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助剂与配方设计技术(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扩展现有技术革命、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叠加期,我们要统筹处理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新兴产业培育三者的关系。“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关键时期,是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最低门槛的重要的历史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也是塑料加工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十三五”规划要以加快塑料加工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提高塑料加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重点,大力实施赶超战略,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全面提高产业素质。

我们要认真研究塑料制品行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点,同时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融合的速度,即两化融合。

《塑料助剂与配方设计技术》第四版的出版正赶上“十三五”规划起始之年,正是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的时代,也是塑料加工业实现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实现强国梦的重要阶段。因此,本版的重点是塑料助剂的安全性和环保性法规;塑料助剂的“绿色、低碳、循环、生态”发展;塑料助剂的导电、导热、耐温、抗菌、防霉、高韧、超强、阻燃等多功能化。

由于塑料助剂专业委员会自2012年后没有举办“塑料助剂与配方设计技术”研讨会,因而第四版的主要、重点论文来自《塑料助剂》和塑料助剂近几年的论文,以及以北京化工大学段雪院士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塑料制品中限制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建议”咨询研究项目中的部分论文,它们分别刊登在《塑料》、《塑料助剂》2014年第4期中。此外,在《塑料工业》陈敏剑主编和宁军副编审、《中国塑料》张玉霞主编和《塑料》杨明锦主编们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提供了几十篇相关论文。在此基础上编纂成册。

第四版的格式、体例和章节基本上沿袭第三版,只是增加了“塑料安全与环保法规”,并列为第一章。此外,考虑到本书的主要读者是塑料加工业界的技术员、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因而本书把参考文献省略了,但在书中仍保留了论文的出处,以便研发人员可以查找。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理论阐述简明易懂,深入浅出;实践经验真实可靠,密切结合生产实际。既有前沿性研究成果,又有大量的生产第一线经验总结。因而本书既可作为专业培训教材,也是专业人员扩展知识、增长才干的参考读物。

编 者

2016.8

第三版前言

在过去几年中,全球包括中国的塑料行业经历了一段飞速发展的繁荣期,特别是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展示出的蓬勃生机吸引着全球包括从原料、机械供应商到塑料加工商们的眼球。对于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的中国塑料行业来说,如何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保持高增长率的发展势头,如何面对世界能源危机带来的一系列压力,如何进一步发挥塑料对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如何解决塑料带来的回收、污染等问题,任重而道远!

2008年我国塑料用合成树脂产量约1700万吨/年,进口约1600万吨/年,表观消耗量达5191万吨/年,已步入世界塑料消耗大国,消耗量仅次于美国。塑料助剂的表观需求量也将由1999年的157万吨/年增长到245万吨/年,发展空间很大。特别是一些无毒、无污染的塑料助剂以及功能性助剂的需求量将迅速增长。

近年来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很大程度上为塑料在建材领域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为塑料行业的不断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由于对REACH法规等贸易法则缺乏足够认识而没有积极应对,因而将会显示出被动局面,并影响我们的对外贸易。为了应对国外的相关法令、法规,顺应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要求,我国政府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令、法规。这些法规、指令的出台给我国的助剂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使塑料助剂品种的升级换代成为必然趋势。

塑料助剂新品种的不断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塑料在增强、增韧、阻燃、耐候、耐腐蚀、抗静电、抗菌和多功能化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了塑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从而推动了塑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塑料产品质量、性能要求的提高,开发高效、多功能的塑料添加剂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及大公司的投资重点。近几年来,塑料助剂行业大部分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革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企业提出的要求。高效、特效、无毒、无公害、复配多功能化是塑料添加剂总的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对塑料制品需求的扩大,特别是在建筑材料、汽车部件、电子电器等行业中,对塑料制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的塑料加工工艺不断出现。

为了应对新的国际形势,也为了提高塑料加工业与助剂行业的技术水平,2005~2009年间,以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助剂专业委员会为主体举办了多次“塑料助剂与配方设计技术”研讨会,本书第三版的内容有70%是选用近五年特别是近两年研讨会的授课内容整理而成。

本书力求内容翔实,理论阐述深入浅出,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因而既可作为培训教材,也是专业人员扩展知识增长才干的参考读物。

在编辑过程中倘有遗漏和不足之处,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编 者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