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愿公开就医人群的心态及应对
(一)易产生的心态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严峻的疫情形势,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反应是逃跑,还有人的反应是僵硬、呆滞或者拒绝接收信息,这些都是人类正常的反应类型。在疾病流行的起始阶段,表现为不太重视其传染的严重性,并且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身体强壮不会被传染,不在乎,不认真做防护;随着疫情的发展,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的上升,有些人开始出现逃避的反应,不能接收正面信息,容易轻信谣言,不积极去医院就医,甚至隐瞒自己的接触史。这些也都是由于心理特质导致的各种行为反应。这类人群常见心理状态有:
(1)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极度恐惧、紧张、害怕,甚至每天反复多次洗手,仍是不放心,感到活着太不安全,对自己、对社会缺乏信心。
(2)不愿意去想这个事,鸵鸟心态,认为不想它这件事就不存在。
(3)怕被误诊或者隔离,隐瞒病情,不愿到医院就诊,轻信偏方、秘方。
(4)产生羞耻感,害怕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知道后会疏远自己,甚至嘲笑自己。
(5)对疾病缺乏客观正确认知,回避、不重视,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感染。
(二)自我应对
在应激状态下出现这些心态也是一部分人的正常心理反应,随着时间逝去,这些心态就会慢慢改变。如何快速调整,尽快面对现实,要学习一些自我应对办法。
(1)告诉自己,面对巨大的危机,每个人都是恐惧的、焦虑的,面对这些情绪,识别这些情绪,和这些情绪共处。即使不愿想这些事,也是因为恐惧情绪而引起的一种反应,要越过这种“鸵鸟心态”,去接触背后的恐惧。慢慢接纳这些情绪,告诉自己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
(2)多与他人交流,学会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在这样的交流中,你会发现,每个人内心都有对未知威胁的恐惧。当你发现,你并不是唯一一个恐惧的人,你就会放松许多。
(3)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给自己的恐惧建立一个边界,让自己建立一些稳定感。在感觉危险来临时,我们对危险了解得越少,预感威胁就越大。当我们知道危险的真实面目后,担心和恐惧就会减少很多。建议你给自己做个规定,每天1~2次,打开手机,浏览国家机构发布的关于疫情的信息、权威心理专家对于疫情下心理状态的解读。
(4)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少聚会,多与朋友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可以避免疫情的传播。
(5)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现场诊疗或远程诊疗,寻求心理医生或心理热线帮助。
(三)心理干预
不愿公开就医人群的心理问题干预主要是针对其对疾病缺乏科学知识,心理较为脆弱,易产生恐慌心理,因此重点在于科学宣教,正确引导,指导他们调整心态,使他们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做好防护,渡过心理难关。
(1)加强知识宣教,消除恐慌。首先对这些人群多共情。宣教内容包括他们自身出现的情绪、认知和行为都是正常的,但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来做出调整。也可以通过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疾病的知识,使他们及时掌握流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不要认为这个病有多么可怕,没有必要产生恐慌心理。
(2)多倾听,不批评。了解他们的现实顾虑,了解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了解他们不去就医有什么顾虑,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他们的顾虑,让他们了解到及早就医对自己和亲友的好处。
(3)多鼓励,不嘲笑。关注他们的情绪,尤其对于他们的羞耻感,多鼓励多安慰,不歧视不嘲笑。多在躯体和行为层面引导,可以做放松训练,比如深呼吸,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到身体上,进行深而缓慢的呼吸,将注意力拉回当下,增强稳定感。在行为层面,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勤洗手,打扫房间,进行娱乐活动,适当运动等。
(赵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