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技术经济(第四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经 济 效 益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从事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取得预想的效果。由于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性质不同,所取得效果的性质也不同。尽管如此,无论从事何种实践活动,也不管取得什么性质的效果,都必须消耗劳动。也就是存在着对取得的效果与所消耗的劳动的评价问题。这种对效果与劳动消耗的比较和评价,即是通常所指的经济效果问题。经济效果亦可称为经济效益,两者没有严格的区别。

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果,是经济工作的核心。分析和评价与技术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是技术经济的主要任务。因为要取得任何有用的成果,即取得一定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说必须消耗一定数量的劳动。所谓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使用价值或经济成果与获取该使用价值或经济成果所消耗的劳动的比较,或者说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较。

可见,经济效益必须将取得的经济成果与为此所付出的劳动耗费相联系。所以,经济效益通常可表达为:

          (2-1)

式(2-1)中的E称为相对经济效益,表示单位消耗所获得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下述方式表达经济效益:

E(经济效益)=V-C          (2-2)

这是以绝对量形式表示的经济效益,称为绝对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表达式中的劳动消耗包括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两部分。活劳动消耗是指劳动者在经济活动中所耗费的劳动量;物化劳动消耗是指经济活动中所耗费的实物量,包括所消耗的设备、工器具、材料、燃料、动力等。不同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使用价值,应该从各方面来衡量,譬如产品的产量、质量、满足社会对产品品种或功能的要求、减轻劳动强度、保持环境的效果,以及对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等。这些使用价值有的能够用一定的数量,以货币表示。但也有的则不能用货币形式表示,例如对环境保护的长远效益,对提高大众健康水平的作用,或对增强国防能力的作用等。对这些非常重要的因素,只能进行定性的分析。因此,使用价值应从可定量的和不可定量的两方面予以衡量。

对技术方案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计算分析可以用货币表示的成果,而且要分析那些不能用货币表示的成果;不仅要重视可以计量的成果,也要对那些非数量化效果进行分析。在有的情况下,非数量化效果甚至成为决定方案取舍的决定性因素。

二、经济效益的分类

依据评价角度及分析对象的不同,经济效益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 

根据受益分析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站在企业立场上,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分析得出的技术方案为企业带来的效果称为企业经济效益。而技术方案对整个国民经济以至整个社会产生的效果称为国民经济效益。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对同一技术方案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与国民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可能会不一致,这就要求不仅要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而且还要分析国民经济效益。对技术方案的取舍应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评价的结果。

2.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一个技术方案的采用,除了给实施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外,还会对社会其他部门产生间接经济效益。如水电站建设,不仅给建设单位带来发电和旅游收益,而且给下游带来防洪收益。一般来说,直接经济效益容易看得见,不易被忽略。但从全社会角度,则更应强调后者。 

3.有形经济效益和无形经济效益 

有形经济效益是指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比如利润等;无形经济效益是指难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例如技术方案采用后对改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劳动力素质、填补国内空白等方面产生的效益。在技术方案评价中,不仅要重视有形经济效益的评价,还要重视无形效益的评价。

三、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

1.技术、经济和政策相结合

某项技术是否要采用,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本身,而还要看其是否具有生产上的适用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且要分析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宏观上还要求它能符合国家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充分地考虑技术、经济和政策诸方面的效果。

2.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合

宏观经济效益指的是社会效益或国民经济效益,而微观经济效益则是指企业或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有矛盾。在评价经济效益时,应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选择宏观经济效益好的方案。

3.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相结合

短期经济效益体现眼前的利益,长期经济效益应体现长远利益。在评价技术方案时,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也要分析和考察长远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最终会葬送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技术方案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只讲长远利益,人们得不到应有的眼前利益,会损害人们的积极性。因此,正确处理好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是保证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经济效益有些是可以定量化的,有的则不能定量化,因而在评价技术方案时,不仅要从定量方面去衡量其经济效益的大小,而且还要从定性方面分析经济效益的优劣。由于某些定性的效果往往也可以通过定量的数值指标反映出来,所以,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加有效和重要。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定性分析又为定量分析指出方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四、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从劳动成果及劳动消耗两个方面考虑,一切能增加产出以及能够节约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消耗的办法和措施,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根据技术经济学的原理,影响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九个因素。

(1)提高产量和劳务量、增加品种 同样一个企业和一台机器设备,如果产量和劳务量提高,经济效益就可以成比例地提高。企业开工率不足,设备利用率不高,产量和劳务量少,经济效益就相应地降低。 

(2)提高质量、优质优价 质量功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提高成品率、优质品率和新产品率,可以直接改善经济效益。 

(3)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节约资金是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4)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在工业产品成本中能源和原材料费用占很大的比例(50%~90%)。所以,节约使用物资,尤其是紧缺的原材料和能源,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对提高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 

(5)提高劳务的利用效率 交通运输是主要劳务部门。由于经济布局和运输调度不合理以及各种物资消耗定额偏高等种种原因,所以运输劳务量有很大的浪费。改进布局,合理调度,节约物资,减轻质(重)量,就可以节约大量劳务量。 

(6)提高人力的利用效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活劳动,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7)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把有限的自然资源利用好,提高利用效率,节约自然资源,发挥自然资源的最大作用。

(8)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经济效益。缩短建设工期,缩短达产期,缩短生产周期,加快流动资金周转的速度,就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9)调整经济结构和合理分配各种生产要素 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和合理分配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是经济评价和利益分配的工具,如果价格不合理,既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效益的大小,也不能合理地分配利益,使各方面积极性受到影响,最后都对经济效益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价格合理化是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由此可见,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措施是全方位的,必须依靠和动员企业、全社会的力量。有些措施是明显见效的,有些则是潜移默化长期才能见效的,但是都要认真对待。

五、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及构成

(一)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不同的技术方案各有其特点,由此造成技术经济评价的复杂性,从而也决定了考察技术方案指标的多样性。对技术方案应从不同的方面去比较、分析才能反映其全貌,全面地评价技术方案,为技术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就应该采用多种技术经济指标,从技术和经济的不同角度反映技术经济活动的效果,所有的技术经济指标就构成了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是全面、客观地衡量技术经济方案经济效益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

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按照其应用范围可分为财务评价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全社会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两类。

1.财务评价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财务评价技术经济指标体系,是对工程项目或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一系列指标。这些指标可分为如下几类。

(1)劳动成果类指标 这类指标反映采用技术方案或实施项目后可直接获得的有用成果,表征劳动成果的有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品种指标以及时间指标等。

①数量指标 是表示技术方案在一定时间所能提供的产品或产值数量水平的指标。产量指标包括可以直接、具体地反映技术方案在一定时期内能提供的劳动成果的数量,即实物量指标,也包括价值量指标,例如工业企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等。

②质量指标 是表示产品满足必要功能的程度。判别产品质量的优劣是看其是否符合国家和部门规定的质量标准。工业产品的质量通常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等要素。

③品种指标 是表示在基本功能相同的条件下,能满足社会各种特别需求从而在性能、形状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的产品品种数量。例如化学肥料可分为氮肥、磷肥和钾肥,而氮肥又可进一步分为尿素、碳酸氢铵、稀氨水等品种。产品品种的数量、新品种增加的速度等反映了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程度。

④时间指标 是表示与时间因素紧密相关的指标,通常包括产品设计和制造周期,工程项目建设周期,使用年限,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

(2)劳动耗费指标 劳动耗费指标可分为反映劳动消耗的指标和反映劳动占用情况的指标。这类指标可用实物量,也可用价值量表示。

①劳动消耗经济效益指标 主要有反映活劳动消耗的指标,例如劳动生产率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反映物化劳动消耗的指标,如原材料消耗、燃料和动力的消耗、单位产品折旧等。

②劳动占用经济效益指标 主要有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占用和原材料储备、在制品等流动资金的占用量。

(3)综合经济效益类指标 综合经济效益类指标反映了劳动收益与劳动耗费的相互比较。这类指标包括利润率、投资收益率等。

2.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人均国民收入 是体现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指标,该指标从总体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富裕程度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

(2)社会劳动生产率 是指生产部门劳动者平均每人每年创造的国民收入,该指标综合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国民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

(3)社会积累效果 是指单位社会积累基金所新增加的国民收入额。社会积累效果的高低反映了社会积累基金使用效率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大小。

(4)国民收入物质消耗率 是指单位国民收入的物质消耗额,是反映社会物质消耗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效益指标。

(5)能源利用效果 是指每消耗相当于1吨标准煤的能量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反映了项目对能源利用效果的一项重要效益指标。对于耗能大户化工行业,该指标尤为重要。

(6)资金利税率 资金利税率以单位资金所提供的利税总额,反映社会资金的利用效果。资金利税率高,表明单位资金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利税,即社会纯收入。所以,资金利税率是衡量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很重要的指标。

(7)流动资金占用率 是指单位国民收入占用的流动资金数额,它反映了建设、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经营管理水平。但许多化工生产企业的生产周期较长,所以流动资金的占用率可能在客观上较其他行业高。

(8)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是指计划周期内建成投产并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比,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后形成的固定资产的使用能力。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是衡量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一项综合经济效益指标。

由上可见,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指标构成。实际运用时,应根据技术方案或项目的特点,用一些最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其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