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民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民艺为何能够让人动心

一、民艺的意味

在工艺的各种问题中,民艺如何去面对过去和未来,是最为意味深长的问题。美的问题、经济的问题,都不是工艺的根本性问题。因为在浸淫于工艺的鉴赏时,或是在追求某个真理时,最终都会归结到这个问题上来。在“民艺品”和“工艺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工艺是以实用为其生命的,而民艺则被叫作工艺中的工艺。对此任何人都会产生疑问,因此有必要来构建工艺的理论。

过去在这个领域内真理问题一直是不明确的。如果要正确地认识其意义,就必须在工艺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回顾过去的同时进行批判的原理方面捕捉一个目标。对于多数人来说,司空见惯的世界是不可改变的。为此,我尽量以平易的语言将看到和想到的真理记述下来。我想,说得再多都不如马上动笔。

民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艺品,是民艺的意义。因此,民艺是实用工艺品中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最为深切关系的器物领域,是在俗语中被叫作“下手(粗货)”的物品。在这里,“下”有“并”之意;“手”也有“质”与“类”之意。因此,民艺就是民间器具,是普通的物品,即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事物。

所以,不断使用的物品,任何人都离不开的日用品,与每天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物品,这些都可以叫作民艺品。民艺品并非是珍贵之物,而是大量制作的、到处可见的、能够便宜买到的、任何地方都有的。与之相近的词语是“杂器”,过去也曾经叫作“杂具”。

因而,这样的物品自然与富豪贵族的生活无缘,但与民众的生活则有着亲密的关系。所以,“民艺品”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实用品。比如,宫殿是王公贵族的住所,而民居则是民众建筑中的民艺;金地衣服上的彩画是贵族的绘画,而大津绘大津绘,是日本宽永(17世纪中叶)至明治(19世纪末)时期,在近江国大津的追分一带出售的民间绘画,价格低廉,作者是无名的画工。早期的作品都是粗略的佛画,后逐渐地将世俗的题材引入到画中,并以谐谑、讽刺的手法来表现。前期曾有部分爱好者进行收藏,柳宗悦先生曾作过专门研究。则是叫作“民画”的民间绘画。我认为,无论是民居、民具,还是民画,我们都可以将其统称为“民艺”。

然而,民艺品是最普通的物品,与上等品无关,容易让人联想到粗糙、下等的物品。实际上,在使用高级品或上等品的名词之同时,说起杂器时是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带有侮蔑的意思,意味着是无趣的、粗陋的、廉价的物品。因此,民艺品在过去的工艺史中是没有正确位置的,也没有人会特别眷顾。

这也许就是官尊民卑的余弊吧。富贵之物被认为是美的,只不过是少数人的习惯看法。而在外形、用途上的平凡之物虽然粗糙,其所具有的美却是引人注目的。我要对由此而必然会产生的粗糙的联想,依次进行叙述。为了消除“无趣之物”的杂乱看法,就必须对民艺的性质予以正解。

民众的工艺与贵族的工艺之区别是怎样的?其性质的特点又是什么?大体上可以这样去考虑吧,即民艺品产生于民间,是在民间使用的物品,因而,其作者多是无名的工匠,在物品上也没有铭文。制作的数量众多,价格低廉,使用的场所多为家庭的起居间或厨房。多被叫作“顺手之物”或“称手的器具”,具有自然的素质,造型与纹样较为简单。制作时的状态是极为轻松的无心状态,并未用心于美的意识;材料是天然的物质,多数是某个地域的产物。制作的目标皆为实用品,而且必须是直接用于生活中的物品;制作时为多人的组合。这就是民艺的世界。

与之相对的贵族物品,是上等的物品或贵重的物品,因而数量不可能多,并且价格昂贵;其作者多为名匠,故在器物上必然有铭文,使用者非富即贵。虽然也是实用品,但其装饰较多,所以多放在客厅或卧室。其形态是绚烂的、精细的、复杂的。在技术上多炫耀其精致,作者极为用心,材质多较为珍贵,是精心制作的物品。制作的组织多受到官方或富有者的庇护。这样的制作具有典型的贵族用品的性质,通常将其叫作“上手物”,是与“下手物”相对的用语。

一方是“民”,一方是“官”;一方是出于民本,另一方则是为贵族服务;一方是集体性的,另一方则出自个人之手;一方是在“通常”的世界常驻,另一方则活在“特殊”的世界;一方是“无想”,另一方则是“有想”;一方表现出“平常心”,另一方则诉说着“分别心”。

或者也可以这样去比对,以实用为宗旨的是“工艺”,以美为宗旨的则指“工艺美术”。前者与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后者则游离于生活之外。一方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则存在于富人的生活之中。前者自然是民艺的世界,而后者则属于特殊的世界。

而在作者方面,其区别在于一方是工匠的制作,另一方则是美术家的作品。同样是茶具,“井户”井户,也叫宇治井户,朝鲜民间井户茶碗的一种。其名得之于谣曲“赖政”。属于前者,而“乐”乐,日本茶道用碗的一种。系用手捏土成型后用低温烧成的素陶茶碗。则是后者。虽然两者的外形相近,但其出发点则完全不同。一方是在某个地域或某个时代要随身携带的物品,另一方则是由特殊的作者基于美的意识去制作的。对此,我们不能将其看作同一个层面的事物。

再从心智方面来看,我们知道心智有传统的和自由的两种。在前者的背后有着厚实的智慧为支撑,而在后者则无论如何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展开。以西洋为例,哥特式哥特式(Goth),欧洲中世纪后期的美术样式。始于12世纪中叶,13世纪是其发展的重要时期,15世纪,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而衰落。哥特式美术源于法国,很快遍及全欧洲。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与浪漫主义的美术样式相比,其风格更为写实。哥特式这一术语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首先提出,他们用典型的“蛮族”——哥特人的名称来称呼中世纪的尖拱建筑,揶揄其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风格时期的心智便是传统的,而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之后则主张自由的心智。再以东方的雕刻为例,同样是佛像,古代的佛像是传统的作品,而在展览会上展出的佛像则是个人的创作。一方面要遵从自我,另一方面又要服从委托方的意见。有着同样造型的民间使用的佛像,在心智方面则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在此发现工艺之美,当务之急是要掌握这些区别。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想民众的器物与贵族的用品之差异和性质应该是清楚的。然而,今天的历史学家和鉴赏家们在两者之中选择工艺之美时,完全倾向于后者。多忽视前者,而重视后者。因为是个人作家的创作,就必然是高价的、特别的物品。

这样的趋势在世间流行,而我却在此叙说被闲置的民艺的价值。为何要做充分的说明?究竟是应该说,还是不应该说?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逐一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