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设计与室内设计概念
1.1.1 设计
设计(design)是连接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设计的定义,各类辞典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大致可归纳如下:意匠、计划、草图、图样、素描,结构、构想、样本。
因此可以说,设计是人的思考过程,是一种构想、计划,并通过实施,最终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终止目标。
设计为人服务,在满足人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又规定并改变人的活动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启发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设计具有不同的使命与方向。古代社会,设计主要为神而存在,在漫长的中世纪,设计则是以为宗教和帝王贵族服务为主要宗旨。然而,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发展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过量工业化的代价正在瓦解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向大自然的掠夺性索取,工业公害以及人口恶性膨胀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情淡漠、人满为患,等。由现代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逼迫人们不得不回到人类最起码的“生存”这一根本的保守性的立场上来。为了人类生存与改善现状,人们寄希望于“设计”,通过设计从宏观上改善环境,创造一个精神充实且具有商业文化价值的社会环境。可以说,这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现在,人们对设计的真正使命和作用的殷切希望和期待。“设计”作为连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的桥梁,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创造理想的社会环境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设计”在现代和未来将走向城市与民众,它必将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毋庸置疑,“改善环境”“创造环境”将成为21世纪全球范围内人类文化活动的重点。
关于宏观上的设计分类:历来有过多种尝试,但是,若将构成世界之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作为设计体系分类之坐标点,便可由此科学地建立起相应的基本设计体系,如图1-1所示。
图1-1 基本设计体系
设计的三大体系是紧密相连的,但在以上三大设计体系之中,由于近代以来人与生存空间的矛盾已发展到了人类忍耐的最大极限的边缘,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环境设计”概念的崛起(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提出:“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美国建筑师们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发展不是这个主义或那个运动,而是对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普遍认同”。)因此,通过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就成为三大设计体系中最为根本、最为宏观、最为紧要的方面了。系统一的视觉传递设计是维系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意志疏通和情报、信息交流装置设计。系统二的生产产品设计,确切地说,就是环境装置及生活用品设计。系统三的空间环境设计含括了城市及地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广场设计、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作品设计和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以上各类艺术的整合设计。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部环境设计,是空间环境设计系统中与人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和最为重要的方面。如图1-2所示为现代环境艺术构成。
图1-2 现代环境艺术构成
1.1.2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
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却早已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已存在。自建筑的开始,室内的发展即同时产生,所以研究室内设计史就是研究建筑史。
室内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对现有的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深加工的增值准备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在可行性的有限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合格产品的准备工作。需要工程技术上的知识,也需要艺术上的理论和技能。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出来的,它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再创造。室内设计可以分为公共建筑空间和居家两大类别。当我们提到室内设计时,会提到的还有动线、空间、色彩、照明、功能,等等相关的重要术语。室内设计泛指能够实际在室内建立的任何相关物件,包括:墙、窗户、窗帘、门、表面处理、材质、灯光、空调、水电、环境控制系统、视听设备、家具与装饰品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