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等奖

报纸、通讯社作品(消息)

首次!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专题询问“两高”

新华社
杨维汉 陈菲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杨维汉、陈菲):2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迎来了一场不同以往的专题询问会。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两高”工作开展专题询问。

布置成“回”字形的会场座无虚席,8位常委会委员、3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怎么算“基本解决执行难”?怎样切实解决执行过程中查人找物难题?执行不能、受害人又很困难的案件怎么办?……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和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负责人,一一作答。问得直接,答得坦诚。体现了法律的庄严性,监督的严肃性。

“面对面地问答和交流,我体会到一种紧张和压力,这对今后的执行工作也是动力。”回答了提问的最高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刘贵祥说,“我们会根据大家的意见整改落实,绝不会出现‘询问归询问、问了也白问’的情况。”

到会应询的最高检负责人则感慨:“今天的专题询问是一次政治考试,是一次法律考试,是一次检查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现场考试。我们将进一步转观念、抓办案、重效果、强队伍,补齐民事检察监督这个‘短板’。”

“面对面问答使监督更有实效,凸显了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司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徐汉明认为,这次人大以专题询问方式监督“两高”工作,将对司法公正和中国法治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专题询问是人大常委会的重要监督方式。自2010年6月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开展25次专题询问,从粮食安全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校车安全到脱贫攻坚,从大气污染防治到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聚焦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及部长到会应询,回答问题、接受监督,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推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效解决。

点评

《首次!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专题询问“两高”》点评

2018年10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就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人民检察院加强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两高”工作开展专题询问,意义重大。记者抓住了这一新闻点,用不到800字的篇幅,展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监督权、“两高”负责人接受专题询问的庄严瞬间,记录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闪光点。

稿件写作打破套路、创新写法,扎实采访、仔细打磨了这篇精品消息。记者了解掌握专题询问的主题和背景,并采访“两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用现场特写的手法,对这场不同以往的专题询问进行了细致、凝练地白描。3个采访对象、2组数据、现场感强的问题、高度概括的新闻背景,精华都“浓缩”在这篇只有770字的消息稿中。

展现生动鲜活的现场。消息很短,但是能够看出“两高”的负责人现场谈感受都是发自肺腑。于是“询问归询问、问了也白问”“是一次政治考试,是一次法律考试,是一次检查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现场考试”,这样的生动语言跃然纸上。现场提问、现场答问人的感受,配以人大官员、专家点评,最后交代背景,使逻辑从询问现场逐步拓展理顺。

生动通俗,让普通读者看得懂。人大常委会的报道难度在于很多是法律专门用语,具有很强的法理逻辑关系,用通俗语言“轻量化”呈现有一定难度。这篇稿件以通俗的语言表达,有效避免了过于专业化、普通读者难以理解的情况发生。从稿件播发后,全国有183家媒体的高采用来看,也说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易于传播。

新华社 霍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