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藤酮(rotenone)
其他名称 鱼藤、毒鱼藤、鱼藤精、施绿宝、敌虫螨、绿易、欧美德、地利斯等。
化学名称 (2R,6aS,12aS)-1,2,6a,12,12a-六氢-2异丙烯基-8,9-二甲氧基苯并吡喃[3,4-b]呋喃并[2,3-h]吡喃-6-酮
主要剂型
(1)单剂 2.5%、4%、5%、7.5%乳油,3%、3.5%、4%高渗乳油,浅黄至棕黄色液体。
(2)混剂 18%藤酮·辛硫磷乳油,1.3%、7.5%氰戊·鱼藤酮乳油,0.2%苦参碱水剂+1.8%鱼藤酮乳油(绿之宝,桶混剂),5%除虫菊素·鱼藤酮乳油,25%敌百·鱼藤酮乳油,2%吡虫啉·鱼藤酮乳油,1.8%阿维·鱼藤酮乳油。
理化性质 纯品为无色六角板状结晶。熔点163℃(同质二晶型熔点181℃),蒸气压<1mPa(20℃)。水中溶解度0.142mg/L(20℃);微溶于乙醚、醇、石油、四氯化碳,易溶于丙酮、二硫化碳、乙酸乙酯、氯仿。遇碱消旋,易氧化,尤其在光或碱存在下氧化快而失去杀虫活性。外消旋体杀虫活性减弱,在干燥情况下,比较稳定。
产品特点
(1)三大植物性杀虫剂之一,主要是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性,见光易分解,在作物上残留时间短。
(2)鱼藤酮在毒理学上是一种专属性很强的物质,早期的研究表明鱼藤酮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昆虫的呼吸作用,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和NADH脱氢酶与辅酶Q之间的某一成分发生作用,使害虫细胞线粒体呼吸链中电子传递链受到抑制,从而降低生物体内的能量载体ATP水平,最终使害虫得不到能量供应,然后行动迟滞、麻痹而缓慢死亡。此外,还能破坏中肠和脂肪体细胞,造成昆虫局部变黑,影响中肠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使药剂不易被分解而有效地到达靶标器官,从而使昆虫中毒致死。
(3)为广谱性、植物源、中等毒性杀虫剂,杀虫作用缓慢,但杀虫作用较持久,可维持10d左右。鱼藤酮可从鱼藤根的淬提液中结晶得到,是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植物性杀虫剂,具有选择杀虫作用。
(4)杀虫谱广,可防治800种以上害虫,具有触杀与胃毒作用,但无内吸性。
(5)见光易分解,在空气中易氧化失效,持效期短,对环境无污染,对天敌安全。
(6)施用后容易分解,无残留,在农产品中也无不良气味残留,最宜用于防治蔬菜害虫。
(7)可有效地防治蔬菜上发生的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缨翅目、蜱螨亚目等多种害虫。
(8)鉴别方法
① 物理鉴别 鱼藤酮乳油制剂为浅黄色至棕黄色液体,相对密度0.91,pH≤8.5,低温易析出结晶,高于80℃易变质。加入水能形成很好的白色乳剂。
② 化学鉴别 将2~3滴试液放在试管内,加入浓硝酸0.5mL,振荡1min后,再加入浓氨水0.5mL,此时溶液呈蓝绿色。如有以上颜色变化则该药剂为鱼藤酮,没有以上颜色变化则不是鱼藤酮。
③ 生物鉴别 取带有蚜虫的蔬菜菜叶数片,分别将2.5%鱼藤酮乳油稀释500倍、4%鱼藤酮高渗乳油稀释1000倍,分别喷洒于有虫菜叶上,待后观察蚜虫是否死亡。若蚜虫死亡,则药剂质量合格,反之不合格。
(9)常与苦参碱、阿维菌素、氰戊菊酯等杀虫剂成分混配,生产复配杀虫剂。
防治对象 主要用于防治蚜虫、猿叶虫、黄守瓜、二十八星瓢虫、黄曲条跳甲、菜青虫、螨类、介壳虫、胡萝卜微管蚜、柳二尾蚜、榈蓟马、黄蓟马、黄胸蓟马、色蓟马、印度裸蓟马。
使用方法
(1)防治瓜类、茄果及叶菜类蔬菜蚜虫、菜青虫、害螨、瓜实蝇、甘蓝夜蛾、斜纹夜蛾、蓟马、黄曲条跳甲、黄守瓜、二十八星瓢虫等害虫,对蚜虫有特效。应在发生为害初期,用2.5%乳油400~500倍液,或7.5%乳油1500倍液,均匀喷雾1次。再交替使用其他相同作用的杀虫剂,对该药持久高效有利。
(2)防治油菜上的黄条跳甲和斑潜蝇,每亩用5%乳油7.5~10g,兑水喷雾。
(3)防治小菜蛾,每亩用4%乳油80~160mL,兑水30kg喷雾。
(4)防治胡萝卜微管蚜、柳二尾蚜等,用2.5%乳油600~800倍液喷雾。
(5)防治食用菌跳虫(烟灰虫)、木耳伪步行虫,可用4%粉剂500~800倍液喷雾。
中毒急救 鱼藤酮经口急性中毒用2%~4%碳酸氢钠液洗胃,忌用油类泻剂,同时禁用油、酒类食物。皮肤污染局部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眼部污染用2%碳酸氢钠和清水冲洗。
注意事项
(1)对人毒性中等,但进入血液则剧毒。对猪剧毒。
(2)对家畜、鱼类和家蚕高毒,施药时注意保护家畜,避免药液飘移到附近水域和桑树上。
(3)遇强光、高温、空气、水和碱性物质会加速降解,失去药效,故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
(4)避免高温与光照下贮存失效。
(5)要现用药现配,以免水溶液分解失效。
(6)应密闭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
(7)在作物上残留时间短,对环境无污染,对天敌安全,但鱼类对本剂极为敏感,不宜在水生作物上使用,不要使鱼塘、河流遭到污染。
(8)一般作物安全间隔期为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