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中医学对人体的基本看法
2.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曾经是中国文化各领域的主流理论,现在仍然为中医学所运用。
2.1.1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源于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学说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称为“阳”,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称为“阴”。在有阳光的相对明亮、相对温暖的白天,地气向上蒸发,而没有阳光的相对黑暗、相对寒凉的夜晚,则天气向下沉降;地气上升于天而成云,云积到一定程度便形成雨而下降于地;位于南面和上面的光照充足而明亮温热,位于北面和下面的光照不足而黑暗寒凉;动物多是白天出动而夜间安静……随着人们对这两类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深入,阴阳概念的内涵也就不断地扩展,阴阳的概念中便逐渐增加了明与暗、热与寒、昼与夜、上与下、升与降、南与北、动与静等相对属性的内涵。阴阳学说具有以下规律:①春夏与秋冬、昼与夜、气候的寒热燥湿等自然现象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②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又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③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又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相反的方面转化;④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中又都包含着无限可分的矛盾方面;⑤阴阳统一体内存在自和、自平衡的关系。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1.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是发端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在中医学中实际上起了运筹学的作用,它将自然万物通过五行进行归类,以便运用。根据五行学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学说作为理论模型,成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五行与自然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见表2.1。
表2.1 五行与自然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