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薪火相传
范仲淹在庆州通过一系列军事、经济改革,建立了一套立体而高效的边防体系,大顺城坚固的防御能力,有效地阻止了西夏多次进犯,在保卫边疆和平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人也给予范仲淹很高的评价:“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
为彰显范仲淹在华池戍边安邦的丰功伟绩,传承其先优后乐的道德风骨,华池县委、县政府于2005年筹划集资兴修范公祠,于2008年11月竣工。范公祠现已成为双塔森林公园的龙头景点,游人络绎不绝,前来纪念这位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范仲淹不但自己厉害,他的四个儿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都是朝廷的栋梁之材。
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范仲淹和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粹父子四人,在各自的仕途中,都与一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这座城市并非是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而是远在西北的庆州。
自此,庆州与范仲淹结下了超越历史长河的不解之缘。
如果说范仲淹点燃了西北边塞的和平薪火,无疑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粹就是薪火的传承者。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离开了庆州,回京出任枢密副使。临行前,范纯佑一路护送父亲出庆州境,在一处凉亭准备薄酒送行,父亲描绘了庆州未来的蓝图,正是这样的一幅蓝图,使范氏一门四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接力棒正式传到了儿子们的手中。
故人讲门当户对,我觉得有很大的道理。就好比现在人讲基因,基因强大的人就聪明,基因是会遗传的,就连亲子鉴定都要检测基因序列。
范仲淹的强大与聪明完完全全的遗传给了他的儿子,后人均为他们立传铭记。
范纯佑幼年时聪明绝顶,悟性极高,有着高尚的节操和德行。十岁的时候就能谈诸子百家,会写文章,得到很多人赞赏。
宋时,年轻的儿子,都有跟随父亲历练的惯例。
纯佑刚成年,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即随父亲范仲淹戍边,屡立战功。宝元中,西夏叛,仲淹连官关陕,皆将兵。纯佑与将卒错处,钩深擿隐,得其才否。由是仲淹任人无失,而屡有功。
范纯佑的聪明和谋略得到了父亲的赏识,他把夺取马铺寨的最高指挥权交到了儿子的手中,实践证明了范纯佑杰出的军事才能。
夺取马铺寨为修筑大顺城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西夏军不敢冒险进犯,也进一步检验了范纯佑的能力。
明嘉靖《庆阳府志·纪事》云:“仲淹在边,纯佑年方冠,与军卒错处,钩深擿隐,得其才否,是由仲淹任人无失,所向有功矣。”
范仲淹在庆州的成就,得益于他使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地方干部,使他的正确主张得以圆满实施,这一切又得益于范纯佑在基层“钩深擿隐”,发现人才。
历史上关于范纯佑的记载寥寥数语,因身患疾病,满腹才华没有得到更大的发挥。
我想,在庆州,范纯佑的功劳不可磨灭,他的工作都在战争的后方,没有后方强大的支持,也就没有前方的胜利。
范仲淹调离庆州后,继任者就是那个让范仲淹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滕子京。
出任庆州知州,对当时的滕子京来说是一次升迁。这次意味深长的升迁,好朋友范仲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保证了范仲淹边塞思想的持续落实。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滕子京与范仲淹同科进士。其中范仲淹以“朱说”之名,中乙科第97名,由“寒儒”一举而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滕子京则被任命为泰州军事判官。
古时,读书人之间都以同科进士互称“同年”,性质有如现在的同学,一旦成了“同年”,性质就非同一般,在官场中关系比其他人要亲密许多。由于有同科进士这一层关系,先前素昧平生的范仲淹和滕子京在以后多有交集。而且,因为范仲淹为朝官,身份地位都比滕子京要高,所以范仲淹提携、帮助滕子京更多些。特别是滕子京几次被贬,关键时候,都是范仲淹挺身而出,全力相救,才让滕子京度过了困顿。
过硬的交情决定了范仲淹既定的庆州各项措施得以落实,以大顺城为前沿的军事阵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为改观的边塞现状为庆州的百姓迎来了发展经济的契机。
在庆州仅仅10个月以后,滕子京即被调到凤翔府。
应该说滕子京的能力还是不错的,但仕途一直不顺,多次被贬,到巴陵郡后,他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仍然以国事为重,勤政为民,多有善举。在任期内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重修岳阳楼,这些都受到百姓称赞。仅仅两年时间岳州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治为天下第一”。
滕子京调到凤翔府后,历任庆州知州均维持了范仲淹提出的“积极防御策略”,时间进一步证明范仲淹思想的前瞻性。
弹指一挥间,已经到了宋神宗的时代,这个时候的范氏大家庭中,老大范纯佑的病情不断加重居家不出,纯仁侍奉他就像侍奉父亲一样,医药、饮食、居住、服饰,他都亲自按时安排。也由于这个原因,范纯仁迟迟不肯步入仕途。
范纯仁从小就比别的小孩聪明,很早就能识字看书,八岁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做文章,20出头就考中进士,可见他有多优秀,不过他这个人比较重视孝道,觉得自己离乡做官无法赡养双亲,因此中了进士还是在家里待了几年。
范纯仁近乎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从当官开始就一心为了百姓,忠于国家,到现在为止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直到范仲淹逝世后他才正式进入官场,由于他人品好,责任心强,当官儿之后官路基本顺利,慢慢的一步一步到了宰相的位置。
历史把范纯仁推到庆州的时间是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范纯仁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
关于范纯仁知庆州的原因,《宋史》中记载了一段他和神宗皇帝的对话,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迷雾。
神宗说:“你的父亲在庆州有威名,现在可以说是世职。你跟随你父亲很久,兵法一定精熟,边事也一定精熟。”纯仁揣慕神宗有功名之心,于是回答道“:我是儒家,没有学过兵法,先父守边时,我还很年轻,也记不得什么,而且现在事势也有不同。陛下使臣下修治城垒,爱养百姓,不敢推辞。若开拓边疆,侵攘土地,希望跟帅臣商议。”神宗说“:你的才干何所不能,只不过不肯为我尽心罢了。”于是赴任庆州知州。
庆州百姓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可以说是百姓之福,朝廷之幸。
范纯仁到达庆州时,恰逢百年不遇之大旱,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
有着爱国爱民情怀的范纯佑在没有汇报朝廷的情况下,动用国库里的钱粮来赈灾。由于他采取了果断的应急措施,饥荒中的庆州百姓不仅全部活了下来,而且生活、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在采取措施之前,庆州持续的饥荒造成了很多人饿死,有人在这上面做文章,给神宗皇帝打小报告,皇帝急于试探范纯仁对朝廷的忠心,立即派人彻查此事。
此时正值秋天大丰收,老百姓高兴地说“:范公实在使我等活了下来,怎么能忍心牵累范公呢?”昼夜争着把粮粟输还。等到使者到来时,已经无所欠负。
得民心者得天下,范纯仁赢得了民心,安然度过了此劫,但急于陷害范纯仁的人又拿庆宁两地间的新坟说事。
朝廷命本路监司根究,结果是前帅楚建中所封。朝廷究治楚建中之罪,纯仁上书说:“建中守法,申请救济的间隙难免有饿死的,已经因罪被罢。今由于究治臣下罪过而累及建中,是一罪受两次处罚。”楚建中还是受了赎铜三十斤的处罚。
坚持以民生为主的范纯仁注定在庆州赢得民心,掀开新得篇章。
环州有数名羌人,被知州种古(种世衡的儿子)以强盗罪逮捕,准备流放到南方去。路过庆州城,羌人向纯仁呼屈喊冤。经过讯问,这几个羌人原是种古手下的属吏。种古犯有过失,为了回避罪责,古将知情人流放他乡。
聪明人碰见这种得罪人的事情都远远躲着,仗义执言的范纯仁却一道奏折将情况上书朝廷,朝廷派御史在宁州审理此案。
种世衡如果泉下有知该是怎样的自责?范仲淹是伯乐,种世衡是千里马,种家才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基因遗传这种事情确实有变异,种古证明了这一点。
一场针对范纯仁的阴谋开始了。
审案前,主审官先将范纯仁逮捕,以囚车押送宁州。听到范纯仁逮捕的消息,百姓万余人阻于路上,流着眼泪,以至不能成行,有的还自己投河(表示抗议)。狱定以后,种古以诬告被贬斥;而纯仁以其他过错,被黜为知信阳军。
种古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而陷害范纯仁的小人们终于如愿以偿。
好人多磨难,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也许是一种修行和磨练吧!
时光辗转,斗转星移,到了宋哲宋元佑元年(1086年),范纯仁官复龙图阁直学士,第二次知庆州。这次在庆州仅仅半年时间,又调入朝廷任职。
范纯仁的仕途开始变得顺利起来,最终官拜宰相。
范纯粹代替哥哥出任庆州知州,庆州又将迎来那些变化呢?
这要从一个人的一首诗开始。
写诗的人叫苏轼,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这就是百度百科对苏轼的定义,我们不难理解苏轼在北宋文坛的地位,能让此人写诗的人绝非等闲之辈。
诗的题目叫《送范纯粹守庆州》,内容为:才大古难用,论高常近迂。君看赵魏老,乃为滕大夫。浮云无根蒂,黄潦能须臾。知经几成败,得见真贤愚。羽旄照城阙,谈笑安边隅。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诸郎更何事,折箠鞭其雏。吾知邓平叔,不斗月支胡。
这首诗写出了范纯粹的才能及为人处世,作为代替哥哥知庆州,踏上了庆州这片厚重的黄土地。
范纯粹到庆州没有遇上好时间,正赶上朝廷对西夏开战,宋朝五路大军出师攻伐西夏大败,年轻的神宗皇帝赵顼想再次举兵创造奇迹。
范氏父子先后知庆州,经年累月与少数民族打交道,往往敌人是少数民族,朋友也是少数民族,由此形成了不同于大汉族主义的思想认识。他们都主张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而不主张谁消灭谁。
从边塞和平和民众所需出发,范纯粹犯颜上奏,谏说伐夏弊端。皇帝赵顼从范氏一门驻守庆州的经验中找到了答案,再次讨伐西夏的计划搁置了下来。
哲宗元祐元年十月,宋朝廷与西夏谈判,划分疆界,范纯粹建议朝廷放弃在神宗时由战事夺取的西夏领土,以减少与西夏的矛盾冲突,保持边地的平衡关系。
范纯粹的理由是宋朝占领这些地方不足以灭西夏,还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实在不划算。这些地方对西夏更重要,西夏必不惜代价来夺,我们到时花费会更加巨大。范纯粹、司马光、文彦博、苏辙等人认为重镇兰州也应该给西夏,被反对者驳斥。最终双方各退一步,放弃一些“看上去不是特别重要”的寨子,此举也为范纯粹日后的仕途带来了致命麻烦。
这就是范纯粹,用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把人民的疾苦放在了考虑问题的第一位,这也是范仲淹西北边塞思想的根本内容。
范纯粹并不是一味的放弃,他有着自己的底线,西夏一旦触碰,他就会做出誓死抗争。
范纯粹知庆州时,西夏举兵侵犯泾原路,派大将曲珍救援。他对曲珍说:“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遵照范纯粹的安排,曲珍即日疾驰三百里,大破西夏兵,接着又直接捣鄜延路的寿横山,从西向东横跨泾原、环庆、鄜庆三路。西夏兵见无机可乘,只得向北遁去,边疆得以安宁。
可见,范纯粹虽主张与西夏和平共处,但当和平遭到破坏时也是坚定的主战派。
哲宗亲政后,变法派又对司马光一派进行清算,这股风也吹到了范纯粹头上。因范纯粹主张弃地,被抓住把柄,称为奸邪误国,降了职。
这个致命的麻烦一直伴随到范纯粹的仕途结束,期间也影响到了哥哥范纯仁的仕途。
范仲淹、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粹四人在庆州开创了以边塞和平为主的“积极防御”策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为庆州的经济繁荣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
若干年后,随着大宋的南北分离,西北的边塞防御作用不复存在,黄土高原的战略地位也随之消失,大顺城作为曾经阻止敌军侵扰的前沿阵地,也失去了曾经的繁华,在历史的长河中归于沉寂。
在庆州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范氏父子一家四人将一片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爱国之情挥洒在了这块厚重的黄土大塬之上,他们的成果惠及庆州各族人民。历史铭记范氏一家艰辛的守护,庆州人民也将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时光还在继续前行,历史的足迹从不曾停歇。勤劳智慧的庆州人民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奋勇向前,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范仲淹的精神必将代代相传,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