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全集1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他曾经创作过很多伟大的作品,这些伟大的作品给时人和后世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位文学巨匠的经典戏剧全集。
莎士比亚的一生是极其传奇的一生,只有像他这样生活经历丰富的人才会拥有如此不竭的创造力。他做过马夫,做过杂役,当过演员,做过编剧,后来还成了剧团的负责人和股东之一。正是这些与剧团的接触,才慢慢让莎士比亚走上了戏剧大师的道路。据说,莎士比亚在很早的时候就参加过自己剧本的演出,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对开本(一六二三年出版)中他的名字被列在了演员表的第一位。他还在《哈姆雷特》中扮演过鬼魂,在《皆大欢喜》中饰演过亚当这一角色。
莎士比亚从事戏剧创作大约是从十六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现存最早的莎士比亚戏剧有《维洛那二绅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和《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等。一五九二年,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已经崭露头角,成为戏剧创作界的新锐。不幸的是,这一年伦敦爆发了严重的瘟疫,在历时两年的时间里,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播,伦敦几乎关闭了所有的剧院。这对刚刚在戏剧创作方面小有名气的莎士比亚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只能暂时离开剧团。
对于一个对戏剧事业有着不懈追求的人来说,暂时的困难丝毫不能减弱他的热情。一五九四年,伦敦的这场瘟疫减退,剧院开始解禁,莎士比亚马上回到了剧场,再次投身到戏剧创作之中。这一阶段,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越发成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其中的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约翰王》(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John)、《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理查二世》(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Richard Ⅱ)以及《亨利四世》(King Henry Ⅳ)等。莎士比亚强大的创作力和对不同类型戏剧得心应手的驾驭,不得不令时人敬佩,令后人膜拜。同时,他还在戏剧创作上开辟了新的写作方式和写作风格。自此,他的戏剧创作事业走向了辉煌的高峰。
一五九九年,坐落于泰晤士河南岸的“环球剧场”(The Globe Theatre)正式落成。在这里上演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Prince of Denmark)、《奥瑟罗》(Othello,the Moore of Venice)、《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四大悲剧”的经典巨作。十六世纪末,莎士比亚的喜剧更加成熟,作品有《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温莎的风流娘儿们》(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和《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等。此后,随着阅历的不断沉淀,莎士比亚开始转入悲剧的创作,写出了《裘力斯·凯撒》(The Life and Death of Julius Caesar)等,迎来了他悲剧创作的全盛时期。
十六世纪初,莎士比亚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创作悲剧作品,这一时期的喜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了以往喜剧作品的欢快和明朗,而是多了一些沉重和灰暗。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有《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雅典的泰门》(Timons of Athens)、《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Pericles,Prince of Tyre)和《科利奥兰纳斯》(The Tragedy of Coriolanus)等。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的作品被一代一代的导演和演员搬上舞台,被一代一代的读者阅读和传承,这些都得益于我们的文化界和出版界同人的不懈努力。莎士比亚作品的出版,凝结着无数学人的心血。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全集》就是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先生一生心血的杰作。
一九三五年,朱生豪出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编辑,随后便决定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朱生豪对翻译事业是炽热而虔诚的,《暴风雨》是他在一九三六年翻译的第一部莎剧,同年他又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喜剧,这样的速度无疑是惊人的。但遗憾的是,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生豪的珍贵译稿全部被焚毁,几年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一炬。这样的噩耗,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日军占领上海后,朱生豪的经济状况极端困难,他那时穷到连稿纸都买不起,于是在每页纸的正面反面和每一处角落都仔细写满了字。直到一九四二年底,被战火焚毁的喜剧作品才又一次全部译写完成。超负荷工作的朱生豪病倒了,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强压下不适,在一九四三年一年中译出莎翁悲剧八种,杂剧十种。那时的朱生豪说:“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
天妒英才,一九四四年年底,朱生豪先生因严重肺结核及并发症,日夜躺着,无力说话,更无力看书翻译,不得不暂时放下笔,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这位伟大的翻译家就在常年的笔耕不辍中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了短短的三十二岁。
这就是学人的毅力和坚守。从此之后,提起莎士比亚,就不得不提到朱生豪。莎士比亚与朱生豪之间像是建立了某种心灵契约,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共同的文化信仰。
编者
二〇一八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