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杀虫(螨)剂
吡虫啉(imidacloprid)
其他名称 大丰收、连胜、千红、毒蚜、蚜克西、蚜虫灵、蚜虱灵、敌虱蚜、抗虱丁、蚜虱净、扑虱蚜、高巧、咪蚜胺、比丹、大功臣、康福多、一遍净、艾金、艾美乐、比巧等。
化学名称 1-(6-氯吡啶-3-吡啶基甲基)-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
主要剂型 2.5%、5%、10%、20%、25%、50%、70%可湿性粉剂,5%、10%、20%可溶性浓剂,5%、6%、10%、12.5%、20%可溶性液剂,10%、30%、45%微乳剂,40%、65%、70%、80%水分散粒剂,10%、15%、20%、25%、35%、48%、240g/L、350g/L、600g/L悬浮剂,15%微囊浮剂,2.5%、5%片剂,15%泡腾片剂,5%展膜油剂,2%颗粒剂,0.03%、1.85%、2.10%、2.50%胶饵,0.50%、1%、2%、2.15%、2.50%饵剂,2.5%、4%、5%、10%、20%乳油,70%湿拌种剂,10mg/片杀蝇纸,1%、60%悬浮种衣剂,70%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等。
理化性质 无色结晶,具有轻微特殊气味。熔点144℃,蒸气压4×10-7mPa(20℃),9×10-7mPa(25℃),相对密度1.54(23℃)。溶解度(20℃,g/L):水中0.61;有机溶剂:二氯甲烷67,异丙醇2.3,甲苯0.69,正丁烷<0.1(室温)。稳定性:pH5~11稳定。属新烟碱类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性低毒杀虫剂。
产品特点
(1)吡虫啉是一种结构全新的神经毒剂化合物,其作用靶标是害虫体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的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正常的刺激传导,因而表现为麻痹致死。这与一般传统的杀虫剂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因而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改用吡虫啉仍有较佳的防治效果。且吡虫啉与这三类杀虫剂混用或混配增效明显。
(2)吡虫啉是一种高效、内吸性、广谱型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拒食作用,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害虫也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对刺吸式口器如蚜虫、叶蝉、飞虱、蓟马、粉虱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易引起害虫产生耐药性。由于吡虫啉的作用位点单一,害虫易对其产生耐药性,使用中应控制施药次数,在同一作物上严禁连续使用2次,当发现田间防治效果降低时,应及时换用有机磷或其他类型杀虫剂。
(4)速效性好,药后1d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d左右,施药1次可使一些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免受虫害。
(5)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
(6)吡虫啉除了用于叶面喷雾,更适用于灌根、土壤处理、种子处理。这是因为其对害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叶面喷雾后,药效虽好,持效期也长,但滞留在茎叶的药剂一直是吡虫啉的原结构。而用吡虫啉处理土壤或种子,由于其良好的内吸收,被植物根系吸收进入植株后的代谢产物杀虫活性更高,即由吡虫啉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共同起杀虫作用,因而防治效果更高。吡虫啉用于种子处理时还可与杀菌剂混用。
(7)鉴别要点:纯品为无色结晶,能溶于水。原药为浅橘黄色结晶。10%可湿性粉剂为暗灰黄色粉末状固体。
用户在选购吡虫啉制剂及复配产品时应注意:确认产品的通用名称或英文通用名称及含量;查看农药“三证”,5%和10%乳油、10%和25%可湿性粉剂应取得生产许可证(XK),其他吡虫啉单剂品种及其所有复配制剂应取得农药生产批准证书(HNP);查看产品是否在2年有效期内。
生物鉴别:摘取带有稻飞虱或者稻叶蝉的水稻叶片若干个,将10%可湿性粉剂稀释4000倍后直接对带有稻飞虱或者稻叶蝉的叶片均匀喷雾,数小时后观察害虫是否被击倒致死。若致死,则说明该药为合格品,反之为不合格品。
(8)吡虫啉常与杀虫单、杀虫双、噻嗪酮、抗蚜威、敌敌畏、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联苯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苏云金杆菌、多杀霉素、吡丙醚、灭幼脲、哒螨灵等杀虫剂成分混配,用于生产复配杀虫剂。
防治对象 不能用于防治线虫和螨。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如蚜虫、蓟马、粉虱、叶蝉、飞虱及其抗性品系。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一些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效,如潜叶蝇、潜叶蛾、黄曲条跳甲和种蝇属害虫。
使用方法 主要用于喷雾,也可用于种子处理等。
(1)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虫、叶蝉、粉虱等。从害虫发生初期或虫量开始较快上升时开始喷药,每亩(1亩=667m2)用5%乳油30~40mL,或5%片剂30~40g,或10%可湿性粉剂15~20g,或25%可湿性粉剂6~8g,或50%可湿性粉剂3~4g,或70%可湿性粉剂或70%水分散粒剂2~3g,或200g/L可溶液剂8~10mL,或350g/L悬浮剂4~6mL,兑水30~45kg均匀喷雾。15d左右喷1次,连喷2次。
(2)防治番茄、茄子、黄瓜、西瓜等瓜果类蔬菜的蚜虫、粉虱、蓟马、斑潜蝇。从害虫发生初期或虫量开始迅速增多时开始喷药,一般每亩用5%乳油60~80mL,或5%片剂60~80g,或10%可湿性粉剂30~40g,或25%可湿性粉剂12~16g,或50%可湿性粉剂6~8g,或70%可湿性粉剂或70%水分散粒剂4~6g,或200g/L可溶液剂15~20mL,或350g/L悬浮剂8~12mL,兑水45~60kg均匀喷雾。15d左右喷1次,连喷2次。
(3)防治保护地蔬菜白粉虱、斑潜蝇。从害虫发生初期开始喷药,一般每亩用5%乳油80~100mL,或5%片剂80~100g,或10%可湿性粉剂40~60g,或25%可湿性粉剂20~25g,或50%可湿性粉剂10~12g,或70%可湿性粉剂或70%水分散粒剂6~8g,或200g/L可溶液剂20~30mL,或350g/L悬浮剂12~15mL,兑水45~60kg均匀喷雾。10~15d喷1次,连喷2次。
(4)防治小猿叶虫,用10%可湿性粉剂1250倍液喷雾。
(5)防治葱类蓟马,用10%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
(6)防治西花蓟马、棕榈蓟马等,采用穴盘育苗的,可在定植前用20%可溶性液剂3000~4000倍液蘸根,每株蘸30~50mL,持效期1个月。
(7)防治葱须鳞蛾,用20%浓可溶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
(8)种子处理,一般有效成分亩用量为3~10g,兑水喷雾或拌种。
中毒急救 对眼有轻微刺激作用,对皮肤无刺激作用。使用时要注意防护,防止药液接触皮肤和吸入药粉、药液,用药后要及时洗洁暴露部位,应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min。如不慎食用,立即催吐并及时送医院治疗。吡虫啉无特效解毒剂,如发生中毒应及时送医院对症治疗。
注意事项
(1)尽管本药低毒,使用时仍需注意安全。
(2)不要与碱性农药混用,不宜在强阳光下喷雾使用,以免降低药效。
(3)为避免出现结晶,使用时应先把药剂在药筒中加少量水配成母液,然后再加足水,搅匀后喷施。
(4)不能用于防治线虫和螨类害虫。
(5)吡虫啉对人畜低毒,但对家蚕和虾类属高毒农药,对蜜蜂的毒性极高,因此必须禁止在桑园及蜜蜂活动区域使用。
(6)由于吡虫啉作用位点单一,害虫易对其产生耐药性,使用中应控制施药次数,在同一作物上严禁连续使用2次,当发现田间防治效果降低时,应及时换用有机磷类或其他类型杀虫剂。据有关试验,啶虫脒和吡虫啉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可能与甜瓜蚜虫的抗药性有关。因此,在甜瓜蚜虫实际防治时,应慎用吡虫啉和啶虫脒,或与其他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如氟啶虫酰胺、吡蚜酮、溴氰虫酰胺等)进行交替、轮换使用。
(7)最近几年的连续使用,造成了很高的抗性,国家已经禁止其在水稻上使用。
(8)20%可溶性浓剂防治甘蓝菜蛾,安全间隔期为7d,一季最多使用2次;防治番茄白粉虱,安全间隔期为3d,一季最多使用2次。10%乳油用于萝卜,安全间隔期为7d,一季最多使用2次。5%乳油用于甘蓝,安全间隔期为7d,一季最多使用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