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大顺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悠悠大顺城

古时庆州、环州地广人稀,川道交错,沟壑纵横。党项人游牧出身,善于骑射,经常利用有利的地形侵扰大宋边境。西夏凭借这支英勇善战的骑兵部队,称雄一时。与党项人相比,宋人更善于据城而战,一个立体防御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

庆历元年,一封带有范仲淹边疆攻防战略的奏折送到了汴梁。

范仲淹在奏折中说道:“臣窃见延安之西,庆州之东,有贼界百余里侵入汉地,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阻延、庆二州经过道路,使兵势不接,策应迂远。自来虽曾攻取,无招降之恩,据守之谋,汉兵才回,边患如旧。臣谓西贼更有大举,朝廷必令牵制,则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可用步兵三万,骑兵五千,军行入界,先布信令,大为城寨,以据其地。城寨坚完,当留士兵守之。”

这段文字是《资治通鉴•宋记》中的原文,也是范仲淹《议攻守》《再议攻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包含了范仲淹经略西北边事的思想精髓和战略部署。

看完奏折,皇帝赵祯喜出望外,马上命令枢密院全力支持,为范仲淹执行政策扫清障碍。

这一系列主张的提出,为西北边塞建立立体防御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撑,把党项人的脚步挡在了大顺城之外,有效阻止了西夏对宋朝的进一步蚕食。

得到朝廷的许可,他马不停蹄加固了核心城市的防御工事,然后继续向北推进,在西夏和北宋经常交战的区域,扩建和修建了一系列城寨。相离的堡寨,竖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然而,范仲淹知道,他还需要冒一次极大的风险,才能彻底完成谋划中的攻防体系。

这时,远在西夏宫殿里的李元昊也正在磨刀霍霍,一张大网悄悄向大宋展了开来。

一场时间的赛跑开始了,谁先起步谁就占尽先机。

紧要关头,范仲淹从西夏行军的脚步中看到了希望,一个绝佳的机会出现了。

庆历二年(1042)、庞籍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庞籍上任伊始,立即着手整顿边防,防御西夏的入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庞籍上任前,元昊率军攻陷金明(今陕西延安西北)、承平,塞门、安远、栲栳(今均在陕西志丹县境)等城寨,同时攻破五马川(今陕西志丹县境),这些地区被西夏士兵洗劫一空。金明寨西北有浑州川,土地肥沃,适于农耕,浑州川边缘有桥子谷,是西夏军队出入的孔道。庞籍派部将狄青率兵万余人,在桥于谷边修筑招安寨(今陕西延安西北)以防御西夏军队,同时在浑州川召募老百姓耕种土地,获得大量军粮。庞籍还派大将王信偷袭龙安寨(今陕西安塞西北)、周美攻占承平寨等等,收复了不少失地。在收复的土地上修筑了清水、安定、黑水、佛堂、北横山、乾谷、土明、柳谷、原安等十一座城堡。庞籍治军有方,严格训练,创立四阵法等。庞籍知人善任,破格提拔王信等一大批有勇有谋的高级将领,有效地防御了西夏军队的进攻。

庞籍这一重要的思想就是来源于范仲淹的两次上书,这次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给节节败退的宋朝到来了希望。

范仲淹攻防兼备的思想,很快在全国推展了开来。

说起布局,还是古人玩的好,默香就是宋军安插在西夏的一颗棋子,这颗棋子开始发挥作用。

西夏宥州(今陕西横山西北)侍中默香一直掌握着宥州地区的军政大权,他告诉庞籍派去侦查敌情的阿克,元昊正向辽朝请求援兵,并要庞籍作好充分的准备。

宋朝正是知晓了这一消息,很快和辽国进入谈判,经过艰难的磋商,总算暂时解决了将要出现的威胁。

默香也在西夏呆不下去了,干脆举旗投降。

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宋庆历二年五月,默香同他的下属堪嵬、布遇乞又派人向宋朝地方官送来密书,请求归附于宋朝,并要求宋朝加官进爵,宋朝廷同意了默香的要求。于是默香叛变西夏,投降了宋朝。宋仁宗下令册封他为顺德军节度使、顺德郡王,并赐给默香汉名为白守忠,堪嵬为会州防御使、布遇乞为叙州防御使,宋朝廷还赏赐他们大量金银财宝,命令他们依旧定居宥州。

这时的西夏帝国,正在四面树敌,和回鹘的拉锯战还在焦灼。

这就是范仲淹等待的良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场大戏拉开帷幕。

1042年3月的一天,范仲淹率领大军进击西夏。进入西夏境内,他秘密派遣其子范纯祐和番将赵明,率军占领位于今天华池县境内的马铺寨。

马铺寨早在宋天禧五年(1021年)就已设置,属于北宋。1038年李元昊称帝反宋后,即被西夏占据。西夏人明白马铺寨的重要性,因地理之便有通讯报警的作用,所以派人日夜防范。

夺取马铺寨是范仲淹庆州立体防御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接下来的推进则进行的很顺利。

范仲淹亲率大军继续向西夏境内推进,诸位将领谁也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真正目的。

当部队快要接近西夏边防阵地时,范仲淹派出一支先遣队悄悄占领山顶做为警戒,同时突下令就地筑城。

范仲淹胸有成竹,按照军城的规范要求,指挥数千将士依据山形地势填沟削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利用短短10天时间,一座周长3500米、高5米至6米、顶宽1.5米至2米,用黄土夯筑的土城拔地而起。这座占地面积达750亩的城池,便是史书中多次提及的大顺城。

大顺城坐落于今华池县山庄乡雷圪崂村二将川河与铁匠沟水交汇处南侧山梁上,全城跨两山,依山势而筑,平面呈长方形,中间跨越大沟,分为南北二城。南城又分为东西两城,共有东、西、南、中4道门,中间城门有吊桥相通;东城建有军营、仓房、草料场;西城南郊建有瓮城和廨署,其余分擘为街巷。北城依山而建,筑有女墙。同时在城下川道筑坝设置水寨,使全城东南北三面环水,控扼要塞。

至此,范仲淹庆州立体防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彻底完成。

一夜之间在西夏的地盘上出现了一座大宋军城,李元昊大惊,三万骑兵精锐席卷而来。

西夏军从突厥川(今陕西吴起脚扎川)翻山进入大顺川。善于用兵的李元昊故伎重演,将主力部队埋伏在川道两侧险要处,只派小部队攻城,企图引诱宋军出城。范仲淹早已识破李元昊计谋,告诫宋军依城而战,不可远追。又命驻扎节义烽的范恪从秦直道北进,插入敌后,夹击夏军。

李元昊见计谋败露,腹背受敌,只好仓皇撤退。

喜讯传到皇宫,仁宗皇帝赵祯得知范仲淹在十日内修了一座城池,并打了胜仗,高兴地赐名该城为“大顺城”。

范仲淹在庆州期间,以庆州为中心,从庆州到合水、华池共修建城池、堡子二十九座。

这些城堡建立后,为了加强各城池之间的联络,范仲淹又下令在这些城池之间修建了烽火墩。每墩树旗五面,驻兵二十人,备甲五副、械十四件、手把铳五杆、火药二十斤,焰硝十五斤,火线二十条。仅庆州城至华池,筑烽火墩四十二座。

在范仲淹的苦心经营下,一个立体而高效的边防体系彻底完成。大顺城与柔远寨、荔原堡等一系列边寨构成了一条坚固的防御线。此后几十年中,大顺城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西夏攻击,前后数十万西夏军队从未能够越雷池一步。西夏士卒中开始流传,“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好对付。”宋夏战事由此进入对峙状态。

夏去秋来,范仲淹在大顺城视察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望着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无限感慨,便挑灯填词,这就是千古名篇《渔家傲·秋思》,它是宋词中边塞派的代表作,也是宋夏两国争夺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

转眼又是一年,范仲淹再次来到大顺城,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此时的他已逾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心中有无尽的感慨。

在这段被贬的时光里,范仲淹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用他的实际行动进行了诠释。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就在双方议和的时候,范仲淹离开了边疆,返回朝廷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开启了他的另一段传奇人生。

十年后,范仲淹去世,消息传到北疆,有史书记载,“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可见范公在边疆人民中的重要地位。

今天,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建有“范文正公祠堂”,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千年时间转瞬即逝,大顺城在元代废弃,残砖碎瓦埋没在厚厚的黄土之中。如今偏僻冷寂的大顺城已经成为荒山一角,只留下隐隐约约的一点残墙,当年波澜壮阔的抗击西夏的兵戈之声早已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但是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当边关和睦的时候,在它的周边,必定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一派繁荣景象。

如今,唯有这一段段残破的城墙透射着一位诗人强大的战略规划能力和“先忧后乐”的思想节操,这些残存的记忆让一座古城和一位诗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