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秦汉史基本史料介绍

与其他断代史相较,秦汉史的基本史料有两个特点:(1)文献资料较少;(2)文物和新出土的考古资料较多。因此,研究秦汉史不仅应注意传统的文献资料,而且不应忽略文物、考古资料。

一 文献资料

这里所说的文献资料,是指历代流传下来有关秦汉史方面的古籍,至于近年来出土的帛书、简牍中新发现的资料,则在文物、考古资料中加以介绍。

《史记》《汉书》《后汉书》这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的前三部,也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史料。关于《史记》和《汉书》的作者、内容、成书经过及评价,在本书中专门留有篇幅介绍,这里仅将《史记》《汉书》可供学习用的版本及《后汉书》情况简介于后:

《史记》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撰。目前国内最好的版本是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全十册)。本书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由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加工,为最适宜学习和研究秦汉史之较好版本。查阅《史记》的工具书,主要有: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编,1947年出版;

《史记索引》,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3年出版;

《史记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一百卷。目前国内通行版本为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由西北大学历史系分段标点的《汉书》(平装本全十二册)。查阅《汉书》的工具书主要有:

《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编辑,1966年台湾出版;

《汉书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6年出版;

《汉书人名索引》,魏连科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398—445)撰。共九十卷,包括《纪》十卷,《传》八十卷。今书中又有《志》二十卷,为西晋司马彪撰。南朝梁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以范书无《志》,乃取司马彪《续汉书》之《志》以补之。北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合刊为一书。目前国内通行本为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的校点本《后汉书》(全十二册)。本书为纪传体断代史,记事起于东汉光武帝刘秀,终于献帝刘协,首尾近二百年,包括整个东汉一代的历史。有关《后汉书》的工具书有:

《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编,1966年台北出版;

《后汉书语汇集成》(共三册),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1960年出版;

《后汉书人名索引》,李裕民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汉纪》《后汉纪》《楚汉春秋》这是三部编年体史书。

《汉纪》,又名《前汉纪》,共三十卷,东汉荀悦(148—209)撰,为记载西汉史实的编年体史书。《汉纪》主要内容是以《汉书》中纪为主体,将各传、志、表中的材料按时代先后加以剪裁删略,编排在帝纪之内,其文字仅为《汉书》的四分之一,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等重要史迹,均已述及,简明扼要,便于查阅,可视为初读《汉书》的入门书。通行版本有《四部丛刊初编》本及《四部备要》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后汉纪》,共三十卷,东晋袁宏(328—376)撰。体例仿《汉纪》,内容为记述东汉一代史迹的编年体史书。不过,《后汉纪》所用功力较《汉纪》为大,其资料不仅取材《后汉书》,而且依据许多今已佚失之重要史书,如《汉灵献起居注》等等。在史料和观点方面,均有《后汉书》无法代替之处,可与《后汉书》相互补充和参证,一向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历来多将《汉纪》及《后汉纪》二书合刊,称为《两汉纪》。目前国内已经出版了校点本。

《楚汉春秋》,西汉陆贾撰。原本为九卷,但该书后世佚散,今本为《史记》及其他逸文之辑录,仅存一卷。内容为叙述秦末刘邦和项羽进行战争之事迹,作者陆贾原是楚人,为刘邦开国功臣之一,所记楚汉相争史实当为第一手之可靠资料。《史记》的相应部分即以本书作为原始资料加以征引。有些记载不见于《史记》《汉书》,仅从目前所见之辑本中即有多处,如有关刘邦、项羽与樊哙、萧何之间关系之记述,《史记》、《汉书》便多有未记者。《楚汉春秋》辑本主要有:

清洪颐煊辑《楚汉春秋》一卷,收入《问经堂从书》;

清黄奭辑《楚汉春秋》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

清茆泮林辑《楚汉春秋》一卷,该书最后附有《疑义》,作了题解和考证。收入《十种古逸书》《后知不足斋丛书》《槐庐丛书》《龙溪精舍丛书》等丛书内。

《七家后汉书》《西京杂记》《东观汉记》这是几部已散佚的古书辑本。《七家后汉书》是清代人汪文台辑的七部《后汉书》佚本。其中包括:吴谢承《后汉书》八卷(原书一百三十卷),吴薛莹《后汉书》一卷(原书六十五卷),吴华峤《后汉书》二卷(原书九十七卷),晋司马彪《续汉书》五卷(原书八十三卷),晋谢沈《后汉书》一卷(原书一百二十二卷),晋袁山松《后汉书》二卷(原书九十五卷),佚名氏《后汉书》一卷等,共七家《后汉书》的佚文。此书资料与《后汉书》相参照,颇有价值。

此外,清人姚之骃还辑有谢承《后汉书》,孙志祖增订《谢氏后汉书补逸》五卷,黄奭辑录有薛莹《后汉书》一卷、华峤《后汉书注》一卷、谢沈《后汉书》一卷、袁山松《后汉书》一卷,均收入《汉学堂丛书》。还有清人王谟辑《袁山松郡国志》一卷。上述诸散佚之《后汉书》辑本,可与范晔之《后汉书》相参照,供研究东汉史用。

《西京杂记》,六卷,署名刘歆作。但自宋以来就有人对此书作者提出怀疑,故历来被视为“伪书”。晋葛洪辑佚文二卷,宋以后又增辑为六卷。据近人洪业研究、考证:此书当为葛洪伪托刘歆之名所作。洪业,又名煨莲。谱名正继,字鹿苓,福建侯官县人,生于1893年,是我国老一辈很有贡献的史学家之一。从1923年执教于燕京大学,主持教学科研工作达23年之久。1946年春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后卜居该校近邻。其《再说西京杂记》一文发表于1963年台湾出版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本《故院长胡适先生论文集》下,后收入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之《洪业论学集》。这是目前考证《西京杂记》最为详尽的一篇论文。此文论证《西京杂记》乃晋葛洪伪托刘歆之名所作。虽然如此,因本书中记载西汉时代首都长安的宫室、苑囿、舆服制度,尤其是未央宫、昆明池、上林苑等情况颇详,故有一定参考价值。《四部丛刊》和《汉魏丛书》收录此书。

《东观汉记》,这是一部东汉官修的本朝国史。唐中叶以后逐渐散佚。至南宋时仅存八卷,后经人辑录,今有武英殿聚珍版本,系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增为二十四卷。这虽为原书中的很小一部分,但其中保存了《后汉书》中所缺载的资料,所以仍有一定史料价值。近人从《文选》李善注中辑出《东观汉记拾遗》,从《后汉书》李贤注中辑出《东观汉记》,均收入《辑佚丛书》。此外,《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国学基本丛书》中均收有《东观汉记》辑本。

《风俗通义》《三辅黄图》这是两部研究汉代社会风俗、礼仪和长安附近地理、形势的重要史书。

《风俗通义》,原三十卷,今仅存十卷,作者应劭。书中内容比较丰富,主要记载汉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礼仪,也有关于乐器、地理、山林河薮和祀神活动的记述,以及零星的历史事件、人物、鬼怪神异的资料。后世研究、辑佚、校订《风俗通义》的著作甚多。现代人吴树平撰《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为最佳版本。

《三辅黄图》,六卷,著者不详。或认为六朝人撰写,又有人认为今本《三辅黄图》为“中唐以后人所作”(见陈直《三辅黄图校证》序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从内容上判断,此书可能始作于汉代,自魏晋至隋唐不断补充而成。其中记载三辅地区,即西汉首都长安附近之地理沿革、治所、宫城、苑囿、风俗等共三十六项,虽比较简单,但其中引用之书籍有许多已为今日所不见,故为研究秦汉史之重要资料。近人陈直之《三辅黄图校证》为最新校本。

《三辅决录》《三辅旧事》《三辅故事》这三部书也早已佚散,现仅有辑本。

《三辅决录》,汉赵岐撰,晋挚虞注。三辅地区为汉代贵族官僚聚居之地。赵岐评论有关官僚、贵族,以其人已死,褒贬可定论,故称为“决录”。清张澍有辑佚文二卷,收入《二酉堂丛书》。

《三辅旧事》,清张澍据《三辅黄图》《太平御览》《北堂书钞》《长安志》等辑出。书中保存了秦汉时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宫殿、桥梁建筑和长安城内的情况以及一些掌故的资料。

《三辅故事》,清张澍辑,书中保存了西汉时长安及其附近地区宫殿、楼台、池苑等资料。以上二书均收入《二酉堂丛书》。

这三部佚书虽仅保存有零星史料,但不妨作为阅读有关史籍时的参考。

《汉官七种》《秦会要订补》《西汉会要》《东汉会要》这是几部研究秦汉制度方面的资料书。《汉官七种》,清孙星衍辑,为研究汉代官制方面的史料,均为已散佚之古籍。其中有:汉王通《汉礼器制度》一卷;汉阙名《汉官》一卷;汉王隆著、胡广注《汉官解诂》一卷;汉卫宏《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汉应劭《汉官仪》二卷;汉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吴丁孚《汉仪》一卷。以上诸书中《汉旧仪》记载西汉一代官职制度,兼述其他杂事。其余诸书均为专门记载两汉官制及礼器制度。这七种书早已散佚,经孙星衍辑佚成《汉官七种》,虽皆非原书全貌,但仍不失为研究两汉官制及其他方面制度之重要资料。《平津馆丛书》《汉学堂丛书》《知服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均收有《汉官七种》。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编、1962年出版之《汉官七种通考》,为索引式的工具书。

《会要》也属于研究典章制度的工具书。《秦会要订补》共二十六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近人徐复著;《西汉会要》七十卷,宋徐天麟著;《东汉会要》四十卷,宋徐天麟著。有关秦汉世系、礼、乐、服舆、学校、历数、职官、选举、民政、经济、兵、刑、方域、民族等方面的制度及史迹均可在这三本《会要》内查索。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之精装标点本《秦会要订补》《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为最通行之版本。

有关思想史方面的著作《春秋繁露》,汉董仲舒撰,今本十七卷,八十二篇。清人有许多校注本。中法汉学研究所编《春秋繁露通检》(1944年出版)为查检本书之工具书。

《白虎通义》,四卷,又称《白虎通德论》,由班固编撰。哈佛燕京学社编《白虎通引得》(1966年台北出版)是查检本书之工具书。以上两书均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新书》,十卷,汉贾谊撰。不过,目前国内对今本《新书》作者及内容均有争议。研究此书的主要著作有:清俞樾《贾子平议》二卷;清孙诒让《贾子新书校》等。

《盐铁论》,十卷,六十篇,西汉桓宽撰。此书除对研究思想史具有史料价值外,对西汉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研究均有重要价值。目前《盐铁论》通行的版本主要有:郭沫若《盐铁论读本》(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潜夫论》,十卷,三十六篇,东汉王符撰。本书是研究秦汉思想及东汉社会历史、风俗民情的重要资料。清俞樾著《论潜夫论》一卷(《诸子平议补录》);清孙诒让《潜夫论校》(《札迻》八)。检索《潜夫论》之工具书有中法汉学研究所编《潜夫论通检》(1945年出版)。

《申鉴》,五卷,东汉荀悦撰。清卢文弨有《申鉴校正》一卷(收入《抱经堂丛书》)。检索《申鉴》之工具书有中法汉学研究所编《申鉴通检》(1947年出版)。

《昌言》,二卷,东汉仲长统撰,又称《仲长统子昌言》。原书已散佚。清马国翰有辑本,载入《玉函山房辑佚书》。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亦有辑录。

《淮南子》,今本二十一卷,署名刘安撰。版本及注释本甚多,以《四部丛刊》本最通行。中法汉学研究所编《淮南子通检》(1944年出版)为检索本书之工具书。

《论衡》,三十卷,东汉王充撰。目前通行注释本有: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刘盼遂《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出版)。检索《论衡》文字及事项之工具书有:中法汉学研究所编《论衡通检》(1943年出版);日本加藤常贤、重泽俊郎《论衡事项别索引》(1960年出版)。

《政论》,一卷,崔萛著,又称《崔萛政论》。原书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亦有辑录。

上举各书其内容、作者以及有关问题,在本书有关章节内均有叙述,故不在此详细介绍。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书虽然主要是研究思想史之资料,但很多内容亦为研究秦汉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问题的资料。

科技文化史方面的资料 如上所述,任何史料都很难绝对地定为属于政治、经济,或是属于科技、文化方面的性质,这里将下列各书冠以科技文化方面的史料之称,无非是为叙述方便。依上例,这里也只介绍书目及版本情况,内容将在本书中有关部分叙述。

《四民月令》,一卷,东汉崔萛撰。原书已散佚,清严可均从《齐民要术》《玉烛宝典》《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中辑出佚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今人石声汉撰有《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撰。全书早佚。《齐民要术》中有佚文,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近人万国鼎著《氾胜之书辑释》(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石声汉《氾胜之书今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以上二书均为研究秦汉农业生产之重要资料。

《九章算术》,九卷,魏刘徽注。著者及著作年代不明。应为长期流传中由许多人增补而成。成书年代可能在东汉,是一本数学著作。本书不仅是研究秦汉科学史之重要资料,也可从中找到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收入《四部丛刊》之《算经十书》及《丛书集成初编》中。

《方言》,十三卷,西汉扬雄撰,又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解释汉代各地不同方言异称的方言集。晋郭璞有注。清孙诒让《方言郭璞注校》,及近人吴予天《方言注商》(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为通行版本。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编《方言校笺通检》(1951年出版)为检索《方言》之工具书。

《释名》,八卷,东汉刘熙撰。是说明天地、山水、人体、亲属、言语、衣服、器物、制度等名称的著作。清人毕沅著《释名疏证》八卷,补遗一卷,《续释名》一卷,收入《广雅堂丛书》及《丛书集成初编》中。

《急就章》,西汉史游撰,为当时识字课本。今本三十四章,大致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本书除为秦汉文化史料外,尚可供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等史迹之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之高二适著《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为常见版本。

二 文物、考古资料

秦简及有关秦简的资料 对研究秦汉史来说,简牍所提供的资料应算是最丰富的一种文物、考古资料。而在简牍中,秦简又是近十年来重大发现之一。

1975年底至1976年初,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十二座战国至秦的小型墓葬。其中第十一号墓墓主是名为喜的小吏,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始皇时曾做过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和狱吏等官。在他的棺内藏有一批秦代竹简,经过整理共有一千一百五十五支,另有残片八十片。简文是用毛笔书写的秦隶。其内容有以下十个部分:

(1)《编年纪》。这是一篇记载墓主人喜和他的家族兼及秦国大事的、按年代编写的大事记。故整理小组将其命名为《编年纪》。记事起于秦昭王元年(前306年),终于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以前,《编年纪》侧重记载喜和他的家族情况。虽然全篇字句简短,但不少地方可补充、修订《史记·秦本纪》或其他古籍的记载。如《编年纪》中有“今元年,喜傅”。有人据此推算出当年十七岁的喜就已开始服徭役,从而对秦代规定二十岁或二十二岁开始服徭役的传统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这是研究秦代服役年龄的新资料。像这样有价值的资料,在秦简中是相当多的。

(2)《语书》。在秦简最初发表时,整理小组根据本简内容题为《南郡守腾文书》,后又发现末片简上有《语书》题名,才改定今题。这是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四月初二南郡守腾颁发给本郡各县、道的一篇文告。南郡地区原属楚国,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被秦占领。《语书》这种法律形式,是地方官根据秦朝统一的法令,针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颁发的文告,适用于本地区。这篇《语书》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全文共十四简。

(3)《为吏之道》。共五十一支简,是训诫官吏的教令,也可能是供学习为吏的人使用的课本。内容反复申述如何以律治民守法,有不少类似封建统治阶级处世哲学之类的词句和为官吏的常用词语。在这组竹简末尾,还附抄了魏国的两条律文。这两条律文,颁布于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前252年)。为何将魏国律文抄在这里,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秦律十八种》。这是秦律中部分条文的摘录,共二百零一支简,包括以下条文:《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军爵律》《置吏律》《效》《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律》《属邦》。这部分律文可能是抄写人由于某种需要摘抄的秦律部分律文,虽非全部秦律,但内容已相当丰富,是简牍中法律文书的重要部分。

(5)《效律》。篇名为原简所题。共六十支简,内容主要是对县和都官管理的各种物品实行校验的法律条文,还包括对度量衡器的检查。日本学者、我的朋友大庭脩教授认为,“校”“效”有考校、校正之意,故《效律》即检查考校官吏的法律。在《秦律十八种》中也有《效》的部分律文,这一篇《效律》应是首尾完具的律文。

(6)《秦律杂抄》。共四十二支简,也是从秦律中摘录的部分律文。律名计有:《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臧律》《公车司马猪律》《牛羊课》《傅律》《敦表律》《捕盗律》《戍律》。与其他并无重复,说明秦律种类非常繁多。这部分律令的简文,有的有律名,有的无律名,内容也相当庞杂,因此整理小组命名为《秦律杂抄》。

(7)《法律答问》。共二百一十支简,主要是用问答形式对律文和与其相关的问题所作的解释。其中还有对诉讼程序的说明。这是秦代法律的另一种形式,也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共一百八十七条。反映了秦代诉讼制度的情况。

(8)《封诊式》。题名为原简所有,共九十八支简。简文共分二十五节,每节第一简有小标题。这部分法律文书的内容是对官吏审理案件的要求和法律文书的程式,即所谓“爰书”,包括司法案件的供词、记录、报告书等等,其中收入一部分案例,是研究秦代社会情况的珍贵资料。

(9)《日书》两种。

秦简的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战国、秦汉历史的最新资料。秦简释文已公布、发表。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几种版本。1978年出版的平装本除《日书》外,其余部分均刊有注释和今译,最便于阅读和使用。另有线装图版本,但书价昂贵。198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云梦睡虎地秦墓》,缩印了竹简图版。研究论文除刊物上发表的外,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了《云梦秦简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了高敏著《云梦秦简初探》,较集中地刊载了研究秦简的论文。除《睡虎地秦墓竹简》以外,1979年在四川青川县秦墓中又发现木牍二件,内容为有关田地方面的律令,定名为《更修田律》木牍。这两简虽为战国时代秦国的资料,亦可供研究秦史的参考,释文见《文物》1982年第1期。

汉简及有关汉简的资料 汉代简牍发现得很早,在20世纪内,大批的汉简又相继被发现,其中最多的要算在居延地区发现的汉简,其次在敦煌、新疆等地都有汉简出土。绝大部分是在汉代河西、西域发现的,近年来在内地也有不少地区出土汉简,可以说汉简的出土遍及全国各地。

(1)居延汉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汉代的张掖郡居延都尉辖区内,曾发现过大批的汉简。集中发现有两次:第一次是1930年至1931年,中国和瑞士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两岸和额济纳旗黑城东南的汉代遗址里,采获汉简一万一千余支。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居延汉简”,这部分汉简经过多年研究、整理,曾陆续公布过不少释文。较完整的简影是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居延汉简甲乙编》,和1977年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再版的《居延汉简》图版之部,以及其后出版的考释之部。1973年至1974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在额济纳河流域破城子等三处汉代遗址中,又发现汉简近二万支。这批新居延汉简较40年前发现的汉简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因而史料价值更高。

(2)敦煌汉简。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受英印政府派遣,从1901年就来到我国西北活动。1906年到1908年他第二次来到我国西北,在甘肃省敦煌附近汉代边塞遗址得到汉代木简705枚,其中一百多枚可确切考知具体年代。这些东西后来均被运往英国。法国学者沙畹发表《中国古文书》公布了资料。中国学者罗振玉、王国维根据所公布的资料,发表《流沙坠简》。这是中国学者研究汉简的重要著作。1913年至1915年,斯坦因又在敦煌发现汉简84枚,在酒泉发现105枚,法国人马伯乐的《中国古文书》和中国学者张凤的《汉晋西陲木简》刊载简影。1944年,夏鼐在敦煌又获得汉简42枚。夏著《考古学论文集》中有《新获之敦煌汉简》刊载其简影。以上几批发现就是通常所谓的“敦煌汉简”。斯坦因在酒泉发现的汉简,又常称为“酒泉汉简”,陈直著《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是对居延、敦煌汉简研究的重要著作。

居延汉简

(3)罗布泊汉简。1930年和1934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即盐泽,又曰蒲昌海)北岸的默得沙尔汉代防戍遗址里,发现汉简71枚。黄氏著《罗布淖尔考古记》介绍考察情况及所得资料。这批简出土地址在汉代属西域都护辖地,靠近楼兰遗址,所以又可称为西域汉简或楼兰汉简。

以上三类汉简发现地点均在汉代边塞地区,所以简牍内容多与屯戍有关。此外,在其他地区也有许多汉简被发现,其中重要的有:

(4)1983年至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中(编号为M247、M249、M258)发现竹简一千余枚,其内容为:①汉律;②《奏谳书》;③《盖庐》;④《脉书》;⑤《引书》;⑥《算数书》;⑦《日书》;⑧《历谱》;⑨《遣册》。这批简以汉律为主,在数量上与睡虎地秦墓竹简相埒,可称是继秦简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法律以外的各种内容,对研究汉代历史也相当重要。这批竹简目前正在整理阶段,在《文物》1985年第1期中发表的《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及《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中有简介。

(5)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竹简三百余支。内容为记载本墓主人轪侯的随葬物(称为“遣策”)。简影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6)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二号墓出土古历简一份。

(7)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一批医方简,简影见《武威汉代医简》。

(8)1973年湖北江陵县凤凰山八、九、十号汉墓出土四百多片竹、木简。其中十号墓出土的一百七十余枚竹简和六片木牍,记载了西汉初期赋税、徭役、借贷、商业方面的情况。

(9)1978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一百一十五号汉墓出土有关军法方面的汉简。

除上举各处发现外,在河北定县、湖北光化、江苏连云港都发现过汉简,不一一备举。

研究汉简的论著很多,除散见于各刊物上之论文外,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梦家《汉简缀述》一书是关于汉简研究的专著。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简牍研究译丛》,是刊载国外简牍研究论文的专集,均可参考。

秦简、汉简资料是研究秦汉史的重要资料,但要了解它和掌握它却有一定困难,所以初学者可先找一些入门书来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简牍概述》,是一本适合初学者学习简牍的入门书。此外,台湾学者1970年以来成立简牍学会,发行《简牍学报》,至今已有十余年,其中有系统介绍秦汉简牍的文章,均可供参考。

碑刻、封泥、印玺 除简牍以外,对于研究秦汉史比较重要的文物考古资料就算碑刻和封泥、印玺了。

秦汉时代曾留下许多碑刻,但大部分现已无存。集中著录汉代碑刻的专著,是宋代洪适著的《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据汪氏楼松书屋刊本印的《洪氏晦木斋丛书》是较好的刻本。《四部丛刊》中有张元济校勘的《隶释》二十一卷。《丛书集成初编》中有黄丕烈的《汪本隶释刊误》亦可参考。

封泥和印章也保存了重要史料。清吴式芬、陈介祺著的《封泥考略》十卷,近人周明泰的《续封泥考略》六卷和《再续封泥考略》四卷、吴熊《封泥汇编》一卷、《封泥存真》一卷、罗振玉《齐鲁封泥集存》一卷,其中有许多汉封泥资料。今人陈直《汉封泥考略》、罗福颐《汉印文字征》,清汪启淑的《汉铜印丛》、姚觐元的《汉印偶存》、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今人商承祚等人的《古陶轩秦汉印存》,是著录秦汉封泥、印章的专著。

陶文、瓦当文字 陶文、瓦当文字虽皆短短数字,但亦可供研究历史参考,尤其将众多陶文、瓦当文字搜集在一起,集腋成裘,可发现许多文献上不易见到之资料。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有罗振玉《秦汉瓦当文字》和陈直《关中秦汉陶录》《秦汉瓦当概述》等等。近数十年来,在各地出土的秦汉瓦当、陶器,及秦始皇陵兵马俑都发现不少文字,其资料公布在各文物、考古刊物上,袁仲一、韩钊、焦南峰等皆有专著出版,不一一赘述。

货币等金石文字 秦汉时货币及其他各种铜器、钟鼎、金石文字也是研究秦汉史的重要资料。这方面的资料更多,尤其是近数十年来国内出土的大批文物不胜枚举。可惜,近年来编辑、出版的工作尚跟不上实物发现的速度,所以著录和研究的专著还是比较陈旧的。重要的有:今人容庚的《秦金文录》《汉金文录》,近人刘体智的《小校经阁金文》,清王昶的《金石萃编》、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近人罗振玉的《古镜图录》,清李佐贤的《古泉汇》、李佐贤和鲍康的《续泉汇》,等等。容媛编有《金石书录目》,黄立猷编有《金石书目》,是翻检金石书目的工具书。

应当指出,可供研究秦汉史的文物考古资料是相当多的。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各地所发现的秦汉时代的文物、古迹很多。如震惊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雄伟的西汉军阵俑,精美的汉代丝绸,汉代女尸,鎏金铜马,金缕玉衣等,都是研究秦汉史不可不了解的资料。这些资料除散见于《文物》《考古》和各有关刊物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新中国考古收获》和文物编辑委员会编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三本书中,对建国以来全国各地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作了概括性的、全面的总结。其中秦汉部分十分丰富,翻阅起来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