经过上述操作,一般能实现脱氢、脱氧和除夹杂的目的,如果经检验仍未脱净(检测方法列于后)可进行第三次脱氧,用金属脱氧。锌的用量为铜液的0.1%~0.2%,用钟罩压入铜液深处,锌锭块预热60℃以上。如第三次脱氧,经炉前检验合格,可浇铸铸件,若仍不合格,则浇锭,备作回炉料,或改成分浇其他铜合金铸件。
三、炉前检验方法
炉前检验可通过简单快速的方法对材料质量进行分析,虽不够精确,但及时地对产品进行处理,因此在工业实际生产中被广泛地应用。这里介绍两种常见的检验方法:刮皮检验和试棒断口法。
刮皮检验是指将精炼后的铜液取出,快速倒入试样型中(如图4-4所示),用木板刮去试样的氧化皮看表面情况:若试样表面平整或稍有下凹,中间部位有轻微撕裂,表面呈灰黑色且不规则皱纹,说明除气良好,铜液合格,可以浇铸;若试样表面凸起,或中间有爆花状撕裂,说明金属液内气体未除净,应迅速加适量纯镁排气,待合格后浇铸。
图4-4 刮皮检验试样饼
试棒断口法是将精炼后的铜液浇铸成楔形试棒砂型(如图4-5所示),待试样冷凝变暗黑色时,淬火急冷,打断。观察断口,若断口平整,呈砖红色,组织细密,视为良好。若断口组织粗、色泽灰暗,说明铜液过热且含氧多,仍须脱氧,降温浇铸。
图4-5 楔形试棒
若第三次锌脱氧后,炉前检验基本合格,但不理想,可以考虑采用具有综合功能的铈镧混合稀土,可吸附残余氢,不使氢游离出形成针孔;进一步脱氧;细化铸件晶粒,有利于减少铸件热节疏松,提高铸件力学性能。用钟罩压入铜液中,用量为0.3%左右,粒度3mm左右。以此作为综合挽救技术措施。
浇铸时,浇包预热>600℃,铜水出炉温度1220℃左右,若用大包浇铸,出炉时,覆盖剂与铜液一起注入浇包,注满后再撒一层覆盖剂,静置3~5min。浇铸温度1150~1180℃。按铸件情况,酌情用低温、大流、快速浇铸的原则,也是体现H2和O2在铜液中的平衡关系,以防止浇铸过程反氢或反氧。浇铸后,及时捣破冒口顶盖,补充高温铜液,旋压贯注,有利于防止铸件节处缩松,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