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说谎与识谎的“猫鼠博弈”

为了不被谎言所欺,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对于谎言识别方法的探索。无论是通过古代的神识法、刑识法还是近代测谎仪器的使用(这些方法会在第2章详细介绍),人们一直想寻找到类似“匹诺曹的鼻子”那样灵验的线索。现在请你试着回忆一下,在自己的经验中曾经使用过哪些线索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在说谎。也许你会回答“说话支支吾吾”“眼神回避”“摸鼻子”“摸后脑勺”“拉衣角”等言语或非言语上的行为。你的答案并不是个例,事实上,全世界的人们对于说谎的表现都有一些普遍的信念。例如,在研究说谎行为的实验室中,63.66%的参与者都提到了“眼神回避”,28.15%的参与者认为撒谎者都比较紧张,25.30%的参与者认为说谎的人逻辑与内容不清晰,25.04%的参与者认为人们是否撒谎可以通过说谎者的非言语线索进行判断。那么,这些被认为是谎言“标志物”的线索可靠性有多大呢?

一些关于谎言识别准确率的研究数据似乎显得很“悲观”。未经特殊培训或仪器辅助的谎言识别者,通过非言语线索识别谎言的准确率通常介于45%~60%之间,也就是说只比随机抛一枚硬币判断正反面的准确率略高一点而已。同时,研究也表明,即使对于专业的识谎者,如警察、法官、海关工作人员等,他们的识谎能力也不比外行高多少。由此可见,识别谎言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极具挑战性。

不仅“肉眼凡胎”的普通人识别谎言很困难,就算有了各种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的加持,这些技术手段助力人们识谎的有效性依然受到质疑。例如,一提到测谎仪(多导生理仪),人们觉得它非常神秘,往往会联想到电视剧、电影、侦破小说等文艺作品里的相关情节——嫌疑人被捆在椅子上,身上、手指上连接了很多电极和导线,测谎专家一脸严肃地提出问题,嫌疑人一边回答,测谎仪一边记录各种参数的变化,不久之后案犯便认罪伏法,案件真相大白……这种情景更多是编剧们一厢情愿的想象。多导生理仪是对皮肤电、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活动参数进行监测的设备。多导生理仪并不能探测谎言,而只能探测到伴随说谎而变化的生理活动。同时,测谎仪并不是万能的,它只对没有经验的新手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强、社会阅历丰富的“老油条”或者受过训练的特工人员,测谎仪的结果就非常不可靠了。例如,在1992年美国影片《本能 》(Basic Instinct)中,警探们对测谎仪奉若神明,而莎郎·斯通饰演的漂亮迷人的高智商女作家凯瑟琳却轻而易举地通过了测谎仪的测试,虽然事实证明她确实是杀人凶手。这种“漏检”的情况在现实中也大量存在。在科学文献中,多导生理仪的准确性越来越受到质疑,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寻找新的识谎方法。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热成像技术发现人们在说谎时鼻子和前额周围的区域温度会上升。也就是说,说谎的确会让人的鼻子产生变化,不是变长了而是变热了。通过该现象可以用来帮助识别人们是否在说谎。多伦多大学的李康教授通过血谱光学成像技术发现,儿童说谎的时候,脸颊的血流会下降,鼻子的血流会上升。上述有趣的发现被称为“匹诺曹效应”。此外,一项发表在著名杂志《自然》上的研究发现,通过热成像技术记录眼部热成像模式可以用来检测谎言,并声称该技术不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也不需要物理接触,可以用在公众场所的大规模安全筛查。因此,这项听起来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研究一经发布就迅速吸引了媒体的大量关注。但是,研究者很快出来声明,该技术目前还不能适用于大规模的安检。英国著名的谎言研究专家阿尔德特·维吉(Aldert Vrij)教授认为热成像技术更可能将目标锁定在大量因紧张、兴奋或其他个体差异原因而使面部温度升高的无辜乘客上,却没能识别出真正的恐怖分子。

谎言识别之所以如此困难,一方面是由于说谎并不一定伴随着某种特定的动作、语言或生理反应。也就是说,一直没有找到类似童话中匹诺曹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那样灵验的线索。另一方面是由于说谎者有时会刻意使用反测谎的手段迷惑识谎者。反测谎是指被测试者使用手段对抗和干扰测谎过程的行为。有权威研究数据显示,反测谎对于基于多导生理仪测谎的可靠性产生了严重威胁。现在你只要打开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反测谎”,会出现大量的网站、详细教程教你如何通过谎言测试。基于对测谎仪识别原理的了解,教程会告诉说谎者在回答基线问题时,在头脑中默默想象恐怖或令人兴奋的画面,或是计算复杂的数学题,甚至是采用咬舌头、脚趾扭曲发力、紧缩括约肌等方法来提高身体的紧张程度,以达到迷惑测谎人员的目的。说谎者有准备地应对和训练无疑会给谎言识别带来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说谎和识谎的关系像是一种“猫鼠游戏”。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线索识破说谎者的伎俩,而说谎者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反测谎能力以逃避惩罚。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谎言识别中那些非言语线索被研究的时间越久,其有效性会越弱。除了统计回归问题和发表偏差 发表偏差是学术出版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即对于先前已发表的研究结果,后来跟随性的研究重复其研究发现,即使效应量更小也容易通过同行评审、最终得以发表的现象。详见P. A. Granhag,A. Vrij,B. Verschuere(Ed.), Detecting deception: Current challenges and cognitive approaches(pp. 37-58) . Hoboken : Wiley, 2015。的原因,媒体对于测谎相关话题的广泛宣传和公众对于测谎原理的了解可能也是影响谎言识别线索有效性的原因。

为了能更好地甄别谎言,应对日益高超的反测谎手段,谎言识别研究者一直在寻找更加有效的测谎指标。于是,基于脑电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等生理测谎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同时,更加隐蔽的非接触式测谎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微表情和身体姿态测谎、声压测谎(基于声音信号的特征,详见第17章)等等。据美国《连线》杂志的报道,自“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美国联邦机构已经投入了数亿美元开展谎言识别的相关研究,旨在识别美国机场和出入境通道中可能潜藏的涉恐人员。 WRIED:Deception Is Futile When Big Brother’s Lie Detector Turns Its Eyes on You,https://www.wired.com/2013/01/ff-lie-detector/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速兴起,人工智能测谎技术也开始被寄予厚望,甚至人们称它是谎言识别的未来。 https://www.cioreview.com/news/ai-the-future-of-lie-detection-nid-25418-cid-175.html人类在说谎时可能做出的无意识的微动作,小到抬眉毛,大到倾斜头部,仅靠肉眼很可能无法识别,但人工智能却不会错过任何细节。不仅如此,相比传统的测谎技术,人工智能测谎强大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不仅能实现实时测谎,甚至能根据一些潜在关联的动作“迹象”预测谎言的发生。报道称,欧盟已开始在海关安全检查领域部署人工智能测谎系统,这将大大减轻海关人员的工作负担。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4032023-400-an-ai-lie-detector-will-interrogatetravellers-at-some-eu-borders/也许在未来,你将通过一台交互式视频终端甚至是一部智能手机,完成整个通关安全检查过程。

总之,人类天生具有高超的说谎能力,各种各样的测谎手段不断被研发出来希望能够有效地应对。说谎与识谎就像鼠与猫的博弈,永远处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测谎在使测谎、出具结论更困难的同时,也促进了新的、更有效的测谎技术手段的诞生。如何防范反测谎是近20年来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提高测谎的准确性,利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有关原理进行测谎成为近来测谎研究的新趋势(详见第4章),我们期待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