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泥炭矿床成因类型
泥炭矿床成因研究是运用植物学、孢粉学、水化学、煤化学、煤岩学、沉积学等技术手段,从泥炭矿体三度空间形态入手,研究泥炭矿体在垂直和横向的相互关系,剖析构造运动背景下的含炭建造的控矿环境和成矿模式,解释矿区范围内影响泥炭层、泥炭质量变化的沉积控制因素,从而查明泥炭成矿环境和成矿控制因素,为矿床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泥炭矿床因为是生物遗骸沉积转化而形成的生物成因矿床,当然属于外生矿床。成矿模式是对矿床赋存的地质环境、矿化作用、随时间变化显示的各类特征(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地球化学的和遥感地质的)和成矿物质来源、迁移富集机理等矿床成因要素进行的概括、描述和解释,是某类矿床共性的表达方式和共同认为是典型矿床研究的最终成果和成矿规律的表达方式。
含矿建造是泥炭形成的总体古地理环境,反映了泥炭层及其共生的沉积物长期持续聚集的过程。泥炭成矿环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发生泥炭聚集的地貌单位”。在这个地貌单位里,所进行的泥炭成矿作用及其产物具有相对独立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并将这些特征保留在泥炭建造中。虽然泥炭的特征与造炭物质本性有关,但最重要的控制因素还是成矿环境。在不同的成矿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含炭建造,产生了不同的成矿模式,也聚集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品位的泥炭。柴岫等(1990)根据泥炭建造形成的成矿环境,划分了两大类含炭建造类型,每一种含炭建造代表一种成矿模式(见表2-14)。
表2-14 成因类型与成矿模式(柴岫,1990)
从表2-14可以看到按泥炭形成和发育过程的沉积环境或地貌等因素划分的矿床类型。矿床成因类型划分的原则及依据为:一级类别是以泥炭成矿途径为主,结合沉积环境;二级类型以泥炭赋存时所处的地貌部位、湖盆洼地成因及其沉积环境综合考虑。不同成因类型的泥炭矿床不但具有不同的地貌类型,而且具有各自的沉积特征。因此,有些泥炭矿床虽已被泥沙等沉积物掩埋或失去了原有的地貌景观,但可根据泥炭层顶部和底部沉积物的性质、结构、构造、古生物特点来推断泥炭形成时的沉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