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学术思想
刘教授从医至今56年,一直专注于从事眼科工作,她虽出身西医但中西皆通,惯于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对症治疗。从她的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她的学术思想脉络,她师从唐亮臣老中医,不但继承和发扬了中医眼科的学术思想,更引用自身的西医基础,西为中用,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中医眼科学的新思路,她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五轮的学说的学术认识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有关眼与脏腑的论述。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为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窼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窼气之精为血眼,脏腑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指出眼与各脏腑的关系。五轮学说就是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把眼划分为五轮,明确分属五脏,说明眼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并应用于临床,指导辨证。
在眼部由外向内把眼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五个部分分别命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鉴于五轮学说对临床辨证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眼科因此运用比较普遍。《审视瑶函》强调五轮不可忽视,认为轮脏标本相应,既不之轮,则不知脏,是为标本不明。但是在临床上也有其明显局限性,涵盖面略窄,例如瞳神为水轮,其病变不仅在于肾,还常与其他脏腑失调有关。因此,近年来五轮学说采用了中西结合的研究方法,令五轮的定位同现代生理解剖学做了对比和探讨,使五轮的分布虽并未完全有统一认识,但也朝向规范化和客观化迈进了一步。
五轮在疾病的诊断上,从主观症状到客观体征,从肉眼到客观西医检查,都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提出了客观准确的辨证要点。特别通过眼底检查、视野、电生理、荧光造影、OCT等特殊检查,克服了以往把水轮病变专归于肾的局限性,弥补和拓宽了水轮的内涵。
总之,五轮辨证主要是通过望诊察看各轮之外部证候,运用眼与脏腑有关的学说,从而判断相应脏腑内在病变,指导临床诊断及治则、治法和方药。刘教授在临证时要审查五轮,但不拘泥于五轮,而是从整体出发,全身辨证和局部辨证相结合,进行全面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二、对眼与肝的关系的认识
《素问·金匮真言论》在论述五脏应四时,同气相求,各有所归时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指出目为肝与外界相通之窍道。《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审视瑶函》进一步阐述说:“肝中生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才能辨五色。”从以上论述中,说明肝藏血而具有调节血量的功能,且肝气通于目,肝主疏泄,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气能生血,又能行血,强调肝气冲和条达,眼才能辨色观物。肝脉上通目系,说明十二经脉只有肝脉是直接联系目系的,为之运行气血的作用,保证眼与肝的联系作用。临床上,肝血充足,肝气条达,目得所养,则视物精明。若肝血不足,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肝风内动,以致目病。目之所以能够视物,肝血的充盈畅达,肝气的疏泄适度是其主要保障,所以肝的功能活动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目,而目病多从肝来。例如花翳白陷,多属于肝胆火炽;又如肝血不足致双眼干涩,频频眨目,睛珠瞤动等;肝气郁结,可致暴盲,肝胆火盛,可致黑睛生翳,黄仁肿胀;肝气上逆,可致瞳仁散大;肝胆湿热,可见白睛色黄,黑暗生翳,黄仁肿胀,瞳仁紧小或干缺,神水混浊等。
从肝辨证是中医眼科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眼科临床应用的主要辨证方法。将眼科局部与全身证候结合起来辨证,为刘教授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三、对眼与脾胃关系的认识
眼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脾胃论》“诸脉皆属于目论”“脾胃虚弱则九窍不通”等观点。《兰室秘藏》云:“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故为生化之源,若脾运健旺,目得所养,则目明。如脾虚目失所养,而视物昏暗。眼之上睑属脾,下睑属胃,眼的约束,眼肌均由脾之精气结聚而成,脾胃具有升清降浊之功,升降得宜,九窍通利,失调则浊气上犯,易患目疾。如脾胃内蕴热毒,外感风热,则导致睑腺炎(麦粒肿)、睑板腺囊肿(霰粒肿)、睑腺炎等。湿热上邪犯肝则致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等。脾虚肝热,则致角膜软化症。脾主肌肉,若脾失运、中气不足可致眼肌麻痹。如眼睑浮肿,睑弦赤烂,多为脾胃热邪,上睑下垂,为脾虚气陷。眨目频频,胞轮振跳为脾虚有风。眼睑色泽清淡,为脾虚血少。饮食失宜,损伤脾胃,脏腑失调,湿热内蕴,或脾胃虚弱、思虑过度,统摄失职,目失濡养致发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神经萎缩等。脾不统血,血溢脉外,引起眼底出血。脾不运化水湿,引起视网膜及黄斑水肿、渗出等。由此可见,眼与脾胃密不可分,所以治疗眼病,尤其要注意调理脾胃,否则是治标不治本。
总之,眼内外眼病多与脾胃湿热、火毒壅盛有关,尤其外眼病多见。刘教授多采用:脾胃虚寒时,以温中散寒;脾胃虚弱,以健脾益气;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消食导滞,调理脾胃为大法进行治疗。临床要分清虚实,眼病多热、多火、多风,治疗用药时攻伐火热,不要伤脾胃,酌加理气消导以及保护脾胃之品。
四、对玄府学说的认识
《素问·水热寒论》“玄府者,汗空也。”玄府是指泄气液的孔窍。刘河间提出:“玄府者,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间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玄府之用,贵在开通,目中玄府为精气血津液升降出入之门户,受病失去开通而闭塞,则导致各种内外眼病,尤以神光蔽阻而视物昏蒙为临床多见。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神光由心、胆、命门上达于目,必赖玄府之通畅。《医学纲目》指出:“目主气血,气血盛则玄府通利,出入升降而明;虚则玄府无以升降而昏。”《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指出:“少阴里虚,神败精亏,真元不足,无以上供于目,以致目中玄府衰竭自闭,郁偈光明……则目无所睹。”说明玄府正常开通状态的维持,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血脉的营养,若精气不足,可造成玄府闭塞神光难以发越。说明虚证眼目昏盲,在补虚的同时,应注重开通玄府的问题。玄府闭塞的病变,广泛存在于各种内外障眼病中。《证治准绳·杂病》中说,青盲、云雾移睛、视赤如白、视正反斜及神光自现等症,均与玄府失调有关。庞赞襄在玄府学说的基础上倡导目病多郁论在眼科临床的应用,为中医眼科证治增添了新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中医眼科内容,开拓了辨证视野,使许多疑难内外眼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