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技能
执行技能包括转换认知定式(从一种思维定式快速有效地转移到另一种思维定式上的能力)、组织与规划(组织出一份连贯的行动计划以处理问题或应对挫败感)和情感分离(把你对问题的感性反应与为了解决问题而需要的理性思维区别对待的能力),这种技能对于有效应对挫败感、灵活地思考并解决问题具有关键作用。一般认为这些技能由大脑额叶、前额叶和额叶皮层下联合区控制,而其真正的作用是帮助我们了解暴脾气小孩的大脑活动,更确切地说,是缺少哪些大脑活动。另外,很多被诊断为ADHD的孩子在掌握执行技能方面都存在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简要了解一下每项技能。
从一个环境中(如课间休息)转换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如阅读课),需要从一种精神状态(“课间休息时可以跑来跑去,和同学玩耍沟通”)转移到另一种精神状态(“阅读课时要坐在课桌前安静、独立地读书”)。如果孩子在认知状态转移方面有困难,那么很可能在阅读课开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思想和行为还处于课间休息时的状态。换句话说,认知状态转移方面的困难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孩子很难从一种活动的规则与期望中转换到另一种活动的规则与期望中。同时,认知状态转换方面的困难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会在家长要他关上电视过来吃晚饭时僵化在一种固定状态中。如果孩子不擅长这类“转换”,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家长坚持要孩子快速转换,那么就等于在他不断累积的挫败感上火上浇油,让他无法正常清晰地思考,这样,即使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转移状态的要求,也可能是一次严重的发脾气的前奏。这类孩子不是存心要与家长作对,而是无法灵活有效地从一种精神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精神状态中。
家长:只要没有什么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家孩子就不会出什么岔子。
治疗师:正是这样。
家长:这不是很明显嘛,他就希望一切按他的意愿行事。
治疗师:所有人都希望一切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只不过你的孩子缺乏一些技能,无法从他所处的精神状态转移到你希望他所处的精神状态中。
家长:那我应该怎么做?
治疗师:教会他他所需要的那些技能。
我们如何知道孩子在认知状态转换方面有困难呢?孩子会告诉我们。
家长:今天时间有点紧,赶快吃完早饭,把碟子放在水槽里,然后去上学。
孩子:我还没吃完呢。
家长:拿个苹果在路上吃。快点,来不及了!我路上还要去邮局寄点东西。
孩子:不行!
家长:不行?为什么每次我着急的时候你都这样?就这一次,求求你听一次话,别跟我争了行吗?
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家长:我刚刚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办了吗?今天别惹我!
孩子:(发脾气)
我们能帮助暴脾气小孩更有效地转换认知状态吗?当然,就是不要采取威胁和恐吓的手段。
在面对问题或挫败感时,思考选择的过程也离不开组织和规划技能。例如,患有ADHD的儿童没有组织和纪律性,总是忘记把学校留的家庭作业带回家、经常走神、早晨上学前总是很磨蹭,并且极易冲动,上课插话、不愿等轮到他再说、时常打断或干扰别人。然而,组织和规划能力的缺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挫败感时很难做出有效回应。在面临挫败感时,大脑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解决造成挫败感的问题。而解决问题需要大量的组织和规划活动。首先,你要找到你准备解决的问题。如果连问题是什么都不清楚,何谈解决?之后,就要针对问题思考一系列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需要预见这些解决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并据此形成一套行动计划。
很多孩子的思维十分缺乏组织性,因此他们找不到导致挫败感的问题。有的孩子极端缺乏思维组织能力,以至于一个问题只能想出一种解决办法。有的孩子又特别冲动,尽管他们能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但已经把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办法付诸实践了。实话实说,你想出的第一个解决方案一般来说都是最没水平的。优秀的解决方案需要组织能力和冲动控制能力。因此,不少孩子都因为“总把最差的一面表现出来”而广受批评。很多组织能力差、性格冲动的孩子的行为都表现出一种被称作反射性否定的固定模式。这一点可以用来概括孩子在遇到计划转变或新想法新要求时为何总是会立刻说“不”的原因了。
我们是否能帮助这些暴脾气小孩用一种更有条理、不那么冲动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样他们就不会那么频繁地发脾气了呢?当然可以,但不是采用贴小红花或罚站的方式。
如果拥有把由挫败感引发的消极情感分离出来的能力,那么清晰地思考并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这种执行技能有时也被称作情感分离。虽然情感可以给予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量,但最终解决问题还要靠思考能力。情感分离的技能可以使人暂时“搁置”情感,以便更客观、更理性、更有逻辑地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分离思维与情感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就会在应对问题和挫败感时体现更多的思维而非情感,这无疑是件好事。而缺乏这方面技能的孩子就会在面临问题和挫败感时以更多的情感示人,展现不出清晰的思维,这样就不太好了。他们会切实地感到自己马上就要发脾气,却无法控制惊涛骇浪般的情感,直到事后强烈的情感逐渐退去,理性思维才能占据主导。这些孩子甚至可能拥有成功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在较为缓和的氛围中,他们能够体现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可一旦孩子有了挫败感,强烈的情感就会阻止他们获取并利用这些信息。这类孩子不是存心不配合,而是因为有了挫败感而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下不知所措,因此直到冷静下来为止都无法运用其理性思维。下面这一幕也许似曾相识。
家长:别玩游戏机了,该睡觉了。
孩子:(以更多的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回应)真倒霉!我正在打最重要的一关呢!
家长:(也许同样是以更多的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回应)你永远都在打最重要的一关。上床睡觉!现在就去!
孩子:见鬼!都是因为你!我的游戏搞砸了!
家长:我把你的游戏搞砸了?赶快给我睡觉去,要不搞砸的东西更多!
孩子:(发脾气)
正如上面的这段对话,面对一个在情感分离方面有困难的孩子,如果你用比孩子更激烈的方式强加自己的意愿,“告诉孩子谁说了算”,你就不是在帮他学习如何在挫败感之下管理情感、理性地思考问题,反而是在给他火上浇油。因此,我们一直对暴脾气小孩以及他们的家长和老师说,我们只有两个目标。2号目标——在挫败感之下清晰地思考;1号目标——保持冷静以实现2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