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心理防护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确诊患者的心态及应对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确诊患者心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症状演变和治疗进程会出现改变。

隔离治疗初期

(一)易产生的心态

(1)麻木: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或者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

(2)否认:出现不真实的感觉,觉得一切发生在梦中,自己像是一个旁观者。是误诊吧?不会是我吧?

(3)愤怒:不就是肺炎吗,干什么非要隔离我?甚至有攻击行为。

(4)恐惧:这病是不是很重?多长时间才会好?

(5)焦虑、抑郁:不知如何面对现实,病前对今后所做的生活计划(如婚姻、家庭、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都被打乱;惶惶不可终日,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感到绝望。

(6)失眠:入睡困难,早醒,做噩梦。

(二)自我应对

(1)麻木、愤怒后,首先要自己冷静下来,告诉自己:“大家都不怕它,我也可以应对它。”“这对我来说会是一段很重要的经历。”“生气和焦虑也无济于事,我要好好生活。”

(2)回忆过去的危机是如何成功应对的,重新肯定自己的能力。

(3)如果因为紧张失眠,可以做一些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做好睡前准备,例如只有疲倦了才上床,不要在床上玩手机。注意睡眠卫生:如果20分钟无法入睡就立即下床做一些放松活动,待有睡意后再上床;睡眠时不要看表,无论几点入睡,早上准时起床,白天尽量不要卧床。

(4)如果一直恐慌、紧张,可以跟家人倾诉或打电话给好朋友,还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分散你的注意力,如果做了很多努力仍然紧张,可以打心理热线电话,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帮助。

(三)心理干预

(1)理解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作到事先有所准备,不被患者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激怒而失去专业心理干预人员的立场,如与患者争吵或过度卷入等。

(2)正面心理支持,解释隔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恢复的信心。及时宣教,强调隔离手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患者,同时是保护亲人和社会安全的方式。

(3)在理解患者的前提下,及时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必要时请精神科医生会诊共同处理。

隔离治疗期

(一)易产生的心态

(1)行为幼稚:表现得像个孩子,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照顾自己,生活被动。

(2)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

(3)情绪易波动:容易发怒、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

(4)有焦虑、恐怖反应及抑郁情绪。

(5)害怕孤独,特别思念亲人。

(6)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担心病情变化被隐瞒。

(7)感到自卑。

(二)自我应对

(1)理性评估处境的严重性。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重性传染病,患病后必须住院隔离治疗,有一段时间远离家人,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承受孤独。

(2)积极获取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息,正确评价自己的病情与估计预后。既不低估病情,满不在乎;也不要盲目夸张,认为一旦患病,必死无疑。到目前为止,多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已经治愈或正在治愈,死亡者为极少数。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学会自我医疗照顾,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3)学会表达内心的需要与感受。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可与病友沟通,交换情绪和看法,彼此间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或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获得专业指导。

(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效的生活目标。如怎样配合医生尽早消除症状,恢复健康,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不必过多考虑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要相信家人的力量。

(5)通过评价病情与估计预后,需要修改病前的生活目标,重建现实可行的未来生活目标。以前制订好的工作学习计划或人生安排可能因患病而改变,为此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心理干预

(1)根据患者能接受的程度,客观如实交代病情和外界疫情,介绍政府的决策,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逆行而战,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2)协助患者与外界亲人沟通,转达信息。

(3)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所有行为。

(4)尽量使环境适宜患者的治疗,多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悲观情绪时,及时请精神科会诊。

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

(一)易产生的心态

(1)濒死感:感觉自己真的不行了。

(2)恐慌:真的完了,自己不想死,还有很多事没有完成。

(3)绝望:太痛苦,受不了了,不想受罪了,不想再连累家人了。

(二)自我应对

大脑混沌,一片空白,此时可能无法自我调适。

(三)心理干预

(1)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减轻症状。

(2)给予镇定、安抚,多关注,多给予情感的交流,传递给他这样一个信念:我们一直都在,我们没有放弃,仍然有希望。

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一)易产生的心态

(1)感觉恐慌、不安,觉得自己是个“危险源”,害怕危险,害怕病情加重和死亡。

(2)被隔离后觉得孤独、无助,有被抛弃感。

(3)抑郁、悲观,对未来失去信心,难过。

(4)愤怒、抱怨,对被感染迁怒于他人或政府。

(5)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或者半夜易惊醒。

(6)被他人躲避、疏远,感到压力。

(7)认为不被理解,感到委屈。

(8)盲目自信,认为自己不会被传染,不重视隔离治疗。

(二)自我应对

(1)了解和接纳这些情绪反应。被确诊患病和被隔离这种非正常情况下产生的应激反应,出现恐慌、不安、孤独及愤怒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很自然的反应,是人之常情,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意识到自己处于这种情绪状态里面了,情绪可以通过合理的途径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是想要好的,可以想想如何调动自己、医院、家人的资源帮助自己。

(2)保持正念及心理稳定是战胜疾病的最重要武器。信息是恐慌的源头,不掉入负面信息陷阱,多关注积极的、专业的、确定的、权威的信息,有利于帮助情绪稳定。

(3)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制订一个愉悦可行的时间表,如工作时段、读书时段、冥想时段、休息时段、玩耍时段、看电影或视频时段、瑜伽或运动时段、听音乐时段、与亲友聊天时段、进餐时段等等,每天照做。充实感和稳定感对于应对压力非常有帮助。

(4)可以运用呼吸放松法、蝴蝶拥抱、自我暗示等自我心理调适技术缓解压力。

(三)心理干预

(1)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了解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有关信息,对真实的疫情、传染的可能性、疾病对身体的损害及死亡率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比如,感染以轻症为主,死亡率不高,大部分预后良好,严格的隔离能有效地预防传播,重症和死亡病例老年人及伴有其他基础病者居多等,这有助于患者心理的稳定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鼓励积极配合治疗和采取隔离措施、健康饮食和作息,强调隔离是为了更好地观察与治疗,是保护患者与家人的最佳方式,隔离的目的是为了隔离病毒,而不是隔离他本人,他对防控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和坚持非常重要,所有人都很关注他,并认可他的配合是值得敬佩的。

(3)帮助患者接纳隔离处境,了解自己的反应,并寻找逆境中积极的意义,比如被隔离可以暂时远离喧嚣的人群,可以冷静的思考以前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独处和分离也是回归内心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等。

(4)鼓励寻求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利用现代通信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互相鼓励,倾诉感受,增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保持与社会沟通,获得支持鼓励。

(5)居家隔离患者的家人要做到,始终对隔离的亲人保持“适度”关心,鼓励患者按要求做好隔离的同时,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除了食品、衣物等基本需求外,也要提供图书、音乐或电影等材料,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6)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即使在隔离的空间内,你依然可能成为一个助人者,能够找到帮助其他人的办法,成为在医院内稳定心态、积极对抗疾病的重要力量。助人是获得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途径,也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感激。

(7)善用专业的心理学帮助。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是文明的表现,鼓励使用心理救助热线或者利用线上通信手段获得心理支持服务。

(张红梅 安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