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湄公河科考纪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青藏高原这座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的冰川聚集地,孕育了多条亚洲的重要河流,因此被称为“亚洲水塔”。这些河流都流向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其中澜沧江一路奔腾横贯西藏东南部,在藏东南遭遇南北走向、岭高谷深的横断山脉拦截,汹涌着折向南流。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地,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流出国境,而后改称湄公河(Mekong River)。湄公河穿越大半个中南半岛,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五国,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河流。

澜沧江-湄公河流经6个国家,地跨纬度25度。地域跨度如此之大的河流,在全世界也实属不多。澜沧江-湄公河跨越了寒带、亚热带、热带,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球生态最具多样性的河流之一。流域内拥有20000多种植物以及7000多种动物。

中国科学院在2009年组织了湄公河科学考察队,前往中南半岛考察这条富有特色的跨国大河。我有幸成为随队记者,跟随科考队从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出发,沿澜沧江-湄公河而下,穿过中南半岛五国,直至越南胡志明市的湄公河入海口。中南半岛五国处于热带,气候湿热,植被繁茂。这次科考真可谓一趟“绿色之旅”,树木葱茏,满眼绿色,非常养眼。一路上见到的珍稀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极多。

澜沧江-湄公河从青藏高原流下,源头至入海口的高度差达5000多米,是落差极大的河流;很多河段处于山区,主干流上有不少险滩和瀑布,不能通航。科考队无法一直乘船沿河行走,更多时间是乘车沿公路追踪湄公河,而公路要借山川地势之便,经常会离开湄公河。所以读者可能会觉得我们对湄公河的考察有些“碎片化”,这主要是受地理环境所限,但这次科考活动还是基本上包括了湄公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区域。

从地形地貌来看,中南半岛五国的主要山脉与河流皆从中国延伸而来,所以人们用“山同脉、水同源”来形容中国与中南半岛五国的地理联系。对此,开国元帅、前外交部长陈毅也有“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的描绘。中南半岛在地理上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地、高原、深谷,向南逐渐转化为低缓的山地、缓坡丘陵,并演化为柬埔寨中南部平原,最后在沿海和湄公河三角洲附近成为一马平川、富庶丰产的泽国水乡。

水润万物而不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面积81万平方千米,有90多个民族依河而居,他们与澜沧江-湄公河相伴而生,获取食物、维持生计,把澜沧江-湄公河视为“母亲河”。一江通六国,山水相连,澜沧江-湄公河是沿岸民众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孕育了6个国家各具特色而又相亲相近的文化,形成了各国间历史悠久、深厚广泛的经济与人文联系。

尽管横断山脉地区地势险要,交通不畅,却并非“不与秦塞通人烟”。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片崇山峻岭中就存在着一条由中国通向南亚次大陆(又称印度半岛)及中南半岛的民间贸易商道,被称为“蜀身毒道”(印度古称“身毒”),即由四川经横断山脉通往缅甸、泰国和印度进而连接欧洲的通道,其时代早于由西域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这是国内到海外最早的一条通道,至今还保存有不少驿站旧址。大致同时代,在南边还有一条从海上由中国东南部经越南、泰国、缅甸沿海直至印度半岛的海上商贾之路(南越道)。这两条通道后来都被官方拓展为官道,《史记》《汉书》等古籍中对此都有记载。

所以在历史上,中南半岛五国一直是中国的邻居,它们与中国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贯穿了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2000多年的地域影响。近代中国和中南半岛五国更是有很相似的历史,都有被侵略、被奴役的经历。澜沧江-湄公河连接起中南半岛五国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科考队沿湄公河行经中南半岛五国,到处都能看到各种熟悉的文化元素和传统,以及战争遗留的痕迹,很容易唤起我们的共情,我们似乎随时都在历史长河中反观、温习着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而相似的文化环境和习俗,也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理解我们的国家,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