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通用设备管理与检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我国的设备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设备管理制度,其要点汇集在1987年7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简称《设备管理条例》)中。《设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主要任务和要求。它是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是指导企业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纲领,也是搞好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根本措施。《设备管理条例》的内容有总则(第一章)、设备的管理机构与职责(第二章)、设备的规划、选购及安装调试(第三章)、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检修(第四章)、设备的改造与更新(第五章)、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第六章)、教育与培训(第七章)、奖励与惩罚(第八章)、附则(第九章),共计五十条,但该《设备管理条例》已在修订中。

一、《设备管理条例》的特点

(1)《设备管理条例》是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把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理论和实践,又总结和提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设备管理的成功经验,体现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符合我国实际,并具有一定中国特色。

(2)《设备管理条例》针对我国设备管理的共性问题,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具体的管理办法则由各行业、省市自治区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地区的特点分别制订(如《设备管理条例》的实施细则等),并由企业按照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样,既坚持了原则上的宏观指导,又尊重了企业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力,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

二、设备管理的方针

《设备管理条例》规定,“企业设备管理,应当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以预防为主”。这是我国设备管理的三条方针。

1.设备管理要坚持“依靠技术进步”的方针

设备是技术的载体,只有不断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注入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保持企业持久发展的能力。

2.设备管理要贯彻“促进生产发展”的方针

设备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生产、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因此,《设备管理条例》把“促进生产发展”规定为设备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

坚持这个方针,就要正确处理企业生产与设备管理之间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基本上是统一的,但有时会发生矛盾。例如,安排设备的检修要占用生产时间,暂时减少产量与产值。这时,生产与设备检修之间出现了矛盾。但如果不及时进行必要的设备检修,甚至采用“驴不死不下磨”的做法,必将酿成设备事故,使生产陷于瘫痪,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两者矛盾的激化。

3.设备管理要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预防为主”的早期含义,是指在设备维护和检修并重中以预防为主。在当今推行设备综合管理的条件下,“预防为主”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发展成为贯穿设备一生的指导方针。

三、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

《设备管理条例》规定,我国设备管理要“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1.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

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是为克服设计制造与使用脱节的弊端而提出来的。这也是应用系统论对设备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

2.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

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是贯彻“预防为主”、保持设备良好技术状态的主要手段。加强日常维护,定期进行检查、润滑、调整、防腐,可以有效地保持设备功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延长使用寿命,减少修理工作量。但是维护只能延缓磨损、减少故障,不能消除磨损、根除故障。因此,还需要合理安排计划检修(预防性修理),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恢复设备功能,而且还可为日常维护保养创造良好条件,减少维护工作量。

3.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

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是提高企业装备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依靠技术进步方针的体现。

在一定条件下,修理能够恢复设备在使用中局部丧失的功能,补偿设备的有形磨损,它具有时间短、费用省、比较经济合理的优点。但是如果长期原样恢复,将会阻碍设备的技术进步,而且使修理费用大量增加。设备技术改造是采用新技术来提高现有设备的技术水平。设备更新则是用技术先进的新设备替换原有的陈旧设备。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能够补偿设备的无形磨损,提高技术装备的素质,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因此,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不能只搞修理,而应坚持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

4.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这是我国设备管理的成功经验,应予继承和发扬。首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有利于调动企业全体职工当家作主,提高参与企业设备管理的积极性。其次,只有广大职工都能自觉地爱护设备、关心设备,才能真正把设备管理搞好,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5.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设备存在物质形态与价值形态两种形态。针对这两种形态而进行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是设备管理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也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

技术管理的目的在于保持设备技术状态完好,不断提高它的技术素质,从而获得最好的设备输出(产量、质量、成本、交货期等):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就能保证设备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四、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

《设备管理条例》规定:“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完好,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综合管理是企业设备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制度,也是完成上述主要任务的基本保证。下面分别叙述四项主要任务:

(1)保持设备完好 要通过正确使用、精心维护、适时检修使设备保持完好状态,随时可以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而投入正常运行,完成生产任务。设备完好一般包括:设备零部件、附件齐全,运转正常;设备性能良好,加工精度、动力输出符合标准;原材料、燃料、能源、润滑油消耗正常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改善和提高技术装备素质 技术装备素质是指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技术装备适合企业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品质、通常可以用以下几项标准来衡量:①工艺适用性;②质量稳定性;③运行可靠性;④技术先进性(包括生产效率、物料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⑤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3)充分发挥设备效能 设备效能是指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功能。设备效能的含义不仅包括单位时间内生产能力的大小、也包含适应多品种生产的能力。

(4)取得良好的设备投资效益 是指设备一生的产出与其投入之比。取得良好的设备投资效益,是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方针在设备管理工作上的体现,也是设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设备投资效益的根本途径在于推行设备的综合管理。首先要有正确的投资决策,采用优化的设备购置方案。其次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一方面加强技术管理,保证设备在使用阶段充分发挥效能,创造最佳的产出;另一方面加强经济管理,实现最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

五、设备综合管理

设备综合管理既是一种现代设备管理思想,也是一种现代设备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思想自英国人丹尼斯·帕克斯在《设备综合工程学》的论文中提出后,引起了国际设备管理界的普遍关注,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1982年,国家经委负责人在全国第一次设备管理检修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认为,打破设备管理的传统观念,参照《设备综合工程学》的观点,作为改革我国设备管理制度的方向是可行的。”几十年来,我国设备管理改革的实践正是沿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但是,我国倡导的设备综合管理并不是英国综合工程学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参照以综合工程学为主的现代设备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融汇了我国设备管理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10年设备管理改革的实践成果所形成的设备管理体制(模式)。这个体制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管理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体制的基本内容,就是《设备管理条例》中重点阐述的“三条方针,五个结合,四项任务”。

六、设备管理现代化

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企业求得生存、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设备管理现代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谓设备管理现代化就是把当今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与管理理论、方法,综合地应用于设备管理,形成适应企业现代化的设备管理保障体系,以促进企业设备现代化和取得良好的设备资产效益。

《设备管理条例》全篇贯穿着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倡导不断提高设备管理和检修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比如,坚持“三条方针,五个结合,四项任务”,突出了设备管理思想观念的三大转变:由单纯抓设备检修到对设备的买、用、修、改、造实行综合管理的转变;由只重视技术管理到实行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追求设备投资效益的转变;由专业检修人员管理向全员管理方向的转变。

七、《设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2008年3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办公厅和省(市)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征求对<设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征求意见稿由总则(第一章)、设备使用管理(第二章)、设备资产管理(第三章)、设备安全运行(第四章)、设备节约能源(第五章)、设备环境保护(第六章)、设备资源市场(第七章)、注册设备工程师(第八章)、奖励(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第十一章)组成,共计六十六条。

制订《设备管理条例》的目的是规范设备管理活动,提高设备管理现代化水平,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设备管理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所从事的设备规划、设计、制造、销售、购置、安装、使用、检测、检修、改造、处置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