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1 聚落与建筑

聚落英文为Settlement,是人类在特定生产力条件下,为了定居而形成的相对集中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建筑及其空间环境。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乡村民居建筑是乡村聚落的核心内容,从广义来看还包括相关的生活生产辅助设施,如谷仓、饲养棚圈、宗族祠堂、信仰庙堂等。

复兴人文因素和建筑环境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其中乡村聚落保护是重中之重。在聚落的保护中,整个村落的个性与结构和建筑的风貌又是关键所在。乡村聚落具有典型的乡土特征,如西南少数民族的村寨、江南水乡、徽派建筑群、西北地区的窑洞建筑等。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布局与自然环境上遵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营造理念,“风水”(古称“堪舆”)观念在村落选址和布局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图1-2-2)。从现代科学角度上看,“风水”是前科学时代的经验总结,由于缺乏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祖先们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建立起一整套乡村建设的知识体系。摈弃迷信的因素,传统“风水”理论中越来越多的经验观点在现代科学中得到解释与验证,“风水”依然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某些指导意义。

图1-2-2 最佳聚落形态图

风水学充分注意环境的整体性。《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清代姚廷銮在《阳宅集成卷一》中强调整体功能性,主张“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图1-2-3)建房之初要选择风水的穴位,寻龙、点穴、察砂、观水四项是聚落建设的关键所在。中国的纬度和气候决定了住宅坐北朝南,我国的住宅多数朝向正南或者南偏东15°~30°,背后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得到良好的日照(图1-2-3),例外的是汉代《图宅术》中流行一句话:“商家门不宜南向,徵家门不宜北向。”晚清时期徽商的住宅多朝东。聚落常依山傍水,利于交通出行、生活用水和生产灌溉;农田在住宅的屋前,时刻守护农业生产的安全;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藏风聚气。(图1-2-4)《黄帝内经》中提到“风者

图1-2-3 聚落风水格局图

百病之始”,即过强的罡风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以及引起连贯的“蝴蝶效应”。另外在心理学上,传统聚落按“风水”形势多形成一种“围合”或半围合的态势,可满足“防御安全”心理。

图1-2-4 典型风水布局的三江程阳八寨

从直观的视觉上也能初步判断聚落的“风水”好坏。《博山篇·论水》说:“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文中道出了在水质差的河边是不适宜居住的道理。观察聚落的水流速也是好“风水”的判断标准。古人认为:“水宜蜿蜒静缓,不宜浩荡。而小桥流水,则有怡情静心之功。”乡村周边环境中声、光刺激的大小,对人的睡眠影响甚大,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相吻合。

乡村聚落区别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就是建筑材料的选用。我国的南北乡土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福建夯土而建的土楼围屋、厦门的红砖古厝、广州沙湾古镇利用生蚝壳建造的住宅(图1-2-5)、徽派民居、西南少数民族的干栏式木楼、山西和陕西的靠崖式窑洞等。

图1-2-5 广州沙湾古镇的蚝壳墙面

乡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生土、木材、竹和稻草等。尤其是生土建筑,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目前还能在一些山村见到夯土建筑。建筑利用田里的土夯实而成,生土经过简单的加工作为建筑的主材,建筑拆除后又可回填入田地里,材料循环利用。这种生态建筑冬暖夏凉、建造方便、抗震性好、经济实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生土建筑逐渐被看作落后的象征,居民纷纷使用砖和混凝土等建筑材料。

混凝土等材料的建筑在乡村中大量出现,废弃后的材料回收比较困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而奥地利建筑师马丁·洛奇(Martin Rauch)改良泥土混合物成分,提升冲压技术,探索出更多的模板形式,最经典的是他为自己盖的房子House Rauch。他通过研究,对泥土进行不断压制,形成独石般的整体结构。在整体布局上,建筑与山地浑然一体,和谐自然。在夯土墙面上间隔使用条砖来提高夯土墙体的强度,同时形成挡雨条,减弱雨水的冲刷速度和力度,又在室内尤其是在厨房内使用玻璃,以阻挡油污(图1-2-6)。

图1-2-6 现代生土住宅House Rauch

2008年汶川地震后,建筑师刘家琨将灾区倒塌的建筑混凝土材料回收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秸秆作纤维,加入水泥等制作成环保材料—再生砖,材料免烧、快捷、便宜、环保,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图1-2-7)。

图1-2-7 灾区再生砖修建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