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现实生活,推进社会改革——《蒋子龙中篇小说集》读后
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出版的《蒋子龙中篇小说集》,是蒋子龙同志的第一本中篇小说创作的结集。
蒋子龙以长于写工业题材的作品而蜚声文坛。他善于,或者说乐于在真实的社会矛盾冲突中思考,他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崇高思想的驱遣,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生活,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声音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他勤奋而艰难地思考着一切,而不仅仅是工业生产的自身。在这五个中篇里,《赤橙黄绿青蓝紫》写了当今工业企业中普遍的人们的生活斗争、理想情操;《螺旋》意在揭示人生之复杂,发人深省;《开拓者》是对一位立志改革的省委工业书记的颂歌,意在展示美好的未来;《维持会长》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企业的斗争生活;《弧光》着重通过对工厂技术人员的细致入微的描绘,再现了当代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工业题材来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深刻揭示当前社会改革的重大问题,奋力发掘尖锐的社会矛盾,从矛盾冲突中发现社会主义新人——创业者、改革者、开拓者的崭新的精神风貌,真切地预示社会前进的动向,是这本中篇集的中心主题。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针对我国三十年来各条战线受到的“左”的思想影响,因袭势力的束缚,尤其是在十年动乱中,“四人帮”的严重的破坏,果敢地提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始从各条战线,按照中国实情,进行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全国的社会改革。这是我们党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豪迈的事业。
社会要改革,时代要前进,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蒋子龙的小说,绝不是仅仅从这种概念出发来加以论证和图解的。他是用自己艺术家的眼光,探入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在复杂纷纭的生活现象中,准确地反映生活和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在那篇著名的《乔厂长上任记》的短篇小说中,作家曾热情地讴歌了乔光朴这位叱咤风云的典型人物,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由于作者的激情和理想过于炽烈,因而对于乔光朴在试行改革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重重阻力未能充分展现。从这个意义上看,中篇集中的《维持会长》和《开拓者》等则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乔厂长上任记》提出不改革不行;而在这些中篇中,作家则又以浓墨重彩描写了改革之不易。唯其阻力巨大,则愈显出改革之必要!
中篇集所收的五篇作品,从广义上讲,都是写改革的。社会要改革,制度要改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改革,人的思想、情感和灵魂要改革,人的一切素质(包括习惯、一切技能)都要改革!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不是什么主观意念。蒋子龙以工业战线为立足点,以社会的一员的身份,以改革者的崭新的精神风貌,在生活中思考,又带着这些思考去体察,从而用生动而真实的社会画面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及时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
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是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而胜利地前进的。中国从“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是伴随中国革命而发展和深化的。但是,当中国革命从武装的战争转入和平的建设和斗争以后,我们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尤其是工业题材的作品,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简单化、公式化的框框,回避矛盾,粉饰太平,实际上偏离了现实主义原则。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描写工业题材的作品,虽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不少作品是明显地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诸如写单纯的方案之争、写试验经过和生产过程,等等。总之,把工厂和社会隔绝起来,不敢触及人的灵魂,不敢写人的情感,不敢写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这就不能不使工业题材在反映现实、深入揭示生活本质方面受到束缚,乃至走向作品雷同化,人物类型化的狭窄胡同。
蒋子龙跳出了“车间文学”的窠臼,勇敢地向真正的“工业文学”进发。他是大胆开拓工业题材创作领域的披荆斩棘者,他是以工业题材为基地,及时地、探刻地、丰富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勇敢的探索者。他是生活的富有者,在他的笔下,可以看到社会生活和活生生的人物性格,可以感受到人民的心律,触到社会生活的本质。正因为他的作品能真实地、深刻地反映现实,所以才具有那么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在及时反映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中,经济活动的纷纭繁杂的新特点,广大人民思想状态的新变化;在工业题材领域,对主题开拓之深,对社会生活描绘之广,都是很引人注意的。
二
蒋子龙的作品以能大胆揭露时弊著称,但又绝不是所谓“暴露”文学。他在为自己的典型人物创造典型环境时,立足于生活的真实基础之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作者进行集中、概括和典型化的能力是很强的。所以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塑造了许多革命家、闯将、创业者、改革者的鲜明的艺术形象,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于社会真实面貌的如实描绘上。这种如实的描绘,有助于许多“身在庐山”的读者,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生活环境。尤其是他对于那些亟待改革的各类弊端,那些前进中还存在的种种不如人意之处,那些对抗四化的旧习惯、旧思想、旧势力,那些阻挠改革的、卑微自私的各类人物的行为和灵魂等等的真切描绘和无情剖析,有着从反面振聋发聩的功效。
蒋子龙笔下的消极形象,对立人物,如同生活本身一样,各有面目,丰富多样。他们并不都是作为改革的阻力、创业的破坏者而人为地设置的。他们都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现实生活中实有的活生生的人物。像《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厂党委书记祝同康,《维持会长》中的市经委主任铁健,《开拓者》中的省委第一书记潘景川,《弧光》里的车间党支部副书记、“政治姑娘”赵玉兰,副主任兼工程师白如信等这些具有各种领导岗位的人,如果说他们骨子里就是一味反对改革的人,那是并不实际的;墨守成规,权力地位、名利之心,才是他们的思想的主导方面。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改革,势必从各个方面触及他们,危及他们的利益,打乱他们那种习惯了的官僚主义的工作方式和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必然感到恐惧,向着一切新生事物作种种反抗。这是他们的共同点。这个特点在《维持会长》中的铁健身上是很突出的。中篇《维持会长》是蒋子龙著名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续篇,而在这里,关于新与旧的角逐,革新与保守的争夺,善与恶的斗争,其激烈与复杂的程度,已大大深化了。单就《维持会长》这个题目看,也是十分醒目的:市经委主任、老干部铁健,得到一个“维持会长”的绰号,这鲜明地寓着贬义。在他的身上有着的人格,旧习惯、旧势力浸染着他。在他心中,保住“乌纱帜”比坚持原则更为重要,复杂的矛盾磨平了他应有的一切棱角。虽然他自认为自己还不无正义感,还保持着党长期教育赋予自己的那种党性,然而既不努力上进,又无自知之明,正是他的可悲之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俗话中的深刻哲理他一点也不理会;而真正革命家在生活面前是不允许停顿的。他是一位谨慎小心的人,目的在于“维持平衡”,以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为能事,结果是闹得是非不分,而且哪一边对他都有意见,他的行动常常是迁就了落后势力,阻碍了前进力量,正如石敢心中对他的评价那样:
“一个党的好干部,怎么会变成‘维持会长’呢?他处处貌似公正,实际上是向歪风邪气低头,打击了革命的有生力量。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可千万不能象铁健这个样子啊?”
对“维持会长”的这种带有深刻批判的话从石敢心中产生,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石敢是乔光朴这位改革闯将的真正维护者和支持者,这是我们党的希望之光!可惜的是,像石敢这样旗帜鲜明地爱护、支持前进力量的领导干部,在生活中并不是绝大多数。这里,蒋子龙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呈现着冷峻、清醒的特质。他不是那种盲目的“歌德”派文人,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大胆地揭示了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一些身居高位的干部身上滋长了自私、守旧、和派性的“脓包”,自觉与不自觉地成了新社会中仍然存在的黑暗、肮脏、恶旧势力的附庸、帮办。作为市经委主任的铁健,充当了在新与旧,前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间“和稀泥”的角色,完全失去了共产党员应有的那种坚定性、斗争性、进取性和革命原则性。这些势力,形成了那种上勾下连的阻挠社会改革的无形的网,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思想意识残余。
乔光朴在这种“典型”环境中冲撞,奋斗,他像神通广大的孙行者,但头上老是被套着“紧箍咒”。粉碎“四人帮”以后,凭着他的事业心,凭着他的才干,他是完全有理由甩开膀子大干了。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是现实并不完全随人所愿。他受到的是四下掣肘,有形无形的力量总把他箍得紧紧的,甚至于将他逼到绝路。难道时代的英雄,竟会演出一幕悲剧吗?
《维持会长》再清楚不过地启示人们去这样思索:党风不纯,体制不改,要实现四化将是很困难的!
蒋子龙笔下这些形成社会改革阻力的形象系列,并不是一种格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因各自的地位、处境,经历、气质等的不同而呈现着复杂性。除铁健这样的人物外,祝同康的形象使人想起过去那种封建家族的族长。他身为老干部,不乏对党的感情,然而他的长期脱离群众,不肯接受新事物,使他的“责任感”形成了拉着历史倒退的惰性力量。人在八十年代,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还停留在过去的年代,因此,他不可能将自己的责任心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更不可能用新的办法将群众中蕴藏的大干四化的积极性开发成来。
像白如信这种典型人物,也是发人深省的。他是一位知识分子,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知识分子的政策,对于调动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着无比的威力。但是,我国的社会改革,毕竟是在新旧交替的重大时刻。人民的创造力,虽是不可阻遏的;然而,旧的习惯势力,多年来形成的陈规陋习,使一些眼光短浅的人,对于权势的欲念,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陈腐的观念并未立即消逝,甚至有可能变换手法,再度膨胀起来。白如信就是这样一个借重提高知识分子地位,而私心发作的人。他的灵魂不洁,把权力看得比知识还有用,不惜运用种种卑鄙的手段,以求飞黄腾达。这就生动地显示出,社会改革的复杂性和斗争的艰巨性。
赵玉兰是一位可怜又可爱的女性。她的可爱在于她还未失却她固有的正直的人性,比如她对路凯的爱情;她的可怜在于她虽然那么顺利地入党、当车间党支部副书记,然而并没有真正的事业心,仕途经济充斥了她的灵魂,不可能使她和前进的社会合拍。她与解净在经历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然而解净的崇高理想和进取精神,促使她自觉而迅速地完成了自我“改革”,跟上了时代的脚步;赵玉兰与解净比,无疑是相形见绌的。她在到处碰壁。她会在碰壁之余起变化的。她还年轻,她需要一些时间。作家鞭笞她,但也同情她,寄希望于她。
三
蒋子龙在他对生活的真实描绘中,为我们塑造了工业战线各类人物的群像。但是在他的“人物谱”中,突出的贡献还是为我们塑造了各种矢志改革的形象系列。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复杂纷纭的生活中发现美,这是他的志向。
《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解净,无疑是一位“新人”的典型。她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她经过十年动乱,遭受过精神创伤,也有自己的苦闷和失望。但是,面对现实,她善于思考,她有着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素质和崇高的理想,因此有着极大的改革现状、走新路、建立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她对待人生、对待社会、对待事业,是严肃的;不像刘思佳的玩世不恭,也不像何顺、叶芳的及时行乐,而是自觉地知难而上,积极地闯荡和探索自己前进的新路。思想的解放,信念的执着,生活的充实,处世态度的严肃,形成一种新的性格。因此,当我们看到她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往往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便不足为奇了。她之所以能够点燃别人(刘思佳等)心中的“火”,就在于她自己心中的“火种”燃得通亮;她之所以能严格要求,热情批评,帮助何顺、叶芳这些青年,就在于她对自己事业的忠诚。我们看到,解净这个人物形象本身,也不是一个“高大全”式的英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自己在奋斗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在学习,在磨炼,在斗争中不断前进。通过解净这个形象,小说给人一种流动之感,社会在前进、新人在涌现,虽有荆棘,但我们的事业是大有希望的。
《开拓者》中的车篷宽,《维持会长》中的乔光朴,这一类形象我们已比较熟悉。他们是时代的骄子,文学作品中呼唤他们不拘一格地降临,正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然而,英雄虽然是应运而生的,却需要时间、需要许多重要条件。不论现实、还是文学,这种具有实事求是、思想解放、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新人,都还显得较少!因此,当蒋子龙这些新人形象一和读者见面,便博得一片欢呼声。以车蓬宽而论,这是一位新人,新就新在他是一位从旧战场转到新战场后仍不停步,积极开展新攻势的人。这是一位真正无私无畏的革命家,他葆有革命家的高贵品格,又具有博大的革命胸襟;他是一位实干家,懂技术,对中外企业管理、技术资料苦心研讨,了解自己,也了解别人;他又是一位政治家,对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有着自己恢宏的谋算。他敢于承担责任,为了搞活经济,他经过长期调研和思考之后,敢于在自己主管范围内雷厉风行,大胆实施改革。为了全局的利益,他大胆任用贤才,让自己的司机曾淮任机械局副局长;为了坚持信仰,不惜冒犯老革命战友之情和自己对妻子之爱,把他们从机械局的重要岗位上撤换下来。尤其难能可贵之处,是正当车蓬宽赤胆忠心大干四化的当口,而要被借故挤走;面对暂时的失败,他并不灰心、不怨恨、不消极。小说发展到此,这位具有铮铮铁骨的革命老将,通身发出耀眼的光彩。
中篇集还为我们塑造了战斗在四化前线的知识分子的先进典型。科学文化在四化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业就没有希望。但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弱点。掌握科学的人,应当是老实的,忠于自己事业的人,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浮夸,这也是我们的知识分子是否能够真正发挥自己作用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越和路凯的形象,具有崭新的意义。马越是一位为科技忘我献身的人,她虽然在爱情的道路上经历坎坷,但她的事业心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路凯的形象比较复杂,但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准确地看到当前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奋斗的路。他为人耿直,勇于进取,好学向上,他对马越衷心敬爱,有时甚至超越了师生之谊,但正是事业心才使他们的心沟通了。他对于那种世俗的爱情不屑一顾,对赵玉兰那种“新”型的“仕途经济”是十分鄙视的。
马越、路凯的两个形象交相辉映,不仅照得白如信(马越的丈夫,工程师)之流的嘴脸更加分明,而且也照出了像赵玉兰这样的青年中层干部身上存在的那些需要奋力拂去的灰尘。
《螺旋》里陈单凤的形象是又一种类型。
《螺旋》的内容较为复杂,从其反面的历史剖面的绵长和率富的内容看,都具有长篇的态势。它不像其他几个中篇的线条那么单纯、明朗,却显示出作家个性的另一面,显然是并未被人普遍承认的特点:冷峻、客观和清醒。从这个中篇中,又让人确信,蒋子龙不仅是一位善于开拓工业题材创作的热情的革新家,同时也有着准确观察人生阅历的睿智的眼力。
陈单凤作为一位老一代革命战士的典型,作家几乎写了她的一生。小说写了她的爱情生活,但也可以说作品的旨意并不是写爱情的。小说塑造的陈单凤是这样一位女性: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坚毅、果敢、刚烈性格的革命战士。陈单凤是一位老一代革命战士,却具有新人的意义,她新在哪里呢?小说以长幅画卷,为我们展现了这位老同志的高风亮节:不仅是她对爱情的坚执,纯真,与我们中国民族的伦理道德、同步合拍;更可宝贵的是她那种高尚的革命情操,嫉恶如仇、坚贞不挠的革命意志,这一切在火中锻炼,在漩流中冲洗,愈到晚年,便愈显鲜亮。尤其是十年动乱,她在磨难与创痛中经受了巨大考验的结果证明:她是中国民族的真正的脊梁!是我们党的、人民的宝贵财富!她是一位极端实事求是的人。我们呼唤着思想解放,而真正的思想解放是和求实精神连在一起的。她的经历,她的生活,她的性格,不能不引导人们在今天以至今后,在如何处事、如何做人这些至关宏旨的大问题上,进行深深的思考。
四
“真正的海员远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就能预感到它的来临,而真正的小说家也会象巴尔扎克那样预见到和揣测到未来。”(《莫泊桑论屠格涅夫》)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蒋子龙也具有这种“预见和揣测未来”的特质。
蒋子龙写了那么多社会问题,但他并不是一个问题小说家。他写作,并不是从问题出发,也并不用力提炼和归纳问题。他的作品中的问题是在真实生活的画面中自然地显示出来的。从他的这个中篇集中,我们也可以感到,他是一位写生活的能手。他善于写人,写人的灵魂。在生活的旋律中深刻剖析各类人物的心灵。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与群众的关系最紧密,群众关心的问题,无不在他们的心灵中闪现。在这里,作家的真正生活激情和远见卓识是最要紧的。刘思佳、解净、叶芳这些形象之所以真实感人,就在于作家的笔是那样准确地剖析了他(她)们的灵魂,路凯、马越、白如信、赵玉兰、铁健、乔光朴、石敢、陈单风、杨其锐、董华等等,也无一不是把他(她)们的心灵赤裸裸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蒋子龙长期生活在工人群众中,他自己就是一位产业工人。他熟悉工厂中各式各样的人,而且对于城市社会生活也十分熟悉,这从他的近作中篇《锅碗瓢盆交响曲》就可证明。真正地熟悉生活,而又勤于思考,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不仅可以准确、真切地透视现在,亦可以感知其发展趋向,甚至可能预见到未来。
苏联著名文艺批评家卢那察尔斯基说过这样的话:
“……作家不能等到一切社会争论都已解决的时候才出场,他出场也不是为了要说,现在我给你们唱一支歌,向你们最后表明这件事获得正确的解决了。作家是开路先锋和实验家,他们应当走在我们的大军的前头,深入无产阶级生活和经验的各个方面,用形象思维的特殊方法把这些方面加以综合,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鲜明的概括,使我们知道当前在我们周围完成的是一些怎么样的过程,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轰轰烈烈进行着是一场怎么样的辩证斗争,正在取得胜利的是什么,斗争的发展趋向又如何。……作家不只是插图画家,而是一名侦察兵。”(《艺术家高尔基》)
从这些话里,我们似乎更可以正确认识蒋子龙创作的意义。
蒋子龙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力量,表现在他具有明确而坚定的创作信念,紧跟社会、紧跟生活、紧跟人。世界在变,社会在前进,人的习惯、思想、心理日益变得复杂起来。文学要反映这变化了的时代,推动这时代的变化,就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蒋子龙的小说努力追逐时代的进步,真正具体的描述生活的复杂性,努力从多方位,多侧面写人的灵魂的深幽变化,这是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感的原因。
真实,这是蒋子龙小说获得艺术生命的不二法门。他手中的“真材实料”是他艺术真实的基础。“创作一一要求作家把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全部送还给创造生活的人们”,蒋子龙同志这句话表达了他的小说艺术真实的真正含义。
然而,蒋子龙的小说的优势,或者说他的更明显的特点,还在于那种英雄气概。
蒋子龙同志说过:“创作不仅需要认识世界,掌握社会生活的情绪;更需要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表现自己(请不要把这话误认为‘写自我’),找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主观态度,‘把这些态度体现在自己的形式中,自己的字句中’。”(高尔基《文学书简》)作家把这种属于自己的东西称之为文学的“灵魂”。
蒋子龙的文学灵魂是什么呢?文如其人。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较为清晰地看到了这位作家的豪迈之气。他的风格是属于具有阳刚之美的。他的“实”达到了论世事不留情面的程度,为四化实现的迫切之情充溢笔端,一切危害、阻碍四化的现象,很难逃避于他的鞭笞。无疑,蒋子龙的文学灵魂就是那种要振兴中华的浩然正气!
蒋子龙作为青年作家,在艺术上是一位积极探索者。他的中篇集,不论从题材、主题以及篇章结构上,还是从塑造人物和艺术描写上,都看出他从多方面的努力。从题材看,这五篇虽均未离开工业,但内容却各个迥异;又因题材内容的不同,从而使这个集子的主题多样化。在结构、塑造人物,艺术描写上,我们觉得他总的特点也是不拘一格,一切均在于追求如何真切地反映自己的生活见识,如何艺术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努力吸取一切好的经验,为自己所用,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来。
陈旧的题材,往往不易创造“新人”的形象,也难以取得强烈的感人力量。蒋子龙小说的那种回肠荡气的功力,就在于他的“新人”是最现实的人,他们在新旧交替的现实社会中,在为四化而奋斗中,有胜利,也会有失败,喜怒哀乐,俱入人心。他们的事业即使一时未能成功,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赤胆忠心,他们的豪气,却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走他们的路,加入到他们的行列里来。
一个有责任感的积极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前进的征途上,展现在他前面的路,如同生活本身那样,不可能是笔直而平坦的。既然“为人生,而且还要改良这人生”是他坚守的信条,那么,他就不会有意选择“坦途”而驾轻就熟。他的每一个创造,都带着披荆斩棘的性质。他的一切探索,都不免有自寻苦恼的味道。苦中取乐,他的信念不断地得到锤炼,才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正当人们在普遍注意和赞誉这位在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做了开拓者那样的工作的青年作家时,蒋子龙却在那里默默地苦苦探索自己的新路径了:“是沿着《乔厂长上任》的路子走下去好呢?还是沿着《血往心里流》和《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的路子走好呢?”——他发出了像探险家一样的疑问。当然,这疑问,很像是一种信心,而并不表示作家的迷惘,但作家的甘苦,也是显而易见的,足以证明的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篇集。
五
艺术的探求是永无止境的。蒋子龙的艺术特色在不断变化之中,从这五个中篇中,我们感到有一个问题是值得研究和注意的。
和前面谈到的他的作品的气度恢宏的特点有关,就是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显得粗有余而细不足。比如文章的细部有时缺乏仔细推敲,不免给人一种仓促的感觉。有些事件在发生的时间、地点上,常常因思虑不周而有失真的现象等等。但是,蒋子龙小说的粗,还较多的表现为粗犷,粗犷是一种风格,并不能认定就是缺点。
他注意提炼情节,在情节的创造和布局上,他是一位能手。他的作品情节奔腾流畅,以气势夺人,而又真实自然,合乎生活的韵律。但有时能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不是很多,像刘思佳开车救火前的那种生动的细节描写,毕竟是太少了,这就不可避免地更增加了使读者感到有点粗的感觉。比如《开拓者》就给人一种不够充实丰盈的印象。这个问题,作家自己是感觉到了的,并在保持他固有的基本特点的前提下,不断做新的开拓,从他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就可以看出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近作《锅碗瓢盆交响曲》,在粗细结合方面更有明显提高。
我们期待着蒋子龙在中篇小说创作上的又一个阶梯。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原载《芙蓉》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