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领导干部提升当众讲话魅力要练胆
1.讲话有胆,内容精彩
我常在琢磨,“有胆有识”这句成语,为什么不能颠倒过来说成“有识有胆”呢。
因为这个顺序反映的是一种因果关系。有识未必有胆,有胆才能有识。有胆是前提,有了胆,上台才能讲出精彩的“识”;没有胆,准备的“识”再精彩,到了台上也会讲不出来。
胆像什么,就像房间里的电源开关;识像什么,就像房间里的精美装修。电源一关,房间一片漆黑,再精美的装修你也看不见;打开电源,灯亮了,才能看到屋子里漂亮的装修。我们上台讲话也是如此。上台前讲话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因为没胆,往台上一站,脑子一片空白,把词忘得一干二净,只有有胆,到台上才能有超水平的发挥。
网友“射手mm”看了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总决赛后写了一段评论:
我很喜欢那个唯一的女选手——周瑾。她的镇定、从容,回答巧妙、机智、滴水不漏,真是让人喜欢。她参加比赛的时候还是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现在比赛完小孩已经四个月。一般的孕妇都在家养尊处优,她来到这个创业的舞台和男人们一争高低,不卑不亢,拿到500万元也是实至名归。
周瑾为什么能够在总决赛中获胜?正是有胆帮了她的大忙。只有“镇定、从容”在先,才有“回答巧妙、机智、滴水不漏”在后。
《演讲与口才》中讲过一个大学生靠有胆转危为安的求职故事。
大学生郑某求职参加某合资公司的面试。负责接待的一位先生向她递来名片。郑某因为紧张,匆匆看了一下名片,就连忙对对方说:“您好!藤野先生,您不远万里,远离祖国,来到我们中国创业,真的很佩服您的创业精神。”
那人愕然地说道:“远离祖国?你以为我是日本人吗?我姓腾,叫野阔,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这下郑某陷入了尴尬。她调整了一下情绪,诚恳地道歉说:“对不起,我刚才太紧张了。不过你的名字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他教给鲁迅先生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让鲁迅先生受益终生。我希望您能成为我生命中的‘藤野先生’,帮我走上事业的大道!”
腾先生一下子转怒为喜,不但没有怪罪她的言语过失,还因为郑某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而决定录用她。
太紧张,让她看错人名;一镇定,马上妙语出口。
我自己也有切身的体会,当主持人时间长了,胆量练出来了,站在台上放松自如,才不时能蹦出几句妙语来。
全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来珠海做健康报告,我担任主持。在介绍洪昭光时,我是这样介绍的:
洪教授在健康教育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今天我想授予他三个头衔:“五星上将、农业部长、体委主任”。说他是五星上将,是因为他推广防病养生不战而去人之病;说他是农业部长,是因为他介绍的“红黄黑白绿”食品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说他是体委主任,是因为他提倡的步行锻炼推动了全民健康运动……
当时全场大笑,洪昭光也笑了。
我在介绍洪昭光时,这三个形象称呼能产生,就是因为我当时轻松自如不紧张。前提就是有胆。如果紧张,只能按照主办方提供的资料平淡无奇地宣读出来,不可能像上面那样形象地作介绍。
2.讲话有胆,可避免“错词、滞词、没词”
根据我的观察,当领导的上台讲话无胆,大多会出现“三词”表现:错词、滞词、没词。
错词——就是心口不一,把词说错。像我们主持人是以说话为职业的,也常常会因为紧张无胆而说错话。
有位主持人,长期在直播室里对着话筒做节目。在他第一次主持大型晚会时,往台上一站,看到几千人的场面,一下子紧张了,报幕时说:“下面请欣赏新疆歌舞《掀起你的头盖骨》。”
惹得全场哄堂大笑。原来是把《掀起你的盖头来》说错了。
网上有个连长讲错话的笑话:
军首长到连队视察。连长汇报工作读到“干部要爱护士兵”这句话时,由于“干部要爱护士”这六个字处于本页最后一行的末端,“兵”字处于次页首行第一个字位置,这位连长过于紧张,就念成了“干部要爱护士”,闹出个大笑话。
滞词——就是舌头发硬,结结巴巴,读稿都读得很不连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无胆就会紧张,一紧张,全身肌肉都是僵硬的,舌头也不例外。常言说“笨嘴拙舌”,这“拙舌”就是舌头僵硬。舌头一僵硬,就打不过弯来,自然就结结巴巴。
没词——就是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讲什么了。
在和一些企业老总聊天时,他们经常会讲到这样一种情况:我在台下讲话流利自如,可是出席一些很隆重的会议往台上一站,脑子就短路,一片空白。结果讲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了。下来一想,后悔不迭:我刚才在台上应该这样讲才对呀。可在台上就是想不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还是紧张、没胆造成的。
脑子为何会空白?因为从生理学上讲,人一紧张,肾上腺激素分泌过旺,使得心跳加快,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充血,肌肉收缩加剧。正是因为心跳加快、肌肉收缩加剧用去大部分氧气,大脑供氧不足就会出现暂时缺氧的现象,也就是头脑会一片空白。
另外从思维科学角度讲,在台上思如泉涌、妙语如珠,是灵感思维的产物。灵感思维又是右脑的产物。右脑只有在镇定、放松的时候才运转,一紧张,马上关闭。所以,站在台上一紧张,管灵感思维的右脑就关闭了,自然就讲不出精彩的话了。
3.解决讲话无胆势在必行
我在教学和培训中发现:讲话无胆者,细分起来,共有两种,一种叫全无胆,一种叫半无胆。
什么叫全无胆?
全无胆就是台上台下都没有胆量讲话。全无胆的情况,在大学生当中比较多,在领导干部当中不太常见。
什么叫半无胆?
半无胆就是有时讲话无胆,有时讲话有胆。在领导干部当众讲话中,半无胆的现象比较多。常见的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对上无胆,对下有胆。
这种情况就是对员工对下属讲话有自信,能够有条有理、侃侃而谈。有一家电器销售公司的店长,他说每天开晨会,面对下属几百名员工讲话没有一点问题,但是一遇到总公司领导来视察让他汇报工作时就紧张,读稿都读得结结巴巴。
一位读者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
在您的指导下,我的口吃情况得到很好的改善,在人际交往中所受到的限制明显减少,在平常和同事们谈话基本达到流利自如的水平。每天独处时就自言自语地讲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事情,都能达到满意的流利程度。
可在和领导或其他单位的同事讲话时就难了。有些话明明知道怎么说、该说什么,可就是说不出来,结结巴巴,以至于造成很多误会,让人很反感。同时,我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受到打击,很多工作很难展开。例如:我把工作方案写得很好,可向领导汇报时却是乱七八糟,有口难言,有话说不出,有想法无法表达。一次两次倒没什么,可我每次见到领导都如此,就很糟糕了。
第二,对外无胆,对内有胆。
有些人对内讲话时,大家都熟悉能够放得开,不紧张;而对外讲话,面对陌生人就紧张,不会讲了。
在培训中我还发现,有一种人正好相反,对外有胆,对内无胆。
一位航空公司的乘务长说:
我面对陌生乘客服务或讲话时有胆、有自信,而面对领导和同事讲话时却很慌张。
第三,讲话无胆,谈话有胆。
不少人与同事、下属在底下一对一谈话时,生动、形象、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很有感染力。但是一让他上台对着众人讲话就紧张,或者是语速太快,或者是表情严肃,或者是眼睛不敢看人,或者是手足无措,或者是结结巴巴,总之像换了个人似的。
4.领导干部为什么讲话无胆
领导干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胆的情况呢?
我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跛脚论,二是鸭子论。
先说跛脚论,就是中国语文教育重文轻语造成了讲话无胆。
语文二字,顾名思义,文,是指文字、文学、作文的训练;语,是指口头语言的训练。语文课应该是有文有语。而我们的语文课是有文无语,所以说是跛脚的。
我每学期接新班开始上当众讲话课时,都要做一个简单调查,对学生说:“从小学到高中学过口头语言表达课的请举手。”结果有一次全班60个人,举手的只有一两个。一问,还都是因为上高中时要考播音主持专业,在社会上找老师学过一点。所以,我们的语文课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哑巴中文,学生只会写作文,不会开口讲话。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美国的政要和企业家面对记者时能从容不迫、侃侃而谈。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网友“伴我成长”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其实,美国人的演讲口才,不是一朝一夕练就出来的,而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个阶段不停磨炼而成的。也就是说,真正培养美国人一副好口才的重要原因是美国的教育。有关专家曾对演讲人的心理做过调查,得到结论:60%以上的人都对做演讲有胆怯心理,以为演讲仅次于死亡,其可怕程度排在第二位。由此,专家以为:演讲还不仅仅是口才的训练,也是胆量的挑战和锻炼,需要长期培育。
美国教育界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美国从小学起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他们从小学开始就注意在课堂上磨炼学生的口才,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或者历史等其他科目的课堂,演讲、争辩已是家常便饭,学生早就习以为常。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胆量处处能得到锻炼,口才时刻能得到训练。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们经常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要求以专题的形式上台演讲,更是让学生的口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锻炼。演讲、争辩在学习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腾讯评论中有篇文章更是讲到,美国人培养演讲能力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美国人十分重视沟通交流的能力,对幼儿就开始进行演说能力的培养。从上幼儿园开始,每个小朋友就要到台上去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想法,或向别人展示和讲解自己的物品,还会像模像样地要求大家提问。别的小朋友也不会客气,五花八门的问题都会提出来。老师会予以鼓励、赞扬,给小朋友以无比的勇气和自信。
我们的每位领导干部都是从中国语文有文无语的课堂里走出来的。如何写作文,老师教过,也很重视。但是怎样当众讲话,老师却从来没教过。所以,上台无胆也就是很自然的现象了。
第二是鸭子论。俗话说“赶鸭子上架”,意思是说强迫人去做他能力达不到的事情。“将帅起于卒伍,宰相起于州县”,每个大领导都是小领导出身,每个小领导都是从普通员工干起。当员工的时候你只要能干就行。但是当了领导就逼着你既要会干又要会说。这一逼,就好像是赶鸭子上架了。所以初当领导的人,会干不会说,也是一种常见现象。
心理咨询师吴仕逵在《管理者为何“口吃”》的文章中谈道:
某患者一次公司例会要做部门工作总结,会前原本准备得非常充分,甚至写了发言提纲,但当众站起来后,十分恐惧,张口结舌,竟然什么都说不出来,又是出汗又是发抖。他感到十分烦恼,并因此导致自我评价降低,自艾自叹,自卑自责。
另一位患者的口吃出现在谈判中,尤其是快要拿到大单的时候,他就会思维混乱,语无伦次,大单总是拿不到。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专业人员默默工作就行,不需要频繁的沟通和交流,但被提拔做管理人员后,就需要在部门会议、中层会议、全体员工大会上发言,紧张和恐惧的问题就来了。有的人甚至害怕与领导和陌生人讲话。一旦讲不好,领导还没有说什么,就担心会失去目前的职位,因为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吸纳更年轻的职员。
著名的彼得原理和“赶鸭子上架”的意思差不多。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指出,在管理学中有一种普遍现象: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会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会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而要想胜任新的岗位,就要通过自我训练和不断的进步。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讲话无胆有其客观原因,不用大惊小怪。但是讲话无胆,会直接影响领导干部的工作,又不能坐视不管。
那么,从哪里入手改变讲话无胆的状况呢?
5.从无胆到有胆的练习模式
胆小害怕,是学习讲话的第一只拦路虎。怎样降伏这只老虎?
胆量,属于人的心理素质,属于人内心的东西。无胆,是块心病,是个心魔。治心病,有两种办法:一种叫西医式练胆法,一种叫中医式练胆法。
(1)西医式练胆法
西医治病是就事论事,外病外治,内病内治。无胆属于心病,大部分演讲书都会给你提供心理疏导、改善心理素质的几条原则:
①害怕当众说话并不是个别现象。
②一定程度的登台恐惧是有利的。
③再出色的演讲者也一样有登台演讲的恐惧。
④恐惧是因为你不习惯登台。
接着,还教给你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
①确信自己的题目有意义。
②避免想那些使你不安的事情。
③要自己给自己鼓气。
④把听众当成你的朋友。
一般的演讲书都会教你三种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深呼吸,握紧拳头再放松,后仰放松颈部肌肉。
平心而论,这种西医练胆法,对于有一定登台经验的人和心理素质较强的人有用,但对于大多数首次登台的人、心理调适能力差的人、上台受挫产生严重心理阴影的人来说,则基本用不上。
这些治疗讲话无胆的药方之所以不太有效,就是因为缺少一种整体思维,没有将心理与生理、内心与形体统筹考虑。对无胆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能模仿、能练习、循序渐进的内病外治的具体方法。
(2)中医式练胆法
中医看病都是把人体各部分看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辨证治疗,内病可以外治,外病可以内治。
先看看中医的外病内治。
在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个案例:一个12岁的男孩儿,皮肤不太好,小腿上有鱼鳞斑,一到秋冬季节就很痒。孩子经常挠,然后就长痂,有时面积很大,痂很厚。孩子夏天都不敢穿短裤。
中里巴人怎么治的呢?他认为看起来是皮肤上的病,病根却在脾肺气虚。于是给孩子开了参苓白术丸,健脾益肺;补中益气丸,健脾止泻;玉屏风散,防风止汗。结果,外病内治,孩子的皮肤病治好了。
再看中医的内病外治。
中里巴人在书中又举了一个例子。
前年的春天,我去新加坡旅游,暂住在好友杰森家里。那天晚上正在喝茶聊天,杰森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他的一个英国朋友突然病重,不能说话了,让他过去看看,并请我一起过去帮忙给诊诊。路上杰森对我说,这个英国朋友很喜欢中国文化,经常和他一起聊天,已经75岁了,是个忘年交。
来到那个英国朋友的家,老人正斜靠在沙发上,两目有神,看着并不像有病的样子。他的私人医生已经来了半天了,据说是当地最有名的西医。那医生说他是脑血管有问题,建议他回英国去治疗,并马上住院检查。老人似乎不同意,连连摇头。朋友向老人介绍,说我可以用中医的方法帮他看看。老人睁大眼睛很惊奇地望着我。我让老人伸出手来,帮他把脉。他的脉弦滑有力,弦为肝火,滑为痰盛。再让他张开嘴看他的舌象。老人张嘴很费力,舌头歪向一边,卷曲着,舌头一边已被咬破,还在出血,里面还尽是食物残渣。
他的侍者向我们介绍说:老人几年前得过脑血栓,左手臂一直不是很灵活,但其他一切正常。昨天晚上喝了点酒,今天早上说话就有点不太清楚了,尤其吃饭时总咬舌头,而且食物都糊在舌头上无法下咽,到晚上连张开嘴都吃力了。
老人的问题在中医看来属于中风先期,肝风内动,痰蒙清窍,心脉淤阻。舌通心脉,“舌乃心之苗”,故舌头的症状最多。
老人身体壮实,本可直接用安宫牛黄丸化痰熄风,但手边无药,我的针灸用具也没带在身边,便提出用汤勺为老人刮痧。我把我的思路一说,杰森用英语一翻译,那个西医大夫连连说“No”,并显出气愤的样子。而那个英国老人却露出欣喜的表情,频频点头。西医大夫最终铁青着脸,坐在旁边的沙发上,不再说话了。
我在老人家的厨房搜寻了一番,找到了一把做工精致的、可能是盛饭用的小木铲,又找来了一瓶橄榄油。我让老人脱掉外衣露出左臂。老人的肌肉很结实,我顺着左臂的心经刮了起来,从极泉穴开始。那个小木铲很好使,比我在国内用的刮痧板还顺手。我边刮边问:“感觉怎样?”老人露出惊喜的表情,还时不时地点点头,好像正在欣赏一首美妙的曲子。
痧出得很畅,不一会儿心经已经变成了一条黑紫的线条,像是被人重重地打伤了一样。那位西医大夫惶恐得坐立不安,总让我轻一点、轻一点。
刮了大约十几分钟,当刮到手腕的灵道穴时,老人突然剧烈咳嗽了一阵,吐出了两口暗黄色的浓痰,然后向我挑起大指,清晰地用英语说了句“太奇妙了”。我接着又在老人的神门穴点按一分钟,以泻心经之余火;同时用另一手在脾经的大都穴按揉,以接引心经气血;最后掐点太白穴一分钟,把肝火之多余能量尽转于脾经储存,不致白白泻掉。治疗共30分钟,再让老人吐舌头,已经伸缩自如、归位如初了。
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给了我很大启发。治登台无胆的病,我就是以中医“诸病于内,必形于外”理论做指导,用了内病外治法,通过外在体态语的训练来解决无胆这个内在心理素质的问题。
在教学当中,讲到练胆这一课时,我都会先做一个实验,让学员感受内无胆一定形于外的道理。
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低着头,眼睛看着地面,面部没有一点表情,身体歪歪扭扭,一直晃个不停,口中小声说“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然后我问学员我是有胆还是无胆。学员说无胆。我又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学员说,从低着头、不敢看观众、身体歪歪扭扭这些肢体语言上看出来的。
第二遍,我面带微笑,挺胸收腹,双脚并拢,目光坚定地和听众交流,声音洪亮地说“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这次我再问学员我有胆还是无胆。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有胆!”
通过这种对比演示,学员一下子就明白了内病可以外治的道理。
概括起来,无胆的人,在肢体语言方面常犯三种毛病:笑不定、眼不定、站不定。
在我刚开始当众讲话培训时,怎样克服上台无胆,是一个让我很困惑的问题。后来我在培训中发现:上台讲话内心无胆、自卑的人,一定会在他的肢体上表现出来,观众是可以看出来的。
这个“看”字很重要,我们没有火眼金睛,看不到上台讲话者的内心,但是我们能看到他的脸、手、身的动作。这些外在的形体动作能准确地透露出他的内心状况。一个无胆的人,内心紧张、害怕,心怦怦狂跳,那我们一定能从他的肢体动作上看出来:脸上肌肉紧绷,没有一丝笑意,眼睛不敢看观众,手不知道放哪里,双手发抖,两腿发抖。而如果上台后能改变无胆的肢体语言,就可以给观众一个有胆的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你内心的沉着和自信。
下面我们先来逐一分析三不定的毛病,然后再用三定法对症治疗。
6.无胆讲话者的外在表现“三不定”
“三不定”是指笑不定、眼不定、站不定。
我们先说笑不定。
笑不定,就是上台讲话没笑容。凡是上台紧张、害怕的人,一定表情严肃,笑容绝不会自始至终挂在脸上。为什么?因为心里一紧张,反映在生理上,全身肌肉都会紧张,脸上的肌肉自然也是绷紧的,一绷紧,就必然给观众一种面如秋霜的感觉。
你给观众一个冷脸色,观众下意识地就会对你很冷漠;你看了观众的脸色难看,就会更紧张,表情更加僵硬。
我主持过一个大企业每年一度的客户答谢会。董事长上台讲话,“各位来宾、各位客户,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们举办这个答谢活动,就是为了衷心地感谢大家对我们企业的大力支持。”他的文字是热情洋溢的,但他的面部表情自始至终冷冰冰的,嘴角不往上翘,眼角看不到任何笑意,你从他的语言当中感觉不到一点感谢的意思。会场很气派,钱花了不少,就因为讲话不会笑,答谢会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还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干部培训讲座。培训中心的领导一开口,我就非常注意观察他的面部表情。他说:“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参加这一期的领导干部培训。经过精心筹备,我们的国学讲座终于开班了。”
说“大家好”,本来应该面带微笑,热情洋溢,给人心口一致的感觉,可是他脸上的肌肉是僵硬的,没有任何表情,传递的是不欢迎大家来听讲座的信息,让人很不舒服。
根据我的观察,领导干部当众讲话笑不定的情况非常普遍,能达到80%。甚至一些很有经验的演讲者,也存在笑不定的问题。
再说眼不定。
内心无胆、紧张的人,他的眼睛一定不敢看人。不看人看哪儿呢?或者看天花板,或者看地面,或者看手中的讲稿,或者看一下观众,眼睛马上躲开了,就是不敢自始至终看着观众说话。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心里害怕见观众,一定会在眼睛上反映出来。而一个内心自信,充满着讲话愿望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是放着光的,会像探照灯一样,始终和观众进行目光的交流。
乔布斯是一位伟人,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演讲家。但是他2005年6月12日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却是一次并不出彩的演讲。
演讲内容很精彩,讲了三个故事:退学之后学习美术字的故事。30岁时被苹果开除的故事,战胜胰腺癌的故事。这三个故事激励了全世界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但是看了视频才知道,他的现场演讲效果却并不很好,15分钟的演讲中,只有三四次学生的掌声。为什么呢?我从视频中注意到,他并没有将稿子背下来,眼睛4/5的时间都在看稿子,顾不上和台下的大学生交流,而且没有笑容。这与他后来在苹果新产品发布会上的演讲比逊色很多。
我主持过一个企业管理的高峰论坛,三位主讲嘉宾,其中有两位都存在眼不定的问题。
一位是自始至终都看着自己的演讲稿念,从不抬头。读到“尊敬的某某部长、尊敬的某某局长,非常感谢你们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时,他的眼睛也没有看一眼下面的部长和局长。给人的感觉是:目中无人。
另一位好一点,眼睛知道和观众交流,但是他的眼睛只敢看中间的观众,而从不看左右两边的观众,没有兼顾全场。给人的感觉是:目中有人,但只有少数人,没有全场人。
这两种表现,都给人不尊重领导和听众的感觉。究其原因,并非傲慢,只是因为紧张,没有受过训练,但这样会造成误会。
上台讲话眼不定的情况,在领导干部中大约能占到50%,与笑不定相比要好一些。
最后说站不定。
站不定,有两种情况。
一是做不到站如松。由于紧张、害怕,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形体姿态。手足无措,手没地方放,脚没地方搁,不知道怎样站才好,耷拉着头,佝着胸,站得歪七扭八的。
二是不等站稳就说话。因为紧张,恨不得一口气把话说完,所以,上台不等站稳就开口说话,话不等说完,就落荒而逃,根本顾不上鞠躬谢幕。而有胆的人,一定是站如松;一定是站稳了之后,等全场安静之后才开腔讲话;一定是讲话结束之后,非常从容地下台。
有一个专门做媒体数据调查的大公司的女老总,在一次调查数据发布会上,由她来发布调查数据。她非常重视此次讲话,职业套装很高档,大波浪发型是精心吹过的,然而站上讲台之后,就将胳膊肘往讲台上一放,整个人的重心就靠在了讲台上,就这样一直把话讲完。这就是站不定。本来往台上一站应该是像我们古人说的“站如松”,两腿并拢,身体站直,可是她由于紧张,下意识地要找个心理依靠,就一直靠在讲台上了。
我还在一个大型会议上看过一个很有影响的网站领导讲话,两只手没地方放,老是插在裤兜里,给人一种对听众不屑一顾的神态。实际上是天大的冤枉,这个人一直对人很和善,何况台下还坐着他的领导,这都是因为紧张,手不知往哪儿放造成的。这也是一种站不定。
当众讲话站不定的现象,在领导干部中大约有30%,主要是在不经常上台讲话的人身上存在。
上台讲话紧张无胆的人,都逃不出“三不定”的毛病。通过对讲话无胆者进行笑定、眼定、站定三方面体态语的训练,就可以治疗无胆者的三不定,让观众看到一个在台上沉着自信的演讲者。
下面我将逐一介绍“笑定”,“眼定”,“站定”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