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译丛:绘画,开启儿童创造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序

创造力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天地之间,唯有人是具有目的性和创造力的存在者。充斥着偶然性和无目的性的自然演化,居然诞生出了人这个物种。随着文明的进程,现在的人类已经能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去改变或引导自然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不具有创造性目的的自然演化,究竟凭借着怎样的力量,才能无中生有地诞生出人及人的创造力?《旧约·创世记》中的启示是:人是由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凭借自己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这意味着,人及其创造力只可能源于上帝这个至高的创造者,人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上帝的精神形象才可能具有创造力。启示的宗教强调按照神圣教义而生活,并不看重如何激发人的潜能去创造专属于人的世界。希伯来文明及后来血脉相连的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创造性贡献,但人类的创造力本身却不可能成为它们关注的焦点。

与之相对照,启示宗教缺位的古希腊文明,在艺术、科学和哲学上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荷马时代的诸神在人类理性对天地万物的自由探索中,隐退在城邦鼎盛的古典时期。希腊人对秩序、法则、美、善和智慧的追求和成就,随着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成为人类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古典源泉。希腊人意识到并惊讶于天才人物的巨大的创造力,但创造力本身却不属于理性探究的范畴。在希腊人看来,创造力是缪斯女神的恩赐,隐晦、神秘而难以捉摸。现代以来,创造力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祛魅创造性的神秘性,但为何古希腊文化具有如此之高的创造力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古典文明昌盛的“轴心时代”,东方的古代印度和中国文明也有极高的创造力,孕育出了迥异于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范式的文化和精神。但这些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古典文明,却都没有对人类创造力本身给予足够的关注。事实上,人类在创造力上的自我意识,直到现代文明深入推进的20世纪才全面苏醒。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 P. Guilford)以创造力为主题,发表了出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讲。这篇演讲给出的疑惑是,为什么创造力如此重要但对这方面的研究却如此之少?吉尔福德当然知道,早在1869年,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F. Galton)就出版了《遗传的天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把创造才能作为一种可观察和测定的人类特征来进行研究;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 N. Whitehead)于20世纪早期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从哲学的视野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对于创造力的理解;美国企业家奥斯本(A. F. Osborn)于20世纪40年代倡导“头脑风暴”,第一次把创造力促进作为交流目标引入企业组织。虽然这些事例在创造力研究和促进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直至吉尔福德发表演讲的时候,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认知、创造性环境、创造性教育等核心问题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套丛书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响应吉尔福德号召的成果。其中,著名心理学家韦斯伯格(R. W. Weisberg)的《如何理解创造力——艺术、科学和发明中的创新》,系统讲解了如何正确理解人类创造力,并通过对若干重要案例的剖析,解读了创造性人格的构成和创造性认知风格的特征。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阿马比尔(T. M. Amabile)的《情境中的创造力》是该领域的名著,深入研究了环境对于个人和组织创造力的影响,并给出了提升组织创造性的方法。纽约州立大学国际创造力研究中心负责人普奇奥(G. J. Puccio)的《创造性领导力》是一本致力于提升领导者创造力的优秀著作,具有扎实的理论支撑、丰富的案例追踪和实用的方法路径。这套译丛中有三本是与教育相关的,从不同的视野和层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绘画:开启儿童创造力》基于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揭示出儿童的创造力如何通过绘画作品予以激发、表现和发展。《课堂中的创造力》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致力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著作,以课堂和教学为核心,展现了不同学科在教与学的创造力促进上的内涵和意义,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提升高等教育创造力》是国际创造力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聚焦高等教育的著作,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本译丛的最后一本入选著作《创造力:当东方遇上西方》,从文化差异性的视角分析了人们在创造性观念和行动上的区别,在今天全球一体化促进人类创造力的共识下,特别是在今天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很有启发意义。

由于创造力研究涉及很多领域,许多专业术语没有固定译法,译本中难免有少许瑕疵或疏漏,请广大读者谅解。


“创造力研究译丛”编委会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