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文学奖研究资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历史的限制与现实的选择——重评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林为进

1

评奖,包括专项的评奖,无不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而且往往需要平衡多方面的要求和渴望。因此,实际上很难做到真正的、绝对的公平与公正。

评奖也就是一种倡导,表现评奖决策者所提倡的意向。可能是个人喜欢的,也可能是个人并不特别赞赏的,但那一阶段的现实情况需要或必须作出如此的决定。结果自然是有人高兴,有人气愤,而有人无可奈何。或许这一切并不是十分地明显,但却难以不反映出历史和现实或潜在或直接的影响。

具体到文学评奖,尤其复杂。文学作品的优劣高低,往往难以确定一个大伙公认的、相当客观的标准。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总是带有十分浓郁的主观好恶的色彩。而当代中国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又是那样密切,文学评奖也就很难做到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评奖。正因如此,某些人事上的因素亦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评奖的过程之中,从而或多或少地削弱了文学评奖应有的庄严,甚至十分严肃地表现出一些不该有的情状,不知不觉或熟视无睹地使文学评奖更明显地反映出了不够成熟,削弱了它的影响。

“茅盾文学奖”经过三届的评奖后,人们似乎有这样的印象:作为到目前为止的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虽然还有相当的影响,但客观地说,威望已经少了一点崇高性,除了极个别的作品,如《芙蓉镇》等之外,大部分获奖作品甚至已被读者所淡忘,并未由于曾获“茅盾文学奖”而使人们特别地重视,反倒产生某些疑问。

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自然首先是长篇小说的创作水平普遍比较低。这十多年来,虽然发表和出版了一两千部长篇小说,但真正具有令人叹服之艺术分量,让各种层次的读者叫好的却少之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不选择这些作品而选择另外的作品,其结果亦是一样。缺少拔尖之作,得到的与失去的却同样尴尬。其次则是现实情况的制约。“茅盾文学奖”虽然是由茅盾先生遗言提供的资金所设立的为促进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奖项,但并不是专家纯艺术视点的评奖,政治与人事等诸多因素影响着评奖的结果。因而,一些还算不上成形的小说作品,毫无惭愧地获取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而相对来说有些在广大读者中颇有影响,并得到专家好评的作品并未入选。存在并非就合理,由此亦见一斑了。

相对说来,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是在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都比较好的情况下开展评奖活动的。那时正当第四届作家代表大会之后,提倡宽松的文学氛围。80年代初,文学界的心气还比较高,气劲也还比较足,而经过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的刺激后,创作界投入长篇小说写作的兴趣亦相当浓,众多写作中短篇小说已大有或小有名气的作家都纷纷投入长篇小说的创作之中。那一时期,长篇小说的出版数量的确不少,基本是凑够十多万字就能作为长篇小说出版,每年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都要超过200部。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极一般性的平庸之作,创作的起点并不高,甚至可以说真正掌握长篇小说结构形式的作家也还不是很多,不少创作者都以为长篇小说只是中篇小说文字篇幅的拉长和扩大而已。因此,巴金这位可敬的文坛泰斗、极少干预作协具体工作的主席,才会对专程到上海向他请示评奖工作的同志说“宁缺毋滥”。无疑,这是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是为了“茅盾文学奖”有可能树立相当威信的提法。不过,就当时情况而言,难以想象会有评奖空缺之情形的出现。这样,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刘心武的《钟鼓楼》及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就十分幸运地成为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者。

这样的结果,虽然仍是有人感到不合理、不公平,自认为应该获奖而没有获奖的人,必定会谴责评奖的决策者偏心;不过,客观地说,矬子堆里选高个,这一届评奖可以说是一种相对合理的选择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范围的截止日期是1984年底。那时,《古船》尚未发表,《洗澡》也还没有出版。其他的一些作品,即使不比《沉重的翅膀》和《钟鼓楼》差,可也决不比《沉重的翅膀》和《钟鼓楼》更具艺术的分量。在这种情况下,固然可以说获奖作品并未能给“茅盾文学奖”增多什么威望和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拉开距离去看也说不上什么偏心和不偏心。而且评委会当时作出如此的选择似乎应该得到理解;的确是考虑到了题材、形式、内容及有无新的追求等因素,不乏借之推动长篇小说的创作向更深的层面、更宽广的视域、更有新鲜感的表现手段和结构方式拓展、提升之美好愿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