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环氧树脂结构的表征方法
(1)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是分子振动光谱。红外线的辐射能量远小于紫外线,前者只能激发分子内原子核之间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即红外是通过测定这两种能级跃迁的信息来研究分子结构的。红外波长为0.75~100μm,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及远红外。一般所说的红外光谱就是指中红外光谱,其波数范围为4000~400cm-1。红外光谱图的纵坐标为线性透光率或线性吸光度,横坐标为光的波数(单位为cm-1)。
红外光谱固体试样制作方法如下。
①KBr压片法。这是固体试样最常用的方法。该法是将约1mg样品与约100mg干燥的溴化钾在玛瑙研钵内研细调匀,然后压成几乎透明的薄片。
②研糊法。将2~5mg样品放入玛瑙研钵中,研磨成细粒,再滴加1~2滴石蜡油进一步研磨至均匀的糊状物,然后将其置于氯化钠晶片间即可。石蜡油干扰甲基、亚甲基的吸收,故有时改用氟化煤油或六氯-1,3-丁二烯作分散剂。
③粉末法。将样品研细后,悬浮于易挥发的溶剂中,然后在盐窗上将溶剂挥发掉,即可形成均匀的薄层试样。
红外光谱液体试样制作方法如下:将试样滴于两片抛光的盐窗间形成液膜,即可用于测试。也可用试样稀溶液代替液体试样,常用的溶剂是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但溶剂对测定有干扰。
(2)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核磁共振光谱是用频率为兆赫数量级的、波长很长、能量很低的电磁波照射分子,不会引起振动或转动能级的跃迁,更不会引起电子能级的跃迁,但这种电磁波能与暴露在强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相互作用,引起磁性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磁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这种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称为核磁共振光谱。根据核磁共振光谱图上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可以研究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核磁共振光谱,通常是质子和碳13核磁谱,分别表示为1HNMR和13CNMR。1HNMR谱图提供的主要信息是:①化学位移值(δ)——确认氢原子所处的化学及核环境;②耦合常数(J)——推断相邻氢原子的关系和结构;③吸收峰面积——确定分子中各类氢原子的数目比。13CNMR对研究阻燃材料中的碳骨架结构和碳的归属十分有用。13CNMR与1HNMR比较,13CNMR灵敏度较低,约为1HNMR的1/6000。但其化学位移一般可达300,约为1HNMR的20倍,因此分辨率较高。还有用13CNMR可直接测定分子骨架,并获得CO、C≡N和季碳原子等在1HNMR谱中测不到的信息。
测定核磁图谱的操作方法如下。
测试试样应有足够的纯度。对于固体样品,必须配成溶液测定(固体核磁除外),内标(常用TMS)与样品仪器放在样品管中。一般制备0.4mL约10%的样品溶液,加1%~2%TMS。黏度不大的液体样品测定时,将样品溶液倒入内径4mm的样品管中,样品管插入样品管座内。为防止局部磁场不均匀,在测试时要将样品管不停地旋转。
如果样品很少,可采用容量0.025mL的微量管。若试样中含有灰尘或顺磁性杂质,应将样品过滤。
所用溶剂应不含质子,沸点低,与样品不起反应,且要有足够的溶解度。常用氘代溶剂,如D2O、CDCl3、CD3COCD3、CD3SOCD3等。也可采用非氘代溶剂,如CCl4、CS2等。值得注意的是,样品中活泼氢会被重氢交换,因此这类质子的信号不会出现。三氟乙酸是一个很好的溶剂,能溶解很多强极性样品,但对含有多羟基的化合物可引起脱水反应或其他副反应。此外,在不同溶剂中测定NMR谱时,信号位置可能有所移动。
由于紫外光谱及质谱在阻燃材料结构表征中使用较少,在此未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