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无界2.0:写给UI设计师的设计书(全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我是谁

我的网名是牛MO王。牛是生肖,MOMO是我于2006年创作的表情,王是本姓。

大学就读于吉林动画学院(现在被称为“中国动漫产业的黄埔军校”)。当初在我入学的时候,这并不是一所有名的大学。

高考之后填写报考学校的时候,因病不能填写志愿,那时又没有手机,所以同桌阴差阳错地帮我报了吉林艺术学院动画系和吉林动画学院设计系。但我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既然选择了设计系,就努力做下去。同系比我起步早的人有很多,绘画能力比我高的人也不少,但我却总能获得优秀作业奖。只是因为我比别人用心,态度更认真。

大四时我利用课余时间玩起了Flash,而且帮助互动专业的同学做了两分钟的动画作为其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秀毕业设计。

毕业后,我在北京某外企公司做平面设计,俗称小美工。虽然安逸,可内心的灵魂总是会因互联网潮流的发展而躁动。

当我接触网页设计后便无法自拔,于是以低薪进入互动广告行业,做起了互动设计师。刚接触网页设计半年的我,因为同事的一句“你一辈子都不可能上68设计联盟专访”的玩笑而暗自下定决心,半年后我接受了68设计联盟专访,并且获得“2010年度中国十佳优秀网页设计师”殊荣。当时,68设计联盟是国内最大的网页设计平台。

后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再次转行,成了UI设计师。由于离开了北京,因此学习交流就靠网络。

在大连这座城市,我的职位是UED(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一个全国有3万名员工的企业,只有我一个设计师的200人的部门,一做就是3年。3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在这里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

2014年,我终于下定决心组建了BIGD这个团队,并且注册了大连必格设计有限公司。

2015年,翻开新的篇章,很荣幸在年初的时候,我和合伙人aiki007获得了“UI中国十佳UI设计师”的殊荣,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和荣耀,更是促进我行动的源泉。同年,我拿到了Adobe交互设计师资格证书,我相信未来迎接我的便是光明,也深刻地领悟到“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的含义。

2016年,站酷举办十周年活动,我再次入选“站酷十大人气设计师”,而且BIGD团队入选“站酷十大最酷团队”,这是一份新的挑战、新的荣耀。

2017年,我成为辽宁省青年设计协会理事,也担负更大的责任,期待为更多新行业里的新人带来更多价值,培养更多年轻的设计从业者,让他们具有正确的三观和正直的态度。

我走得并不快,底子并不厚,不过即使是蜗牛般的速度,我还是会不断地向前爬行。因为我从不服输,我相信,即使不在一线城市,不在所谓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中,我仍然能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这就是我,一个以蜗牛般的速度前进的设计师。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业内比我优秀的人有很多,这本书的编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契机。以前的我经常活跃于站酷网,后来有幸成为站酷网推荐设计师。刚入行的时候,深知求学的痛苦——没有人指导,只有自己去摸索,走过很多弯路,吃过很多苦头。现在稍微有一点点成绩,感觉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帮助新人朋友避免走弯路。于是,在站酷网、UI中国(前身为iconfans)、优秀网页设计等平台分享了很多内容,包括UI系列文章、图标案例教程、交互动画教程等。

在各大平台也收到过很多朋友的私信,向我咨询相关知识。基本上每一个问题我都会耐心、认真地去解答,后来发现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有很多问题都是相似的,并且大多数人也都在问与技法相关的问题,很多朋友希望我能出书,让更多的人受益。当时我已经萌发了出书的念头,只是觉得没有找到合适的出版社。

后来,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找到了我,问我有没有意向出一本关于UI设计教程的书,我想这正好是个机会,于是在网络上发表了UI系列文章,没想到反响非常好。由于内容有趣,以至于被很多平台转载,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更加觉得这个行业太需要一本书来为初学者指点迷津了,于是埋头写完这本书。后来发现UI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完的,需要更加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词语和案例才能说清楚,所以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尽可能地用比喻及通俗的语言去说明,希望看到这本书的读者会接受并喜欢这样的方式。在这里,感谢编辑对我的支持与帮助!不能说这本书是业内标杆,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和指导新人步入UI殿堂。

这本书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不慎入错了行业,或者想转行,并且对UI设计有浓厚的兴趣,或者想提升自己,或者想了解设计团队的执行和管理,那么我非常推荐你看这本书,我相信,这里的内容和思路一定会对你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我也建议,即使你已经掌握了其中的部分内容,也应该花一些时间耐心、细致地看完,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也是我最期待的结果。

感谢那些人

一路走来,既坎坷又幸运。

由衷地感谢那些帮助我的人,那些支持我的人,因为是他们激励我在这个行业做出了些许成绩。如今,我相信自己可以去帮助更多的年轻设计师,这是我存在的价值和应尽的责任。同时也寄语即将踏上设计旅程的朋友们,设计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不应该闭门造车,多分享才能彼此进步,才能不断地去改善中国设计的大环境,我认为,这是一名设计师应有的态度和应具备的一种责任感。

最后,真诚地对书籍对面的每一位读者说一声:“谢谢!”