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生活在独立的隔舱之中
1871年的春天,蒙特瑞总医院一个年轻的医科学生正在为如何通过期末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做些什么,靠什么挣钱而苦恼。他无意间翻开一本书,书中的一句话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命运。
后来,这个年轻的医科学生成长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医学家。他创建了著名的霍普金斯医学院,被牛津大学医学院聘为讲座教授——这算得上是英国医学界的最高荣誉,英国女王甚至册封他为爵士。他去世以后,描述他光辉一生的传记作品长达1466页。
这个曾经懵懂的医科学生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威廉·奥萨爵士。那句改变他一生的话来自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关注今天的现实,不要痴迷于遥远又模糊的风景。
42年后的一个夜晚,威廉·奥萨爵士在开满郁金香的耶鲁大学校园里发表了演讲。他真诚地对学生们说,人们肯定认为像他这样一个曾经执教于4所著名大学的教授与畅销书作家,会有超越常人的天赋,但事实并非如此,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只是个普通人。奥萨爵士说,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都是因为他能够在一个“独立的隔舱”里生活。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去耶鲁大学演讲前的几个月,奥萨爵士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轮船上看见船长站在驾驶室里指挥,船长按了一个按钮,使轮船全速前进,几声杂乱的机械碰撞声后,轮船的几个舱门都在一瞬间关闭,变成了一个个完全独立的隔舱。
奥萨爵士接着说道:“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比那艘轮船奇妙得多,每个人要走的路,也比那艘轮船的航程远得多。我想给大家的忠告是,学会将自己的人生航程控制在一个‘完全独立的隔舱’里,这样,你的航行才会安全。你至少要走进船舱,检查一下那些舱门是不是完好无损。按下按钮,关闭铁门,将已经死去的过去隔离开;再按下另一个按钮,关上另一扇铁门,将无从知晓的未来也隔离开。这样,你就真正处于安全之中了。愚蠢的人才会为昨天落泪,为明天担忧。对昨天的忧虑和对明天的烦恼是今天最大的绊脚石,即使最强壮的人也会被它压垮。如果放弃今天,而为想象中的未来费尽心思、忧愁苦闷,那简直是在折磨自己。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关上舱门,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隔舱里’。”
奥萨爵士讲这样的话,难道是说我们不需要为明天做好准备吗?不是的,在演讲中他强调,把全部心智和热情投入到今天的工作中去,就是对明天最好的准备,这也是争取未来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所以,无论怎样,你都需要为明天做好准备,考虑周全,安排好一切,但千万不要为明天焦躁不安。
在战争期间,军事指挥官必须为将来的战事制订计划,但他绝不能为明天的战事感到焦虑。“作战时,我会把最好的装备提供给最好的部队,”美国海军上将阿尔斯特·金恩说,“然后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们,这就是在作战中我所能做的事。”
“如果一条船沉没了,”阿尔斯特上将接着说,“无法把它打捞起来。与其后悔昨天的事情,不如抓紧时间去解决明天的问题,何况要是我总为这些事情烦恼的话,我就不能在战争中支撑多久。”
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之间的基本区别就是:用积极的心态考虑事情的原因和结果,能得出符合逻辑的、有建设性意义的决策;相反,消极的心态往往会导致人精神的崩溃。最近我荣幸地访问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的发行人亚瑟·苏兹伯格。他告诉我,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整个欧洲的时候,他感到震惊并对人类的未来感到担忧,这让他几乎无法入睡。苏兹伯格经常半夜起床,拿着画布和颜料看着镜子想画张自画像。那时,他对绘画一无所知,但是他还是画着,因为这样能减轻他内心的焦虑。最后,一首抒情诗歌消除了他的焦虑,让他的内心重新安宁下来的诗句。这段诗歌后来成为他的座右铭:
只看我一步之前,
引导我,那仁慈的灯光,
是你让安宁常伴我的身边。
我并不想看遥远处的风景,
只看距我一步之遥给我带来安宁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