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我国泥鳅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我国泥鳅养殖的发展概况
我国泥鳅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养殖进展缓慢,规模也不大,且各地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仍以天然捕捞为主,人工养殖仍处于次要地位。多数地区的泥鳅养殖,除部分专业户外,仍以渔(农)户庭院或房前屋后的坑池养殖较为普遍,而且泥鳅人工养殖的技术应用还不太普及,加上由于规模小、养殖户分散,产量和效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后期,泥鳅养殖开始从小水体养殖向规模化生产发展,养殖形式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水泥池养殖等多种养殖方式。
二、 我国泥鳅产业的现状
纵观国内泥鳅养殖状况看,泥鳅的养殖品种主要以黄板鳅(大鳞副泥鳅)和青鳅混合养殖为主。由于黄板鳅生长较青鳅快且个体较大,是出口的理想品种,因此人工苗种繁育主要以黄板鳅为主。随着泥鳅苗种人工繁育技术的进步,现在泥鳅养殖的苗种不再完全依赖野生苗种,发展到野生苗种与人工苗种共存的状态。目前规模化人工繁育优质大规格苗种的技术尚未成熟,但在科研院所、苗种繁育场的努力下,正在积极开展突破该项技术瓶颈的工作。以前的泥鳅养殖,主要是零星单池的小生产经营,连片集约化规模养殖只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的养殖形式,因为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很快便受到群众的欢迎和重视。如池塘高密度规模化养殖模式近几年在各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前只是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池塘、稻田零星养殖,而目前有一些社会力量看好泥鳅产业,已开始注入资金进行批量生产经营,泥鳅养殖业的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 我国泥鳅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泥鳅养殖发展迅速,且规模日益扩大,但目前泥鳅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归纳如下。
1.人工繁育的优质大规格苗种极为短缺
大规格苗种培育成活率低,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目前泥鳅人工苗种主要是供应泥鳅水花苗和夏花寸片,由于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尚未成熟,导致从人工苗种到大规格苗种的成活率很低,许多养殖户外购拿回去进行养殖的风险非常大,即使是经过人工饲料驯化了的夏花寸片,也要在经过苗种培育试验后再考虑大量引种养殖,否则养殖风险会大大增加。
2.野生捕捞的泥鳅苗种质量不过关、数量不足
一是泥鳅苗种鱼龙混杂、以次充好,如将生长速度慢、长不大的泥鳅品种(如“花鳅”等)作为泥鳅苗种出售,养殖户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泥鳅增重一倍都不到,损失惨重,甚至有些养殖户为了减少亏损,把养了一年后长不大的泥鳅,冒充泥鳅苗种出售。二是目前泥鳅养殖苗种在较大程度上依赖野生资源,野生苗种一般采用药捕、电捕等对苗种伤害较大的捕捞方式收集,再经高密度暂养、长途运输这些环节,极易导致苗种体质下降,造成成鳅养殖的生长速度慢,且成活率低。三是野生泥鳅生存环境的破坏致使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另外人工繁育苗种缺乏和良种选育的滞后,市场缺乏优质苗种,同时导致泥鳅苗种价格高位。
3.泥鳅的养殖方式亟须调整
目前各地兴起的泥鳅池塘高密度规模化养殖方式,尽管有过高投入高产出的先例,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增大了养殖风险,需要尽快做出调整,探索新的养殖方式,实行养殖方式的多元化来规避养殖风险。养殖方式亟须调整的原因有三:一是在当前野生苗种质量差、人工繁育的优质苗种数量少、苗种价格高、养殖成本不断提高和缺少优质可靠的泥鳅配合饲料的情况下,这种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的风险急剧上升。稍有不慎,即由于成本高、病害、生长慢、商品规格小等原因而蒙受巨大损失。如一些泥鳅养殖户,为了快速致富,复制别人以前的泥鳅致富奇迹,亩放500千克泥鳅种,辛辛苦苦养殖一年,收获时增重一倍都不到,大多数都达不到上市规格。二是池塘高密度规模化养殖方式塘口面积小,池塘建造与防逃设施等费用高,高密度养殖常常导致增重倍数低,收获时成鳅商品规格小,很难养成20~40尾/千克的大泥鳅。三是以前一些池塘高密度规模化养殖是以赚取地区差价、季节差价为目的,为方便集中销售而以暂养为主、养殖为辅的养殖方式。随着近年来泥鳅野生资源减少及差价越来越小,这种养殖方式已逐渐失去了它的优势。
四、 我国泥鳅产业的发展趋势
从泥鳅的养殖现状及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今后对泥鳅的研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泥鳅苗种繁育
以科研院所和苗种繁育场为支撑,加大科研投入,力争早日突破苗种生产技术瓶颈,实现泥鳅大规格苗种规模化生产,摆脱对野生苗种的依赖,解决苗种质量、数量和提高苗种成活率的问题。同时积极开展泥鳅的遗传育种工作,选育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优质良种资源,通过实现规模化苗种培育与良种相结合,从而确保源源不断地向市场提供优质苗种。
2.创新泥鳅的规模化养殖方式
在泥鳅池塘高密度规模化养殖模式下,养殖风险大大增加。因此积极探索泥鳅与四大家鱼或养蟹池塘套养模式、大面积池塘亩产千斤主养模式、绿色无公害的稻田养殖模式等,可大大降低苗种投放量、饵料投喂量,进行合理密度养殖以获取更大的增重倍数,从而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商品鳅规格。力求用尽量低的养殖成本来规避养殖风险,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3.探索泥鳅的生态繁育与自繁自养新模式
充分利用农村的藕田、菱角田、稻田等,进行泥鳅鱼苗到大规格鱼种的培育,在不影响藕、稻产量的情况下,生产大规格优质苗种,用于池塘精养或鱼池套养。有些地方已经在做试验,但技术措施不到位,要么是清塘消除敌害不彻底,要么没有肥水培育生物饵料,要么是菱、藕密度太高使得水体光照太弱,有些地方把亲本放在菱、藕田里自然繁殖后,也没有采取措施把亲本捕捞上来,因此成活率不理想。如何合理进行生态繁育、自繁自养提高苗种成活率,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试验和探索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